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BI对华人来说就是纳粹盖世太保
华裔芯片工程师案件始末 无事生妃 2023-03-27
2017年圣诞前夕,美国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镇,一个普通华裔移民家庭正在准备过圣诞节。
跟来美国的千千万万中国移民类似,于浩洋大学毕业后赴美读书,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在美国定居,结婚生子。在公司工作数年后,于同学不再满足于朝九晚五的打工日子,经过一番筹划,他离开原公司,开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小公司虽然只有他自己一个员工,但是于同学相信,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必然可以在未来打出一片天下。
可以说,于家大概是大家常说的美国梦的具象化。
然而,欢欢乐乐准备过节的于家人并不知道,危机即将来临。
圣诞节前一个礼拜,于同学公司的竞争对手,一个比他规模稍大,20人的小公司,向美国商业部告发了于。竞争对手称,于的公司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上市了不少产品,这不正常,他们怀疑其中有“猫腻”,而且,他们认为于的芯片是受进出口限制的管制级的芯片。
2018年1月
商业特工拿到一份认为芯片受进出口限制的鉴定报告(该鉴定有极大的问题,后面有详细说明)。原本,这不过是一起普普通通的商业调查。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彻底改变了这件事的走向----
2018年3月
中美贸易战开始。
2018年11月
美国政府推出了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该计划由美国司法部国家安全司负责实施,旨在全面消除中华人民共和国间谍、防止美国科技被中国盗窃。多名华裔学者受到牵连,轻则事业尽毁,重则身陷囹圄。
在如此大环境下,“华裔”,“芯片”,“进出口”,这几个关键字一出,普通商业案件立刻被披上了政治外衣。贸易战第二天,于被正式按照刑事立案调查。
控方提供的解密文件,里面提到了“有理由怀疑此人是受外国势力雇佣或者为其工作”
在之后的一年里,于家人生活如常,然而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天罗地网已经展开。他们的一举一动实际上处于24x7的严格监控下。他家门口电线杆上,有一台摄像机默默的记录着他们的影像,他们放到路边的垃圾桶被翻检,里面的垃圾逐一分析,连妈妈去超市和送孩子去踢足球都处于跟踪监视之下。
虽然于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是办案人员还是以他是拿绿卡的中国公民身份申请了搜查令。
原始搜查令,里面提到于是持美国绿卡的中国公民
庭审记录,特工承认他们搞错了于的国籍,且事后也未做纠正
2019年6月的一个宁静的清晨,在于家正要登上飞往中国探亲的飞机的前一天,20名FBI特工突袭了于家的住宅进行搜查,收缴了全部电子产品和小公司设备,并正式开始对于和他太太的调查和审讯。而于一家的生活正式天翻地覆,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法律斗争。
2022年5月,于的案子正式开庭。
虽然这个案子因中国行动计划而起,但是真正的起诉书里并未提及间谍这件事。在过去几年的调查中,并未发现于的公司与中国有任何联系。不过既然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人力物力,检察官并不想无功而返,在起诉书洋洋洒洒控诉了21条重罪,包括移民欺诈,电信欺诈,非法出口和非法窃取商业机密几大类。让我们来逐一看看于到底被指控了哪些罪名。
首先移民欺诈的指控,法官直接以不合法理的原因推翻了。电信欺诈一般来讲涵盖了电话,短信,互联网方面的诈骗,控方的起诉书主要论据是于曾经用自己的英文名字,而不是法定中文姓名跟客户联系,以及公司法定地址是一个UPS邮局邮箱等等五项指控。这五项罪名,其中一项被法官在庭审前推翻,剩下四项也被陪审团判定无罪。
开庭时候起诉书的非法出口,跟一开始的怀疑非法芯片出口到中国早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在调查过程中,FBI曾经假扮成中东客户跟于联系,试图购买一些接近进出口限制的芯片。令他们失望的是,由于他们所希望购买的性能指标接近出口限额的上限,比较谨慎的于同学拒绝了他们的购买请求。
之后控方曾指控于的公司非法出口限制级芯片----
在2019年的初始指控中,控方提及出口限制级芯片到国外,这是原始的非法出口指控
芯片的分类以及出口限制非常复杂且高度专业化,对芯片的具体性能测试方法,出口鉴定的正确性,甚至商业部直接相关人士的人员流动,错综复杂。
最后,还是业内专家的affadivit,指出了官方测试鉴定的错误。另一方面,商务部主任独立评估鉴定该芯片数据得出的结果竟然与业内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最终让控方在这个问题上偃旗息鼓。在2020年的指控中,删去了这部分的指控。
但是于浩洋的官司并未就此结束,控方随即抛出了新的指控。
庭审时候的非法出口,是指于在把自己的设计图纸发给台湾的生产厂家的时候,并没有申请这方面的许可。于在这个行业工作多年,不管是在以前的公司,还是事后律师多方查询了解情况,大家都对设计图纸发给境外公司需要申请许可这件事一无所知。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再提一下最早向政府“告密”的这个竞争对手了。因为调查此案的人员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很多的行业知识来自于这个检举揭发于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言之凿凿的跟FBI说,于没有申请任何许可,违反了法律。然而在庭审作证的时候,这个控方明星证人在宣誓的情况下反复被拆穿,不得不承认,他们公司在数年前把设计图纸发给法国生产厂商的时候,也没有申请过许可。
最后问题的核心回到了商业机密上。于被指控在原公司工作期间,曾经下载芯片设计图到自己的google drive上。那么从法律层面上,这是否就构成了窃取商业机密呢?
