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莫言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他的母亲,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赞美母亲永远是文学的常用手段。 但是同时不纪念他的父亲哥哥姐姐妻子?也许话题应当集中吧。此外他也纪念了他的两个恩师,但是他也在演说中提到了他下决心逃离这两个恩师,我认为这倒是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之点,就是尊重恩师,但是要逃离恩师。不过呢,莫言可能注意到了瑞典是一个反共国家,因此说话要有分寸,不能够暴露出共产党员的东西,因此还有一个恩师本来是毛泽东的,莫言在1976年2月参军,当时正是文革中间,因此参军就表示他出身于贫农,不属于土改被打倒的地主富农阶级。此外人民解放军是一个大学校,这一点国民党军队是比不上的。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出了许多人才,参军就等于上大学。人民解放军注重发掘人才,且不是通过考试来发掘,这一点是毛泽东教育学。 因此莫言何不宣布他的获奖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学校教育的胜利?甚至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因为正是文革中间,取消了高考,毛泽东主张先在基层锻炼几年再上大学更好,莫言正是这条路子,如果有高考制度,反而有可能出不了莫言了。当然,如果莫言真的那么讲,就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是不合时宜的。 莫言其实也夸奖了人民解放军中的官兵平等的一面,例如一个当官的进房间喊“有人吗?”莫言回击到“我不是人吗”,把当官的搞得面红耳赤。其实这样的经历我也见过,就是有一次新兵刚到部队,集合等大队政委讲话,新兵队伍中突然有一个新兵哈哈大笑:“政委的肚皮这么大,哈哈哈哈!”政委当时很尴尬,只是笑了笑说:“小鬼,调皮!” 还是来说莫言的母亲吧。莫言回忆了他小时候的贫穷,但是这倒不奇怪,因为前些日子还有五个贫穷的兄弟冻死在垃圾箱呢。既然中国努力了三十多年都没有改变有穷人家的事实,你非要让毛泽东时代就没有贫穷那也不现实。只不过那时候的贫穷能够产生莫言,他能够当兵后成为作家。现在的西北贫穷的人们的孩子,有没有机会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我认为,机会等于零。 还是考虑那五个冻死的兄弟,如果他们去超市偷东西吃,算不算道德的行为?还是要被抓起来? 而莫言说他小时候母亲带他去偷集体的粮食,被抓之后很无奈,这个偷窃行为是否道德?我还真不清楚。因为后来莫言讲他在和人家算帐的时候多要了人家一角钱,他母亲又不乐意了,这不前后矛盾吗?莫言讲到的那个守护集体财产的人,为什么被莫言认为是不道德的?是他想要冲上去报仇的?人家做错了?不应当守护集体的财产?应当把它们都给卖了?就象这些年卖国企一样? 不过,莫言如果不象我上面那种捣乱的想法,而是正儿八经地正统的发言,应当宣布他的获奖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谢多多来访! 两点疑问第一点,通常都是你讲的那情形,但有一些农村不同,有无老虎灶烧开水,与当地生活习惯和地理位置有关。 第二点,队里麦田最后清场前与清场后捡麦穗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莫言显然是有意忽略. 所以,非常令人失望,莫言的故事就是小说,不讲事实. 今天此时,莫言内心正追悔莫及----这篇演讲(故事=小说)令他前功尽弃! |
|
|
|
作者:万维潘多拉 |
|
留言时间:2012-12-08 03:21:42 |
|
|
莫言的故事里俺有两点疑问:第一点,住在农村的小莫言拿家里唯一的水瓶去老虎灶打开水。在我的记忆里,当年只有城镇居民去老虎灶打开水,而农村的村庄是没有老虎灶的,自己家里用柴火烧水。因为当年烧老虎灶的煤是计划供应,农村里好象是没有供应的。 第二点。他和他母亲去队里麦田捡麦穗被打。我知道的事实是,生产队里收麦以后的落穗是允许社员的孩子捡回家的,根本没人看着不让捡,就是在文革中革资本主义尾巴最严重的时候也是允许孩子们捡回家的。 莫言的故事不是小说,应该是讲事实,但讲的却是不符合事实的故事。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