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批示农村消灭文盲
它本是甘肃酒泉的一个普通农村,1955年至1959年,毛泽东为他们批示,周恩来给他们颁奖,朱德奖励他们两台东方红拖拉机。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工作搞得好。这就是“甘肃省文化艺术之乡”——酒泉银达镇。
1955年底,毛泽东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他为本书中的104篇文章写的按语,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等方面都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直接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其中有这样一段按语: “本书谈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这一篇算是好的。为了要在七年内,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消灭文盲,适应农业合作化的迫切需要,1956年各地就要做出全面的安排,并且完成第一年的计划。”
这儿说的“这一篇”,是指当年发表在《甘肃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银达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具体做法。
1949年,银达乡全乡识字的人只有32个(后改名银达镇)。
那时在农村,会计和记工员是必不可少的,可银达乡识字的人稀稀拉拉。咋办?
银达乡1950年开始试着办冬学,1952年开办了速成识字班,1954年又把冬学改办成民校,还成立了3个扫盲班,一个高小班。
群众识字了,就想着读书看报了。
1955年,银达全乡订了79份报纸,12份杂志,生产队成立了读报组。社员们说,那些年,在田间地头读报,成了银达乡间一景。
1954年,银达来了两个驻村干部——车宏彰、黄显德。他们把银达乡农民学文化的经验写成文章《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
次年,毛泽东主席在这篇文章上写下了按语,指导全国农村开展扫盲运动。
1958年,银达全乡80%的青壮年都摘掉了文盲帽子,小学的学生数也由解放初的104名,猛增到38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0%。
银达人学文化,对生产发展很有好处,连年丰收。
1958年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奖状。 1959年,朱德委员长奖励给银达乡两台履带式拖拉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