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一) - Ming Cheng 一, 回顾: 为什么外交向来是中国的弱项 在说明本文的论点之前, 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外交? Wiki says Diplomacy is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conducting negotiations between representatives of groups or states. 就是说,外交是国家之间谈判的艺术和实践。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外交部总是鸽派。国防部总是鹰派。外交部主和, 国防部主战, 相互之间形成平衡, 取得最佳的对外政策。 而中国一贯没有这样的平衡传统。外交部只是政策执行机构,而不是外交政策制定的参与者 foreign policy maker。中国外交部长对应的应该是美国的国务卿,但两者在各其国内的地位相差不可以以道里计。 相应地外交也是中国的传统弱项。 这有很深刻的历史的原因。 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主要思想,比如和为贵等, 其实都诞生在中华民族众多小国家共生的时期。中国自唐以来自称天朝, 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天下以我为大,以我为中心。慢慢养成没有跟别国谈判的习惯。其他国家要不附属于我,要不就是敌国。 没有与强国周旋和谈判的经验, 也没有平等国家,国家联盟的意识。 认为国家之间只有战争解决问题。主和派主谈派一向被当作卖国贼。这个传统一直传到现在,任何外交纠纷, 主战最厉害的就是最爱国,没有讨论的余地,渐此递推, 主和最厉害的就是最卖国。这样的外交,每次民众期待一定得很高, 而政府一定不敢讲实话. 除非你真能打遍天下,否则一定是要吃亏的。 在毛时代,毛以自己的世界革命的思想意识主导外交. 外交是力足于斗,而不是立足于交。韩战以后,中国实际上是在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 跟前苏联的关系一直处在小弟的地位。世界上只和阿尔巴利牙,古巴这样的落后小国交好。多次被自己的"兄弟" 国家背叛. 外交上实际上是很生硬很死板的。 这从许多中国外交家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毛还将其人民战争的思想用于外交。全民大唱反美反苏的革命歌曲。 国际事件发生时组织的全民进行游行示威活动。为国家的政治目的服务。 表现国家政策来自人民的表象。 中国人民的这种习惯现在已经淡化,但是很多人还用这种方式作为对外政策的民意的表达。这种自发的群众运动一般都被一些左派d极端份子主导, 这些述求一般感情代替事实,理想代替现实。对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柄双刃剑。但在中国,在对外事件上,政府很容易控制和引导民众,外交政策实际上不太受民意影响。 60年代后期,中国与前苏联交恶,在前苏联巨大的军事压力和第一次核攻击的现实威胁下,中国才开始了外交谋略,放弃了意识形态,开始转向实用主义, 从而和美国建交, 利用美国来竭制苏联。虽然中国和美国一直若即若离,但从此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外交。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标志中国重返国际舞台。 其中美国暗中放水起了关键作用。 当时基辛革已经公开访华,中美建交以成定局。实际上,中国只所以在1944年具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就因为有美国的全力支持,顶住了前苏联反对中国进入安理会的强烈抗议。 如果我们把外交沿展到个人或 group 派别关系上,也看到相同的情况。大陆来的华人最不擅长的就是沟通,最擅长的就是埋头苦干。很多极端的例子都是这样,开始自己可能受些欺负或甚至只是误解,在开始的时候其实都可以用沟通和谈判来得到较好的结果,最后都非弄到鱼死网破的地步。而那些欺负或误解, 如果你有很好的沟通和社交技巧, 其实多数一开始都不会发生。 你不和群,没有朋友,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啊? 这是中国典型的一种畸形文化。经过文革的人都很清楚专制制度是这样文化的来源和土壤。国内没有什么不同党派需要相互谈判和妥协。一切服从最高权威。 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所以没有不同观点之间的谈判,妥协等概念和文化。也就没有民主和多元的意识。 一言堂的外交政策制定跟一言堂的国内政策制定一样,常常是危险的和盲目的。 这样的文化和体制决定了外交向来是中国的传统弱项. 二, 邓时代外交的改变 (待续) 三, 现代中国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