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体系之 联邦教育促进法
联邦教育促进法(文中简称“教育补贴“)是德国实行全民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 这条法令的核心内容是联邦德国政府和州立政府提供学生和大学生在教育上的资金支持。它被视为一种社会福利,因此被收纳在社会福利法典当中。
它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 提高所有德国公民在教育上的平等机会. 上大学不是富人独有专利。二. 鼓励低收入家庭子女也能积受高等教育。第一个目标现实中做的还不足。有67%的大学生在课外还从事一份工作来维持生活。德国教育补贴法涉及的范围很广,细节很多,内容复杂,所以这里我也不细说。只能稍微介绍一下他的一些主要内容。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联邦教育促进法诞生于1971年,在社民党布兰德总理执政时期被落实。最后一次修改是在2010年。在教育补贴法刚生效时期规定,每两年对补贴的数额进行审核。因为通货膨胀会增加生活费用,教育补贴也要按照实际情况加以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德国政府每隔几年要提高教育补贴数额的原因。虽然有人建议让教育补贴额度修改完全和通货膨胀挂钩,但现实中并没有实现,它涨的速度低于通货膨胀。
1982年科尔被选上德国新一任联邦总理。在他执政期间,刚好是德国二战后同年出生率最高期(1960/1961年出生)的人同时涌入大学,导致大学生数量膨胀。大学在教室,教授数量上和教学设备上都没有更上,导致大学里的学习环境严重恶化。尽管如此,联邦教育促进法在人才教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德国培养出无数在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科学界的精英 。
突然间几十万的“穷孩子“都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其中最典型的列子莫过于前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在他年幼时父亲在二战时身亡,由母亲一手养大。他母亲不是出身于豪门,只不过是个社会地位卑微的清洁工。施罗德本人发奋图强,攻读法律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的政治生涯也几乎一步登天,加入社民党后迅速成为此党联邦青年团团长(德文简称 :Juso)。八十年代中旬成为下萨克森州议会在野党领袖,九十年代初出任下萨克森州新一任州长,1998年成为被当选为新一任德国总理。可以说,没有教育补贴法,施罗德就不可能成为德国总理。
在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期间,他明确意识到教育补贴法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的倡导下,不仅收回了前任联邦政府设置众多对教育补贴的限制,而且还加以改善。2001年联邦政府决定,每位获得教育补贴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最多只要偿还国家10 000欧元。2003年享有教育补贴的大学生人数增加到25%。 相对比, 1998年前每位大学生偿还国家50%的教育补贴费,而获得教育补贴的人数只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3%。
德国联邦统计局2008年数据显示,德国共有510 000名大学生和312 000名学生获得教育补贴。其中平均每位大学生的补贴费是每月398欧元,每位学生则是321欧元。联邦政府和州立政府每年投入23亿欧元作为教育补贴, 2009年增加到29亿欧元,2012年增加到31亿欧元。其中联邦政府承担65%,州立政府占35%的经费。
教育补贴通常只提供给在上高中,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上大学的学生。上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不能申请教育补贴,但是可以获得其他相关补贴。对于那些获得教育补贴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在学期间换专业,会导致丢失教育补贴。在第二学期结束前换专业不会对你的补贴有影响。如果两学期后换专业,除非你有很好的理由,要不然很有可能丢失教育补贴的资格。这个很容易理解。国家提供教育补贴是想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尽快毕业,之后找到好的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的可能性,并不是让他们永远的在大学里呆着,把它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假如你在上大学期间想去国外上一个学期或一年大学,你也可以申请教育补贴。
那么外国大学生是否也可以在德国申请教育补贴呢?如果你长时间在德国居住或有德国居留就可以。像很多用上大学学习名义到德国的中国学生就没资格申请教育补贴,其中也包括所有欧盟国家大学生在内。上大学读本科的教育补贴申请者年龄不能超过三十岁,读硕士者的年龄不能超过三十五岁。
教育补贴的额度是如何设定的呢?主要按照你个人或你伴侣的收入和你父母的财产计算。二十五岁以上的大学生必须自己买医疗保险。费用每月大概70欧元左右。三十岁以后的医疗保险费是每月140欧元左右。目前教育补贴费最高额是每月670欧元。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还有众多额外补贴。一旦你申请到教育补贴,它还有时间上的限制。本科是三年,六个学期。 硕士是两年,四个学期。超过这个时间就没有补贴了。
