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回当“外汇托”的悲催经历 2000年左右的时候,在北京换外汇还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简单。一般民间换汇的手续大概是这样的:由熟人介绍个换汇工作者(这个名字是我给起的,比外汇贩子好听吧。你自己瞎认识的没谱,出了事儿都找不着是谁干的),然后在指定的银行碰面。见面后,互相交换自己存有一块钱的存折。换汇工作者在我的账上存上我要的外币,我在换汇工作者的账上存上相应的人民币。然后再交换过来。我当场就从我的折子上取出外币,他也如此取出他的人民币。账上还剩余一块钱,下次换汇的时候接着用。这样不是现金交易就防止他拿了我的钱跑了或者给我的是假外币。换完钱之后,那个换汇工作者不知是想显摆一下他的日本原装车(那时开这种车的非富既贵),或者是客气一下,还是其他的啥,提出要用车送我回家。咱没那个福气,还是坐地铁自己个儿回家吧。 您问我是不是自从这次换汇经历后咱给他当托儿了。唉,您真抬举我。我哪有那个胆子那个本事呀。我说的当外汇托那事儿是又没赚着钱,又生一肚子气。 话说那天我正在看着孩子吃面条,电话响了,是孩子他奶奶过去的一个老邻居打来的。老太太拐弯抹角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唠唠叨叨地说了一大堆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意思。我就说您说得我听不懂,有事您直说吧。老太太这才痛快地说出来。大概的意思是她的一个同事知道她儿女在国外,就托她换点儿外币。老太太手里有,但不想平价换给她,又不好意思高价给她。就想起了我。老太太让我出面假装我有外币,让我跟她那个同事换。老太太事先跟同事说好了价钱,当然比银行的价钱高了。这样她又可以卖个人情又赚钱。价钱高点儿人家也感谢你,换点儿外币不容易。我除了感叹老太太有点儿不厚道外,倒也觉得老太太挺有生意头脑,真可惜生不逢时呀。咱是个实在人,让帮忙就帮吧。说白了不就是让我当托吗。 等到了换钱的那一天,我早早把孩子托付给他奶奶,然后去市场上买了两个大柚子,就去了老太太家。老太太把1000美金交给我,又告诉我具体的比价,现在记不清了,反正当时美金和人民币是1:8以上。老太太还特地叮嘱我等她的同事走了我再走。这老太太,还怕我卷包会不成。 东拉西扯聊了一阵子,老太太的同事就来了。咱打过招呼后,假装有外币跟她换。那个同事当着我们的面把美金数了一遍放到她书包里,又把她的人民币数了一遍后,就放到一个信封里交到我手上,我看都没看接过信封就放到我的包里了。 换完了钱,老太太和同事就聊上了,我不感兴趣,也不想插嘴。这要真是我跟她换钱,那我早开溜了,家里还有孩子等着我呢。但我只能等那个同事走后把钱给老太太才能走。我这个着急呀,估计那个同事的也会觉得我奇怪,不说话在这儿干等着干什么呢?后来接到孩子他奶奶打的呼机(那时候手机还是稀罕东西,只有BB机满大街都是)。我起身说那什么孩子哭了,她奶奶弄不了,我得走了。那个同事的也起身欲走,我磨磨蹭蹭上了一趟厕所终于走在了她的后面。她前脚一走,我赶紧把钱掏出来给老太太。老太太不放心又当着我的面点了一遍才放我走。 一回家,看孩子在地上玩儿的好好的。我说宝贝妈妈刚才不在你哭什么呢?他瞪着贼亮的大眼睛不说话。他奶奶从里屋出来了说没事儿,我要不打电话你回得来吗?那老太太一聊上没完没了,能白活着呢。我这气儿还没喘匀刚喝口水的功夫,那老太太电话又来了。我还以为老太太想答谢我呢,谁承想老太太这回倒是干脆利落地告诉我她少钱了:不是说好的8560元吗?怎么现在是8530元了(我刚才说了记不清具体数字,这是一个比方也差不多)。我一听这个撮火,白白搭进一个下午什么都没捞着,就喝了几口水。钱只过了我的手一下,所有的操作程序你们不都看得真真儿的吗?怎么少的我哪儿知道呀。我压着火跟她说:“如果出错,应该是您跟同事说的比价和同事给您的有出入,她给少了;或者您跟她说的比价和自己的记忆有出入。刚才您不都看着呢吗?钱搁我书包里都没有打开信封又直接给回您了。至于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老太太还是絮絮叨叨说少钱了。这不是怀疑我吗?为保险起见我还检查了一下书包,没有。就没好气地说:“您出的价儿已经比市场高了,不是赚到钱了吗?少点儿就少点儿吧。”就不客气地挂断电话。 放下电话,孩子他奶奶就说:“我一听这事本来就不想让你去,她我还不知道,吃亏难受,占便宜没够。你看看她上次见到咱们孩子给的东西?”孩子他奶奶不说我还想不起来,她给我们孩子的见面礼就是出国看儿女机场里或者飞机上的免费画报,花花绿绿挺好看的。蒙我们这些没出过国的人,不过挺环保,废旧利用。 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和她有过联系,都说老北京人厚道朴实,也有例外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