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也被列為十篇“有錄無書”之一。 中間有一大部分引用《禮記·樂記》, 有人因此認為這篇文章是後人添加的。 但是司馬遷作《史記》這樣的大部頭作品,我們不能要求什麼都是他老人家的原創, 只是這樣大量的引用原文, 又不加以調和潤色, 的確有一點不合老先生的風格。 不管是否他人補寫,這篇文章還是很不錯的,除了引用的部分有一點囉嗦之外。
這裡的“樂”指音樂,作者強調音樂對於一個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好的音樂可以幫助國家端正民風,激昂士氣,而靡靡之音則會使人心放蕩,“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 一個好的政治制度,好的音樂才能產生, “治定功成,礼乐乃兴“。而一個政治敗壞的社會環境,就會產生靡靡之音,“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音樂既有引導的功用,也有節制的功用,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作者強調用來祭祀的音樂和食物都很簡陋,目的就是為了紀念前人創業的艱辛,也提醒今人不要放縱和沈迷於今天的宴樂。
音樂的起因於人的內心,人心有感於外物而動,就會產生音樂。喜怒哀樂都會產生相應的詩歌。
「禮樂刑政」是治理國家的四個方面,“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是用來引導人們的意志,音樂是用來調和人們的聲音,政令是統一人們行動,刑罰是防止邪惡的,這四個方面一起運用,才能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樂“是為了溝通和諧,而”禮“是為了有所分別,感情好了就相親,有了等級就會產生敬重,如果”樂“太過了,就會沒有節制,如果”禮“多了,就會彼此疏遠。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樂”發自內心,而“禮”是外在的規範,大樂一定是通俗的,大禮一定是非常簡潔的。樂足了,就沒有怨恨,禮到了,就不會有爭執。“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人們之間有“禮樂”,暗中有神明保佑,那麼就國泰民安了。
作者也提到中國音樂的五音十二律,五音是:宮,商,角,徵,羽。作者也提到了音樂的療癒果效:“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征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 五音會對於人的五臟產生功效。當你看到一個人在搖頭晃腦的欣賞音樂,你就知道他在享受內在的醫治過程。
我想音樂之所以被這樣重視,另外一個原因是它的普及性非常好,當時的人大多不識字,你跟他講大道理沒有用,他們聽不懂,也記不住,靠法律,又太殘酷,而且人們犯錯之後再刑罰,已經是馬後炮了。如果把道義放在音樂裡面,連小孩子也會唱,就會達到全民普及教育的效果。想一想中國的古代戲曲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很多傳統價值,都是通過戲曲這個形式,傳播給廣大的勞動人民的,軍歌、兒歌也是如此。都是教育的一種形式,而且效果很好。西方也是如此, 以前很多最好的音樂家都是來自教會,很多很好聽的音樂都來自教會的聖樂,本身都帶有價值觀,也具有普及性及普世性的特點。只是今天的西方,也面臨著“禮廢樂壞”的窘境,的確令人擔憂。馬上要來的美國大選,大家還是要尊重手裡的選票,為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認真去投這一票。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個健康的國家環境,需要每個人去認真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