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欢乐诵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https://blog.creaders.net/u/2761/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电影中的哲学 - 介绍战争片《细细的红线》 2011-08-01 10:53:33

好莱坞影片《细细的红线》上映于1998年,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在太平洋战场上,一个连队与日军争夺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的控制权的故事。
本片与《拯救大兵瑞恩》、《美丽人生》(Life is becautiful)一道角逐1999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最佳影片却出人意外的颁给了《萨翁情史》。

点击看大图

《细细的红线》是一部很特别的战争片,在于它并不是着重描述一个战役的过程和结果,比如象《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寻人使命,最后达成了这个使命。而是着重于表现战场上官兵的心理、行为和思考,进而反思整个人类的战争行为,及至于人为什么活着,也就是进入了哲学思考的领域。战争片中有反思并不罕见,但是用这么多的镜头专门用来反思的我还未见过,篇幅几乎超过了刻画战斗过程本身的长度!

影片的序幕是两个美国的逃兵(厌倦了战争)在太平洋某岛上和一群土著人生活影像,画面中的岛屿风景如画,当地人的纯朴快乐的生活,和天籁般的配乐,令人神往。然而就在这十分钟的时间里,导演借这个士兵之口抛出一连串的哲学提问:

"What's this war in the heart of nature"

"Why does nature vie with itself, the land contend with the sea?"
"Is there an avenging power in nature? not one power but two?"

"I remember my mother when she was dying. I asked her if she was afraid. She just shook her head. I was afraid to touch the death seen in her. I couldn't find nothing beautiful or up lifting about her going back to God. I heard people talk about immortality, but I ain't seen it."

"I wonder how it'd be when I died. What it'd be like to know that this breath now was the last one you was ever gonna draw. I just hope i can meet it the same way she did, with the same calm. "

就是这前面的十分钟,建构了整个电影的风格与基调。本片长达170分钟,建议先看前面这十分钟,如果接受不了这种比较文艺化的风格,就不必再看下去了。因为整个电影就是这样充满了大段的旁白和反思,如果没有耐心跟,会觉得非常的气闷。

这部电影另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它的风格不象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影片,因为节奏很怪。一般好莱坞的电影都拍得很流畅,也很照顾观众的情绪和接受程度,总之就是让人看着觉得很顺溜。而《细细的红线》并不是这么照顾观众。与其说是给观众拍的,不如说是给导演自己拍的-影片按时导演自己的意图和节奏演进。不仅在战斗的间歇安插了大量的独白议论,更有甚着,在一次一名士兵匍匐前行的过程中突然插入一段他和妻子生活的场景,把一个连贯的节奏从中拗断,看上去很怪。另一个不“照顾”观众情绪的例子就是电影结束时看上去并没有任何结果,影片起始于美军“英勇地”(打引号是因为实际上并未遇到任何日军的抵抗)攻占瓜达康纳尔岛,而结束于一队人马黯然地撤回到登陆艇上,决无任何"Misson accomplished"那种喜悦之情,也不交代任何战役的结果是胜还是败,仿佛一切开始和结束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荒诞不经,也许这正是导演想表达的效果。

简单地说,如果把《细细的红线》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后者是标准的美国电影的路数,充满了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气概;而前者更象是欧洲片,并无一固定的套路。

同样是战争题材,《细细的红线》与《拯救大兵瑞恩》在奥斯卡上获得了差不多的提名。《拯救》虽然丢掉了最佳影片,但还是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几个奖项,而《细细的红线》则一无所获,有些遗憾。我不是说《细》片是一部更好的电影,只是说它是非常独特的。墙里花开墙外香,虽然《细》片在奥斯卡上一无所获,却斩获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可见欧洲人更偏爱这种更艺术化的风格吧。

至少对于我来说,《细细的红线》的导演如愿了,因为观景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处在那个战场上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一切都这么荒谬。如果整个电影用一个词概括就是:"WHY"?

土豆上有这个电影的在线播放: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WinyC28mUM。画质非常好(选“原画”),中英文字幕都有。 下面是影片中的配乐:

浏览(2606) (3) 评论(1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幸福剧团 留言时间:2011-10-06 08:18:49
谢谢推荐!
回复 | 0
作者:欢乐颂 留言时间:2011-08-09 08:59:04
山月,me too!!

你回加拿大了吗?真高兴!等待新作...
回复 | 0
作者:山月歌 留言时间:2011-08-07 17:34:52
欢乐颂:许久不见,很是想念呢!问好!
回复 | 0
作者:欢乐颂 留言时间:2011-08-02 19:05:10
吾兄好,欢迎光临评论。前一阵读了老兄好几篇文章,虽没留言,却非常赞同。老兄也是电影爱好者,看过的应该比我多,希望今后多交流,你推荐的电影都是好口碑的,我也是Eastwood的爱好者,不会错过。

瑭甫兄好,还有一种译为《红色警戒线》,但也是太平常,这个名字直译没什么好办法,恐怕只有意译了。
回复 | 0
作者:瑭甫 留言时间:2011-08-02 18:06:41
颂兄好!
片名若不提战争片,细细的红线让人想到姚朋手腕上纤弱的承诺。
有没有一个不一样的译名?
回复 | 0
作者:吾弃郎 留言时间:2011-08-02 17:28:50
This is one of the movies that portait the cruel and bloody cost of human body and soul. In contrast to others (& most Chinese's, of course) that emphasize the glory/patriotism of a "justified" war, they are either thinly or openly "anti-war".
I also like the Oscar-winner "No Man's Land" (2001) and the twin movies by Clint Eastwood (Flags of Our Fathers/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 that detail the intense complexity of wars.
回复 | 0
作者:欢乐颂 留言时间:2011-08-02 11:31:23
晓竹,谢谢光临!

