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特不喜歡讀留學生們寫的海外遊記。一反感某些人的顯擺;二那些流水賬的東西無味;三不想重溫兒時被迫記那些“到x地一游”的噩夢。結果有天和兒子到一處翻譯成中文叫做‘傷疤堡’的海濱小城,我居然也嘩啦啦寫了篇5000多字的遊記。家裡的領導讀了高聲叫好。自此幾乎完全理解某些留學生那麼熱衷寫遊記。 也開始對中華大地(其實是全世界)蒸蒸日上的旅遊熱充分理解。可我太明白咱中國的旅遊熱其實是對生態環境的大毀害。幾年前,當我聽到有人提倡生態旅遊時,舉雙手雙腳贊成,並且參與了編篡生態旅遊小傳單,這裡摘些片斷與網友共勉: 1。以朝聖的心態旅遊觀光,欣賞自然之美的同時感受神聖; 2。以關愛自然的精神做有責任心的旅遊,‘輕輕’地行走; 3。如果隨團旅遊,選擇可持續性的旅行社; 4。旅遊途中,食品飲料的選擇講求可持續性; 5。減少用水量和垃圾; 6。處理自己的垃圾,並隨時揀起他人所丟的垃圾; 7。對所游之地的環保基金提供贊助,從而保護旅遊聖地; 8。旅遊之時,參與所在地民眾組織的生態保護活動(比如河流的清理); 9。與旅途中所遇到的人士共享綠色旅遊朝聖觀光的藝術; 10。歸途之後,將綠色環保意念帶回家居生活之中。 說到共勉,自然要負些責任。編篡之時是集體的‘智慧’,現在我一個人重讀並轉播,才明白所謂生態旅遊的十倡議,一多半是泛泛的大道理。讓我感到自己回到從前的政治課————假、大、空。 所以趕緊補充:大伙兒盡可以不共勉且嗤之以鼻。 不免有些黯然。 這時,我想到一位無名老人的名言:出門遊玩,哪叫遊玩啊,整個一遭罪。這位老人有些窮,出門絕對捨不得住3星以上的旅館。在家嗎,卻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特別是洗澡之際,那一般都是洗到一半,高聲吆喝老伴,衣裳呢,衣裳呢。其實衣裳早已掛在衛生間門背後。這樣的老人,你說他願意出門嗎?打死也不啊。 從前我很可憐這位老人。今天卻突然覺得原來他是生態旅遊的典範。 您一定說,錯了,一個從不出門的糟老頭,哪能跟旅遊沾邊呢? 且聽那句老古話吧,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位在家呆着的老人天上事知道一半,地上景色基本全知。您能說他沒游嗎?用他的話叫神遊。 如此推算,所謂的生態旅遊也許該學學這位老人,不游+神遊。崇尚自由的人兒一定說這個太不人性。那就改改調:儘量少游+神遊。 再往下推,那別個的遊記和圖畫還是該有所選擇地翻翻,否則怎麼神遊呢? 怎麼聽着像個托兒呢?趕緊聲明,俺不是啊! 給什麼遊記之類的書籍作個序倒是正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