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长沙话枭雄 还是百姓谱华章
11月19日午后,到长沙,大雾,毛毛雨,重游岳麓山。约师兄、湖南师大物理系方教授同行。从北门沿着盘山公路徒步登山。沿途有很多同游者,以及骑游者。因为大雾弥漫,根本无法看清湘江河、橘子洲及其河东岸的景色,颇觉得有些遗憾。但是转念一想,记起了一些书上读到的故事,觉得这座岳麓山,可能本来就不是让人爬上来观赏风景的,而是让人锻炼身体和心志的,也就有些释然了。
比如,青年毛泽东,当年登岳麓山,就是为了体验大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境界的。后来,毛泽东在1955年再登岳麓山,也是“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所以,登岳麓山如没有风雨相伴,反而有些不美。大舜、毛泽东,烈雨中登山,能心怀宇宙,足授天下;我凡夫俗子雾中登山,练练脚,叙叙旧,足慰矣。
到山顶,到古炮台遗迹处凭吊了一番。所谓古炮台也不怎么“古”,其实就是抗战中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布置攻击日军的150mm榴弹炮的所在。大炮已无踪影。只剩下一条小路,一些杂树,一方石碑。因为周边全是雾,没有办法研究当年那些大炮所对准的方位。其实,当年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抗战,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战事,但是因为一无国家工业基础的支撑,二不能发挥民众的力量,所以虽然有几门高价进口来的大炮,也于事无补,就像这被大雾笼罩让人找不到方向的炮台一样。话又说回来,正面抗战中那几场打的稍微好看点的仗,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得到底层民众比较强劲支援的缘故,而不是因为其指挥官有多么高明;长沙会战即是一例。薛岳将军在红军长征中,在贵州一带被毛泽东指挥的红军耍得找不着北。号称“天下胆”的三湘人民,才是长沙牢不可破的最可靠的保证。 行到此处,方师兄突然问我,知不知道这世界上“最厚的墙”有多厚?我答曰不知道。他说,这最厚的墙,就是长沙北边新墙河名字中的那堵“墙”,厚度为100公里。我愕然不得其解,忙问缘由。他说,话说1938年,第一次长沙会战之时,蒋委员长判断此座长沙城是断然守不住的,所以就决定,宁愿将这城市烧光,也不留给日寇,于是下令守城将士准备好引火之物,在日军进入到长沙城15公里以内后就立即纵火烧城。守将张治中谨遵委员长命令,并在11月13日进行了烧城“彩排”。没曾想,当晚国军通信指挥系统摆了一个巨大的乌龙:北方日军在岳阳向南进攻,攻破了距离长沙城上游105公里的国军新墙河(远在汨罗)防线。但是译电员却鬼使神差地将电报中的“墙”字漏掉了,于是新墙河变成了新河,而新河距离长沙城只有几公里。于是守军误以为破城在即,立即纵火开烧,可怜一座古老富庶的长沙城,被大火烧了五天五夜,成为一片焦土。此即抗战中有名的“文夕大火”。不知道有多少人文古迹,被此大火焚毁。后来我查百度百科“文夕大火”词条,有这么一句话,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长沙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化传承也在此中断,在历史研究上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这就是“世界上最厚的墙”典故的来历。原来这堵“人为”的厚墙,毁掉了人文长沙古城!
师兄说完这个故事,我听完这个故事,二人不禁唏嘘感概了良久。共同的结论是:当年中国的事情,确实只能由在山下爱晚亭的匾额上留有其墨迹的毛泽东先生才能解决,靠那位老蒋和他的国军是没啥指望的。究其原因,还是要套用老套的说法:
第一,阶级本性。当年的蒋姓国民党,因为其阶级本质的关系,根本不能有效地发动和组织中国的民众。而落后的民族要抵抗和追赶先进的民族,非发动和组织大众不可。这一点,只有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能够做到。
其二,水平太差。如果说,组织不好民众,对老蒋和国民党而言,是其阶级本性决定的,那是没有办法克服的缺点。但是连基本的信息沟通和协调组织工作都整不好,那就只能说是水平问题了。译电员漏了一个字,原本不是什么致命的失误,但是其指挥系统不至于连基本的敌情判断都没有吧?当年的日本鬼子又不能穿梭时空,怎么可能从80公里之外突然就出现在眼前呢。所以这事只能诊断为:因为基本素质太差,所以一点小小的错误消息就让整个体系乱了阵脚。难以想象这样水平的队伍能够抵御日寇的进攻。后来国军的一系列表现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