多思,谢谢评论。

这个导演是挺异类的,号召力也很强,吸引了一票明星加盟才小有利润,不然这样的电影能不能保本都是问题。谢谢你介绍新浪潮电影,我没有看过。查了一下它的特点,从“具有缘起、铺陈、高潮、解决过程的‘事件’不是电影主角,而是人物的思想、行动、精神和生活状态”这方面看,的确有相似之处。本片的剧本不是原创,而是小说改编的,但确实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也算是一种创作吧。

没看过《燃烧的平原》,会找来看看,谢谢推荐!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1-08-02 05:29:52
当我观赏《细细的红线》的时候就深深感觉此片很“另类”,它与好莱坞传统的战争片很不一样。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据说《细细的红线》的导演一生只导演过三部影片。“另类”的人导演“另类”的影片也就不显得“另类”了:-)

看了你的文章,让我想起五十年代后期法国兴起的“新浪潮”运动。“新浪潮”的理论来自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他创办的《电影手册》集聚了后来成为“新浪潮”众多主将的业余作家和年轻影评家。“新浪潮”主将戈达尔曾声言“拍电影,就是写作。”他们的影片也酷似作家的写作,大多专注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且多有自传色彩,制作上则往往集编剧、导演、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更多地展现个人的创作风格特征,因此被称为“作者电影”或“作家电影”。

我理解所谓的“作家电影”就是强调创作者自己的思考与风格,而不像好莱坞影片那么去迎合观众,满足商业的需求。“新浪潮”运动虽然早已过去,但类似“作家电影”风格的影片在欧洲依然非常流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细细的红线》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电影”吧。

虽然“作家电影”的风格不是很商业化,也不是很受众多观众的喜欢。但理想的创作氛围就应该是“多元组合”---各种风格的影片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从这一角度来说,《细细的红线》更加值得称道与赞赏。

顺便问一句,是否看过《燃烧的平原》(The Burning Plain)?它的叙事结构也非常独特、很“另类”!感谢分享!
回复 | 0
作者:晓竹 留言时间:2011-08-01 22:25:42
谢谢详细的介绍,并提供了在线观看的地址。有空时会找来看看。
回复 | 0
作者:欢乐颂 留言时间:2011-08-01 18:57:45
老冬儿,谢谢捧场。原来你也是电影爱好者啊,呵呵。三色是经典,我对《红》的印象最深。另外基氏的《十戒》也挺喜欢的。
回复 | 0
作者: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1-08-01 14:41:47
谢谢欢乐的精彩影评,记下来了。

欧洲电影的风格的确与好莱坞电影不同,艺术性胜过情节。多年前看过一位波兰导演制作的红(RED), 蓝(BLUE),白(WHITE)三色系列片,印象很深。听你介绍《细细的红线》应该是很异类的战争片,看了后再向你汇报感想哈。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欢乐诵 ,15岁
来自: Washington D.C.
注册日期: 2009-08-27
访问总量: 371,66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中国梦的心理学基础:信仰的意愿
· 为了华裔后代的未来,请多给“母
· 我们依然需要诗
· 女儿和她的玩具
· 《李岚清音乐笔谈》在线阅读及乐
· 电影中的哲学 - 介绍战争片《细
· 教育子女也是提升自身的过程
友好链接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兰冠云:兰冠云的博客
· 沐岚:沐岚的博客
· 当归:当归的博客
· 瑭甫:Wondering Don Beau
· hullo:hullo的博客
· 漂移:漂移的博客
· 侃侃:侃侃的博客
· 叶心:叶心的博客
· ladybug:ladybug
· 山月歌:山月歌的博客
· 老冬儿:老冬儿的博客
· 5daziyou:五大自由的博客
· 沁霈:沁霈的博客
· 信济:信济龙行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落基山人:落基山人的博客
· 玄野:玄野的博客
· 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博客
· 庭榕:庭榕的博客
· 白凡:白凡的博客
· 叶子:却道天凉好个秋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慕容青草:慕容青草的博客
· 昭君:昭君的博客
分类目录
【置顶】
· 你是否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 如何“一键”备份全部博客文章
【哲学探索】
· 浅探道德的形而上
· The Teaching of Buddha (完)
【观影心得】
· 我们依然需要诗
· 电影中的哲学 - 介绍战争片《细
· 经曲歌舞片【屋顶上的提琴手】
· 行路难,【闻香识女人】揭示的朴
· 把根扎在我心中的导演-杨德昌
· 陈凯歌早期电影之一《边走边唱》
【古典音乐】
· 《李岚清音乐笔谈》在线阅读及乐
· 艺术与爱情 - 悲痛中的神圣感
· 电影《虎口脱险》的主题曲
【现代音乐】
· 电影《简.爱》主题曲
· 民乐:《二泉映月》与《十面埋伏
· 圣诞游园,歌声弥满
· 暗涌 - 电影《愈快乐愈堕落》片
· 顺子-《Dear Friend》
【随感评论】
· 中国梦的心理学基础:信仰的意愿
· 为了华裔后代的未来,请多给“母
· 教育子女也是提升自身的过程
【女儿】
· 女儿和她的玩具
【存档】
存档目录
2015-03-08 - 2015-03-08
2014-02-19 - 2014-02-28
2012-04-15 - 2012-04-15
2011-08-01 - 2011-08-13
2011-06-12 - 2011-06-28
2011-05-17 - 2011-05-24
2011-04-11 - 2011-04-28
2010-12-18 - 2010-12-18
2010-10-31 - 2010-10-31
2010-08-28 - 2010-08-28
2010-07-26 - 2010-07-26
2010-05-10 - 2010-05-19
2010-04-05 - 2010-04-16
2010-03-21 - 2010-03-22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