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號在德國國會召開了一般性辯論(Generalldebatte)。這也是默克爾卸任前的最後一次。 在此次辯論中,默克爾就中國問題發表過講話。主要內容有三點:
雖然中歐德在今年9月14號進行過高峰視頻會議,但仍然沒有取得顯著進展。歐盟想要一份建立在對等原則上的公平貿易,例如市場准入。 默克爾表示將繼續努力,意圖到今年年底之前達成政治上的突破,但無法保證。 默克爾對中方就二氧化碳排放量給出的承諾給予高度認可: 到2030年之前達到排放量頂峰,到206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平衡或不增加二氧化碳淨排放(CO2 Neutralität)(注: 歐盟的目標是在2050年實現此目標) 默克爾在講話中強調,基於中國現狀,這是"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標,歐盟應該受到鼓舞"。 中德社會體系有着根本性的差異,例如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默克爾表示對"桃花島"自治區的發展深感擔憂,"益幗裲智"繼續被架空,批評對嫂庶群體荃荔的蠶褲對待。 她還表示,將維護嚴論字游和嫂庶群體的荃荔。 當我看完她的演講後,發現沒有中文媒體對此進行過報道。 預料之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讓我立即想起今年五月份默克爾在阿登納基金會發表就中國問題的那次演講。隨後,很多中文媒體就打出醒目標題: 默克爾擁抱中國。對此我做了詳細反駁。因為他不符合事實。
默克爾在阿登納會議的視頻演講 然後我又想起兩年前那次被編造的默克爾"哭的"演講。默克爾從未做過相關演講,也沒有說過類似語氣的話,卻被某些華語(自)媒體硬生生地造了出來。對此我也進行過反駁。因為他太不符合事實,簡直是在反智商,專門欺騙那些信息封閉的群體。 這次,默克爾的演講再次提到中國,但華語媒體選擇性地忽視。原因很簡單,無論哪一點都不"需要"提。沒有宣傳"價值"。尤其是第三點。很難想象有人再次把他寫成"默克爾擁抱中國"。 中方外交辭令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 中德(中美、中歐或中跟其他任何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和矛盾。到哪或在什麼場合都這樣說。對大部分國內讀者而言,中國跟世上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都遠大於分歧和矛盾。 實際上,這句話本身包涵了另外一層內容: 雖然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和矛盾,但分歧和矛盾依然還是存在的。至於都存在哪些分歧和矛盾,能不報的就不報了,不需要知道的就不要過問了。沒必要知道太多。秉承此原則,官媒也是報喜不報憂。畢竟喜事人人喜歡。幹嘛提一些不開心的事。 時間長了,大家也就養成了專看和愛看喜事的習慣。但是,正常人不都得經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嗎?假如一個人一輩子只接收喜訊,這是很反常的。我估計任何人都受不了。遲早會面臨精神分裂的風險。玻璃心很容易破碎。碎了又很難輔修。輔修後也不會立即回歸正常。 "中德之間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和矛盾"的敘述如果缺乏具體內容就會顯得很空洞,很模糊。用的太多就會泛濫,會貶值。 事實上,這句話的正確性並不是在哪裡都能適用。把他放在當下德國輿論框架,不僅受到限制,而且適得其反。 共同利益固然重要,分歧和矛盾也不能輕視。說到共同利益,普遍被認為是經濟利益。這種敘述過於狹隘,是不完整的。 A方利益可以跟B方利益相吻合。但同時,A方眼中的分歧和矛盾有可能也屬於B方眼中的利益。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A方總會試着淡化分歧和矛盾,刻意強調共同利益的重要性。以前AB雙方都是關起門私底下討論分歧和矛盾。今天,B方不願意跟A方這麼玩了。不僅不再關起門,而且還邀請B方群眾參與旁聽。當然,不是每位B方群眾對他們的談話內容都感興趣。A方的做法跟以前一樣。不該讓群眾知道的就不讓知道,時而隱瞞、時而迴避、時而搞一些虛構性創作,要麼選擇性少了點什麼,要麼選擇性多了點什麼,即便不少A方的好奇吃瓜群眾很想知道他們雙方到底都聊了啥。久而久之,AB群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好奇,假如AB雙方吃瓜群眾某一天偶遇,他們會如何聊共同利益、分歧和矛盾等話題?會不會打起來?還是相互鄙視? 拿默克爾9月30號的演講來說。據我所知,很少德媒詳細報道過關於中國部分的演講內容,只是一筆帶過。很多德媒連一筆帶過都省了。但是,對於那些認真關注中德和中歐關係的人來說,應該知道此次演講的內容。中歐關係也是近日歐盟峰會中的一項重要議題。準確地說,就在今天,10月2號。 再說說華語媒體為何沒有報道默克爾此次演講提到的三點內容。 中方對到今年年底能達成中歐投資協定充滿信心,但默克爾沒有。絕大多數德媒評論顯示,在今年年底之前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微乎甚微。中德或中歐雙方對此的評估有很大反差。它不符合報喜不報憂原則。 中方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兩個時間點的承諾被某些德媒稱之為爆炸性新聞(Sensation)。對很多人而言,中方能做出相關承諾(並履行),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大的貢獻。默克爾也給予相當高的正面評價。為什麼這條新聞沒有在國內引起高度關注和熱議?最少有兩個原因: 1.)這意味着環保的標準會逐步或迅速提高,對很多污染性行業而言是弊大於利(從企業利潤而言是這樣,但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肯定是利大於弊)。今後必定會提倡綠色經濟,對傳統工業不利。2)關於氣候變化,德國期待中國能作出承諾。對某些少數人而言,利亥國不能聽西方的,否者就是示弱的表現。利亥國是不能示弱的。 默克爾此次演講之所以沒有被華語媒體報道,正因為這段話中的其中兩句話的其中兩個字。對默克爾而言,共同利益固然重要,但基於整體風向的轉變和壓力,她可能也認為分歧和矛盾跟共同利益是一樣重要,有必要表態,把話直白地說出來。其實她可以不用這樣說,畢竟沒有明年再連任的需要。 其次,這又要提到昨天和今天召開的歐盟峰會。昨天的主題是土耳其。一條有意思的小插曲: 或許是因為疫情緣故,法國居然授權德國談判。今天(10月2號)的會議重點據說是中歐關係。可以想象,默克爾不僅會提到中歐的共同利益,也會說到中歐之間的分歧和矛盾,但不會強調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和矛盾。不排除此次峰會就華為問題進行商討。 結語 我在留言區經常會讀到一些留言。顯而易見是信息封閉的產物。 由於信息封閉,不少人依然停留在"默克爾擁抱中國"的敘述。 默克爾的形象有點被華語媒體所美化。某些負面的言辭(她親口說的)被"善意"或"有目的性"地過濾。 假如講究實事求是,就不能過度過濾或捏造相關信息。回歸現實,回歸正常。 今天的歐盟峰會會針對中歐關係進行善商討。昨天,歐盟27成員國已經達成一致,制裁白俄羅斯40多位官員。理由: 選舉欺詐以及動用武力針對遊行者。保持所有對土耳其的制裁方案。譴責俄羅斯對Nawalny下毒。 S: 說到Nawalny, 我準備引用他對《明鏡周刊》採訪中的一句話。"我很高興在我身邊沒有出現認為我不願回去的想法的人。不回去就意味着普京實現了他的目標。我現在的工作是保持那個不畏懼的人。而且我不怕!如果我的手在顫抖,那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出於這些東西(被下毒後的症狀)。 我不會給普京不回俄羅斯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