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能為政的弟子】:
冉求,字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曾經做過魯國權臣季康子的管家。季康子問孔子:“ 冉求算有仁德嗎?”, 孔子回答:“冉求可以治理有千戶人家之城,也可以管理有百輛車馬的大家族,至於算不算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季康子又問,那麼子路怎麼樣, 算有仁德嗎? 孔子回答:他和冉求一樣。
(“仁”到底是什麼? 如果孔子不知道, 別人可能就更難了, 前面他回答顏回什麼是仁的問題時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其實也不是一個正面的回答, 好比一個人問: 大學是什麼? 回答, 好好讀書,參加高考,就知道大學是什麼了。 也許孔子知道什麼是”仁“,但是在這裡是顧及弟子的面子,故意不說冉求和子路達不到”仁“的標準的一種委婉的說法, 還是, 孔子認為他們做的已經很好了, 自己作為老師不去誇自己的弟子好, 是一種自謙的委婉說法:”你看著辦吧?“ 反正我是沒有搞明白孔子什麼意思)
冉求問孔子, 知道該做的事就去做嗎? 孔子說, 是; 子路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說: 你父兄尚在,怎麼可以隨便就行呢? 子華就感到奇怪, 就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夫子怎麼會有不同的答案呢? 孔子說: 冉求為人比較退縮, 所以我鼓勵他去行動, 而子路為人比較膽大妄為,所以我就要勸行事謹慎。
(孔子可以說是一個好老師, 對不同的弟子因人施教, 但是對於我們後人來說, 讀《論語》時, 同一句話, 如何解讀和實行呢? 看來也和我們每個人有關係, 同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 如果我是壞人, 三人行也會遇到不好的老師。 孔孟之道雖好,但是從歷史看,效果也是模模糊糊的, 喜好它們的人,把它們奉為經典, 不喜歡它的人,把它們放在火裡焚燒)
子路比孔子小九歲。 性格粗野,好勇力, 個性耿直,常帶雞冠帽子, 配戴野豬皮做的劍鞘, 曾經對孔子無理, 但是孔子略使小技, 把他收為弟子。 子路請教孔子如何從政。 孔子告訴他:第一要勞力, 第二要不知疲倦。 子路又問:君子是否應該崇尚勇力? 孔子說:道義為上, 君子如果好勇但是沒有道義,就會造成混亂, 小人好勇而無道義就會成為匪盜。 子路如果知道一件事要去做,但是還沒有做的時候,就不想再知道另外一件事情。 所以孔子說:根據隻言片語就可以下結論,這就是子路啊; 子路在行動這方面比我好, 但是這一點並不可取, 像他這樣行事, 會短命的”, “敢於穿破舊衣服和貴族們站在一起,而不敢當如何羞恥,也只有子路了! 子路可以說到了‘登堂’的地方,但是還沒有到達‘入室’的境界”。 季康子問到: 子路“仁”嗎?, 孔子說: 他可以治理千乘之國,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仁“。 (什麼是”仁“, 有誰知道?, 這一段也提到”義“, 又如何定義呢? 孔子“述而不作”, 給後人也留下很多定義上的麻煩)
後來子路在衛國為官,捲入了衛國的叛亂,子路想除掉叛亂的大臣,結果被殺,孔子聽到子路的死訊,哀嘆道:“自從有了子路,那些惡言惡語就很少傳到我的耳朵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