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行2——上帝诅咒的地方 以西结书30:7“埃及地在荒凉的国中必成为荒凉;埃及城在荒废的城中也变为荒废。” 刚到德国时,发现德国是个“有人的地方就有教堂”的国度。 德国中小学里,都开设宗教课。而两大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出自《圣经》。为了能更好地从根本上了解西方文化,我曾很努力、很认真地通读过《圣经》。 为写这个《埃及行》系列,我把《圣经》又从书柜里拿了出来,重新细读其中有关埃及的篇章。 《圣经》里,第一章是《创世纪》,紧接着第二篇章就是《出埃及记》。这一章讲了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虐待、摩西被法老女儿收养、摩西被上帝赐予行神迹的权能并最终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埃及。 记得当时读这一篇章时,曾非常非常羡慕埃及——埃及古文明原来跟西方文化有着这么深、这么长的渊源啊!哪像咱们古中国,跟西方八竿子打不着。 游过埃及之后,再来重读《圣经》,突然有了几点新发现、新疑问: 1.为什么会有《圣经》?因为埃及人在历史上曾经那样毫无人性地奴役以色列人,让色列人充满愤懑。可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色列人用自己最擅长的、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他们把这些记录下来并广泛传播,通过《圣经》借上帝之口,狠狠地诅咒埃及和埃及人,让他们遗臭万年。 2. “古埃及文明史”是不是应该改名叫“以色列文明史”?作为文明古国,埃及可向世人证明的、可供给世人参观的,就是那些破败的、让人叹为观止的雄伟石雕和古建筑群。可是,看看今天的埃及,从城市到乡村,那些状似猪圈的房屋建筑,哪还有半点儿古埃及文明的影子?古埃及文明,丝毫没有惠泽于子孙后代,不能不让人怀疑,以色列人出走埃及之后,埃及还有多少文明?那所谓的古埃及文明,真的是埃及人创造的吗?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那些擎天大柱,十有八九不是埃及人,而是以色列人设计和建造的。埃及文明史,浸透了以色列人的智慧和汗水。 3. 埃及的古文明值得称道吗?当初读《圣经》时,一直没太明白,上帝为什么要诅咒埃及?为什么要惩罚埃及?而当我在埃及那一个个露天博物馆里,站在巨大的雕像前面、穿行在一排排擎天大柱之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大理石方尖碑,突然感到,这埃及的古文明,炫耀的是法老至高无上的皇权,凸显的是人的卑微和渺小。其核心价值,没有对人的尊重,没有对生命的崇尚。一句话,没有闪现人性的光辉。听着导游对埃及历史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介绍,你能感到,埃及的古文明,讲究的是门第高低、种族之分,它所埋下的,是到今天都不能化解的、激烈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言归正传。现在来讲讲我们的旅程。 以前外出度假,都是自己安排行程。每去一个新地方,都不得不事先做足功课。比如,阅读有关书籍,了解那儿的历史和特产、摸清那儿的景点和线路。但这次埃及之行例外,因为我们跟团行动。之前对埃及的所有印象,就是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图片以及多年前看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既然旅行社为我们安排好了行程,就没必要再多费心了。 第一个星期的游程,是乘游轮在尼罗河上“晒太阳”。从中部城市卢克索(Luxor)一路往南,抵达另一个城市阿斯旺(Aswan)。然后再原路返回。 飞机晚间抵达卢克索时,我心里很有一份期待。 卢克索是一座旅游城市。这个城市有两座世界闻名的露天博物馆。法国巴黎协和广场上耸立着的那尊大理石方尖塔,就是从这个城市运出的。据说,当时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把这尊方尖塔完好无损地运抵巴黎。另外,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有一段惊险的戏,也是在这座城市的露天博物馆拍摄的。我想象着,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旅游城市,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和打理,一定充满了“埃及情调”,美轮美奂。 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完两座露天博物馆之后,下午被安排做人力马车,穿大街走小巷,游览市容。 卢克索给我的,可以毫不夸张地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惊! 你能想象,一座旅游城市,几乎就建在废墟之中,到处破败不堪,遍地垃圾赃物,看不到一栋完整的房子,看不到一条干净的街道吗? 你能想象,一座有着长久历史的旅游城市,除了机场之外,居然再没有一所可以接待游客的旅馆吗? 我们的人力马车,拉着我们搞了一趟“环城游”。我举着相机,咔嚓咔嚓,一路猛照——这些镜头,与我事先对这个城市的想象相差实在太远了! 闲话少说。还是看看镜头下的卢克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