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蛋黄蟹” 那个春风微拂的傍晚,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冬末的寒意。 我脚步匆匆地朝图书馆赶去——下一场考试近在眼前,我得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准备。 迎面过来一位骑着自行车的老人。 “你好!”老人突然声音洪亮地用汉语向我问好,随之矫健地下了车。 “你好!你好!”我忙不迭地回应。 在异国他乡,冷不丁被人用母语这么问候,还是第一次。真叫人喜出望外,又好奇不已。 “很多欧洲人分不清亚洲人的面孔,可我一眼就能看出,谁是日本人,谁是中国人。”老人面带得意地说。 原来,老人是半个“中国通”。七十年代初至中期,曾多次访问过中国,还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他不仅知道当时中国流行的八个样板戏,甚至还会唱其中的一些片段。 为证明自己所言属实,老人挺胸抬头,两眼圆睁,摆出唱京剧的身段,吼出了《沙家浜》里郭建光的唱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五音不全,但神态认真。我大笑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潮润起来。因为,那一刻,在老人湖蓝色的眼眸里,我分明看见了阳澄湖的朝霞辉映和波光粼粼。 老人还提到了一个我从没去过的地方:江苏太仓。因为,那里有一道让他钟情不已、念念不忘的佳肴菜“蛋黄蟹”。 聊天中得知,老人并不是政府官员,而是一位普通的民间友好使者。他很崇敬中国的文化艺术,因而在创建了自己的文化交流公司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当时,他的初衷只是想进行些民间文化交流。没想到,在中国他受到了高规格的热情接待,这使老人感动不已,对中国的认识和情感也由此进一步加深。在他家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和当时中国领导人及演艺界知名人士的合影照片。他诚挚地邀请我“在方便的时候”到他家去做客,去看那些关于“中国的记录”。 他给我留了姓名,还留了电话号码。他告诉我,他会经常骑车路过这里,因为,他那在电视台当摄影师的独生儿子就住在城市的另一头。 可惜,那时我忙着应付考试,后来又忙着搬家,忙着一系列自认为非常紧要而不能耽误的“正事儿”,一直没顾上与老人联系。 几年过去了。我完成了学业。由于工作原因,又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之后,在德国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有一天,在一个似曾相识、春风微拂、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冬末寒意的傍晚,正在散步的我,脑海里突然跃出老人的音容笑貌,毫无期然,毫无预兆。让我猛然产生一丝不安。回到家中,忙翻出那张留有老人笔迹的纸条。电话打过去,对方告诉我,他是老人的儿子,正在替老人料理后事——老人刚去世了。怅然放下电话,对这份尚未开始、 失之交臂的友情遗憾不已。 又是几年过去了。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让我开始为公司的业务,频繁地在中德两国间飞来飞去。 在一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空中飞行中,我身边坐了一位德国乘客。他兴致勃勃地跟我讲他刚结束的中国之行,多次提到了江苏太仓。他告诉我,已有不少德国企业在江苏太仓——这个离上海不远的小城——落了户。他此次去,既是为当地的德国企业做一集电视节目,也是为了圆他父亲晚年的一桩心愿:品尝江苏太仓的“蛋黄蟹”。这是他父亲非常钟情的一道中国菜。可惜晚年他未能重新踏上中国,再次品尝这美味佳肴。时隔多年,他终于替父亲了了这桩心愿——那“蛋黄蟹”味道果然好极了! 记忆猛地闪出一道蓝光。我忙问:“请问,您贵姓?” 他报出的姓,恰巧与老头相同! 几年前,那个接我电话并告知老人死讯的人就是他!原来,他是老头的独生儿子! 难道,冥冥之中,人与人之间真有不可预知的缘分? 我们相约,下次一道去太仓,共同品尝“蛋黄蟹”——作为地道的中国人,我居然还从没见过这道菜呢! 我借机主动提出,想去他家,看看那些他父亲提到过的照片。我相信,镜头下那些“有关中国的记录”,一定视角独特,富有某种历史记载。 他满口答应。说: 这一次,我们不要让相约的时间相隔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