由于这里讨论的是MMIC芯片,跟设计复杂的芯片比如intel CPU芯片不同,这种芯片的结构比较简单,技术也是业界多年的成熟技术,市面上有很多结构功能类似的芯片。原公司也没有特意做封装,这些芯片一旦售出,很轻易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芯片的电路设计。所以辩护律师认为,已经卖出的芯片就不能称之为商业机密了。法官对此判断并无异议,而控方的专家证人,也承认了MMIC芯片的结构可以在显微镜下被解析。
辩方专家的affadivit:对MMIC芯片的分析
控方专家的证词:承认MMIC芯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被解构和仿制
陪审团认可了这一观点,基于这个判断,12个商业机密的指控里,其中11个所涉及芯片都是已售出的芯片而被判定不符合商业机密的定义,只有最后一个芯片根据指控是设计中的原型,而于公司的芯片售卖日期在原公司的发行日之前,尽管于的律师声称,于公司对应的芯片设计不同,生产材料不一样,这项还是成为了21项指控中唯一一项被定罪的。
虽然绝大部分的罪名被洗清,但是因为这不是普通的民事诉讼,这是按照联邦刑事案件审理,仅剩的这项仍旧是联邦重罪,最多可以被判入狱10年,外加25万美金的罚金。
庭审结束以后,于又有了一个可能洗脱罪名的重大发现。他在internet archive里查到,法庭上控方提供的原公司芯片发售日期,是那个产品正式发售的日期,而在此之前该芯片已经可以通过预售的方式买到,而这个预售日期,竟然在他的小公司出售芯片日期之前。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庭审的时候陪审团得到的解读是,如果于的小公司先发售,就有可能抢了原公司的市场份额,这一点是确定商业机密的必要条件之一。
庭审结束后,于的律师向法官申请动议,提出了五条彼此独立的论点,希望推翻最后一条定罪,而于的这一发现也在其中。遗憾的是法官拒绝了这个动议。于的法律斗争仍在继续。
当然也有好的消息,于的庭审结束后几周,控方悄悄的撤销了对于太太的起诉。要知道,这个长达三年的案子影响的不单单是于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庭。案子伊始,控方一个“笔误”,把于太太的年龄从42岁写成了22岁,以至于增添很多对他们婚姻的无稽揣测。而落在于太太头上的指控,更是雪上加霜。于太太指控的撤销,也让这个家庭看到了一丝希望。
目前,于还剩下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说服控方这个官司从一开始的调查就是基于于的种族,可以说如果不是一开始的间谍怀疑,大概率不会走到刑事法庭。既然是基于种族的选择性执法(selective enforcement),那就应该推翻。
第二,在法庭正式宣判以后继续上诉。
于的案件即将进入最终阶段,无事生妃将持续关注。
以下观点只代表作者:
在研究这个案子的时候,不止一次有这个想法,为什么这么一起不大的经济案件,会被如此兴师动众的调查。我想说这只是一个个例,然而并不是。China Initiative虽然从字面上结束了,但是它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华人这几年“冤假错案”的比例远远超过同类案件的百分比,这本身就是对公民权益的一种践踏。
从新闻报道上看到,很多被抓了的华人,尽管一开始雷霆阵阵,到最后并没有发现真的间谍行为,然后就从没有报税、甚至是和学校、和NSF报备不够完备的纯粹技术细节去混个小罪名。也许他们并非完美受害者,但是,当一个人所有生活细节被放在显微镜下的时候,有多少人可以禁得住这种审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