对于那些成绩非常卓越的学生而言,国家会免去一部分负债。比方说你提早四个月毕业,你今后少付2560欧元,提早两个月,少付1025欧元。剩下的“欠款“按照毕业后的工资高低偿还。通常以每个季度来算。如果你毕业后没有客观的收入,可以申请暂时先停止偿还,但不能完全免除。
当前德国联邦政府正对于此事进行争论。事发缘由追踪到去年的联邦大选。当初的基民党和社民党两大党派在竞选中都承若,一旦他们执政,必定会提高对教育的投资。针对教育补贴费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在2015年开始,教育补贴费全部由联邦政府单独承担,16个州立政府因此每年可以节约11,7亿欧元。通过此措施汉堡市每年可以节约三千五百万欧元,巴伐利亚州1,7亿,萨克森八千五百万,不莱梅一千三百万等。因为每个州的人口和 大学生数量不一样, 所以他们节约的比列也不同。
至于他们是如何分配多出的资金,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大部分州立政府意图把它从新作为教育投资。他们虽然这么说,但在没有法律明确的规定下,各州政府是否能履行诺言,这个就没人敢担保。同时联邦教育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同时申明,在2016/17冬季学期将增加教育补贴。具体增加多少现在还不清楚。总之会给联邦政府带来近五亿欧元的额外开支。
大联盟在去年成立后就宣布,今后从国家财政预算里再拿出60亿欧元投入教育。至于用什么方式分配这60亿意见还不一致。由社民党执政的州立政府想让联邦政府直接拨款,自己独自调整资金的用途。联邦政府立即否定这种做法。他们担心,万一无条件向州立政府拨款,各州政府很有可能把这笔钱用来填补自己的财务赤字上,而不是用在指定的教育领域上。
总体而言,这60亿欧元的分配比例基本上无异议。五十亿投入科研,学校和大学,另外十亿则投入幼儿园。如果仔细看,这个数目并不多。 为什么?原因有二: 一. 今后注册大学生数量还会在上升。在德国每个大学生给政府带来的经济负担平均每人每年8650欧元,其中以医学系大学生最贵,平均每人每年20 000欧元,五年学期,总费用超过100 000欧元。2. 很多大学的教室都很拥挤,不适合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五月份德国很多大学生联合上街游行,抗议对大学学习环境的不满,其中也包括了柏林的洪堡大学。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要扩建教室,同时也要增加教授的数量。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开支。很多大学代表也发话,称他们大学的总体容量有限,不会超额度招收更多的学生,同时提高某些热门专业入学申请分数。这样看,最终倒霉的有可能还是学生自己。
最让人意外的其实还不是以上这些,而是这次大联盟为了顺利实行这次分配60亿欧元教育投资,必须事先修改宪法。这一点极其重要。在2006年上一届的大联盟时,宪法被修改,禁止了联邦政府和州立政府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德文: Kooperationsverbot)。这种规矩对很多外国人而言不可思议。怎么德国还有这种规章制度呢? 太不可想象了。这项规定意味着联邦政府不能帮助任何德国一所大学在经济上给予给予持续性的支持。想要不和宪法产生冲突,联邦政府必然修改部分性“禁止教育合作法“内容。
修改宪法的前提是需要联邦参议会(Bundestag)和联邦参议院(Bundesrat)三分之二的票数。大联盟在参议会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但是在参议院没有(注: 这是德国民主体系的一个特点。参议院是16各州政府代表。德国执政党虽然是基民党和社民党大联盟,但是州立政府全是。这就是说,对于很多重要决策,德国参议会权力受到参议院的限制),这还需要某些州立政府的支持。这也不是主要问题,因为他们都有赞成的倾向。毕竟联邦政府愿意单独承担教育补贴费,来减轻各个州每年11,7亿的负担是要做出政治回报的。但这个钱也不能白送。由此可见,在德国搞政治,联邦政府有时也必须和州立政府博弈,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有趣的是,联邦政府和州立政府之间的教育合作主要针对高等教育,不包括 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教育在内。这些还是属于州立政府的管辖之内,联邦政府不能干预。这也是为什么在德国没有实行统一高考,因为教育义务不在联邦政府手里。从这方面也可以体现出德国的联邦制。
总体而言,德国在教育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二战后完全放弃了精英教育,把它全民化。德国不仅是个藏富于民的国家,更是一个藏“知识“于民的国家。作为一个非常重视社会公正的德国认为,把国家的资源让更多的人共享是一个和平和可持续性发展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所有德国国家领导人,不管由哪个党派执政,都贯彻这个思想。也是这个原因导致德国在二战后获得诺贝尔金奖得主的人数远远少于20世纪上半页(这个被很多人误解),但是换来的却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社会,尽管在某些方面做还有缺陷。这个和德国的整体教育体系有很紧密的联系,而联邦教育促进法的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