其三,心理失衡。无能而又有权的人,往往出现变态的毁灭心理。自己守不住的好东西,就宁愿烧掉,毁掉,也不能留给别人,这是无能导致的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现。老蒋在这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如果是军事设施,守不住,就毁掉,倒也可以理解;但是那些老百姓住的房子,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迹,那些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实业,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守不住就烧掉?这些东西,侵略者来了,也不一定会被毁掉;而如果自己先毁掉,那可就彻底没有了,那就真的彻底断绝了沦陷区老百姓的活路了。但是老蒋偏偏就能在花园口炸河堤,在长沙放火,视本国生民为无物。我认为,如果是个真正的强者,在弱势时就不会太在乎自家东西暂时落入敌手,而应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然后从敌人手里夺回来!无独有偶,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青岛往事》的最后一集,也对国民党政府的“焦土抗战”颇有微词。
第四,对待人和物的双重乃至多重标准。用人也罢、对待人民和疆土也罢,老蒋缺乏基本的公平和公正,而这些恰好是一个优秀的领袖和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就算“焦土抗战”是一个困住敌人的有效战术,那我就不明白,老蒋为何不在日寇攻占他的老家江浙一带的城市,比如上海、南京、宁波、奉化的时候,就执行焦土政策呢?就不立即下令放火烧掉南京的夫子庙、宁波的天一阁,还有奉化的民居呢?无非是,那里是他的老家,而这里是他不太喜欢的湖南人的家园,所以,焦土就焦土吧!焦土政策还要分一二三等,老蒋作为政治家的基本素质的缺乏可不是一星半点。
长沙会战共打了四次。在经历了文夕大火、全城一炬之后,长沙人民还能够那么坚定地支持老蒋的国军抗战,也充分说明了近代中国三湘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记私仇的优秀品质。经过对这段历史的逐渐深入的了解,我也渐渐理解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湖南籍的官兵们,为什么纷纷和平起义,选择跟着共产党走了。
一个优秀的政治组织,不但要组织起民众,更重要的是带领民众创造自己民族的事业,让本民族从贫穷落后的状态中彻底得到解放。幸好,现代中国就遇到了这么一个政治组织,出现了一位由三湘四水特地为中国哺育出来完成这一使命的领袖。而他的青年时期的活动地带,基本上集中于站在这岳麓山顶时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谈古论今之间,我和师兄二人,都对这位伟大人物表示了由衷的钦佩。
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办法游遍岳麓山的全部景点。因为前几天在成都曾试图去郊区的白岩寺看银杏,竟为风雨所阻,没有成行,所以就问师兄:岳麓山可有可看的银杏否?他说山下岳王亭后面有。于是折道半途下山,到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墓凭吊了一番。然后来到岳王亭后面的湖边,果然见到了那棵巨大的、满树金黄鸭脚叶的银杏。
随后在湖南师大校内随心游玩了一阵。师兄乃师大教授,对于校内一景一物自然是如数家珍:这栋是文学院,那栋是法学院;每栋楼前的小径旁都有许多红的正亮的枫树,颇值得赏玩。
师兄还一个劲地感叹说,要是早来一个半月,就可以享受到师大校内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了,可惜。我说:不可惜,桂花香时,枫叶未红,鸭脚未黄,所以宁负桂花,却不可错过此时的红枫也。
由于天色渐暗,想起爱晚亭还没有去,而在深秋时节到岳麓山而不去爱晚亭看看红于二月花的枫叶,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二人打车2公里,前往位于湖大校内的爱晚亭。本来想要穿过岳麓书院,在书院内欣赏一番《麓山寺碑》后再去爱晚亭的,可惜书院已经关门,只好从书院后面小路绕道而行,从几棵根在书院外面、但巨冠却伸到书院正中央的大树的树干下穿过。刚到书院外时,就听到响亮而可爱的童声在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想必附近有很多学校正组织学生们前来游玩。仔细听时,发现这些娃娃们不但能够背诵大家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就是爱晚亭内匾额上的那首)等,居然还能背诵那三首《十六字令·山》。看来毛泽东精神的影响力,还是不可阻挡的。那些试图削弱毛泽东在老百姓中影响力的行为,可用“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来形容。
终于来到亭前,只见游人如织,烟雨蒙蒙中,枫叶红得更加晶莹透亮。书院后门处,一队队身着校服正在离开的小学生们,还在高声朗诵着毛氏诗词。于是在附近留连到天黑。等到实在看不清的时候,才和师兄一起依依不舍地离开。此行,虽然天气不太好,但是终于看到了被红彤彤的枫叶所环绕的爱晚亭,略无憾矣!
返回成都家中后,作了《鹧鸪天》一阕以记之,云:
重来大雾锁潇湘。麓山深处叶正黄。 池边银杏擎金盖,亭前红枫染秋霜。
书院外,琴悠扬。童声阵阵读华章。 阶前休叹桂花尽,轻风暗送翰墨香。
by小园之春 2015年12月6日,入冬,补记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