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德媒也很关注中英关系。自7月1号起,《明镜在线》几乎每天都有相关事实新闻报道。主要围绕着双方外交部以及中国驻英大使跟英国外交部根据对方最新的反应做出的“舌战“。两个关键词,依赖与警惕( 英国对中国的各种“依赖"以及英国开始“警惕“中国)贯穿整篇报道。文中还重点谈到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以及中方对英国高等学府的影响。我觉得这个案例即有借鉴意义,也很重要,因为它同时体现出依赖于警惕的一面。或许是因为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还太少(不到四万),至今为止尚未因类似事件而引起德媒关注。但假如今后中国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英国上学,"因为他们跟中国的关系都不好“,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很有可能暴涨,到时候是否也会出现像英国当下的现象呢?没有人知道。2015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接待中国领导人后表示,准备迎接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卡梅伦 2020年,中英关系不仅没有迎来预期中的黄金时代,而是降到了历史冰点。(实际上,真正让中英关系出现大转变的所有事件都发生在最后一年)针对最新香港事件,现任首相约翰逊亲笔撰文写道:"中方正在犯一个严重的错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英国应该放弃它的冷战思维以及殖民国的态度。“当下,英国正忙碌着建造“保护墙"、担忧自己的知识产权、撰写抵制来自东方投资者的法律条文。这让原本就无力应对新冠状病毒的英国首相再次陷入困局: 时任伦敦市长的他不懈余力地向中方抛出橄榄枝、身为英国首相的他继续向中方敞开双臂。从经济角度而言,他实际上也没有更多选择。为了能够履行他的承诺,打造一个所谓繁荣的"Global Britain“则急需要金钱。基于此,约翰逊一度顶住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依然允许具有争议的华为参与英国5G建设。自疫情爆发后,赤裸裸的现实告诉英国,它的众多医疗产品有多么依赖中国。自香港事件后,赤裸裸的现实告诉英国,它跟中国针对国际法的阐释是如此不同。目前,那些常年警告中国在英投资并非出于慈善目的的政客们逐渐占上风。2019年,英国有大约12万中国留学生。总数比2014年增加了三万。他们每年为英国带来15亿英镑学费。中方数年来向英国高等学府投资数亿欧元。仅仅华为(跟英国高校)就签署了大约30个科研项目。据最新消息显示,华为已准备耗资五百万英镑为伦敦帝国学院创建一个技术中心。随之而来的一个尖锐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英国学府因此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比如,华威(Warwick)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就成功地阻止了一项该大学偏向于香港民运运动的决议。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也受到压力而取消一个关于XZang与中国TW的活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英国大学都在中国建立校园,诺丁汉就是其中之一。在少数情况下,某些英国政客甚至直接要求大学校长,取消所有批评中国的活动。一个名为"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协会备受关注。它们不仅提供来自中国学生的帮助,很多组织成员也在“观察"那些对中国当局持有批评态度的学生,并上报大使馆。“我们不仅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愿意从外部到我们这里学习。不幸的是,他们偶尔也会引入他们习惯的审查和控制的态度。人数越多,担忧越大。” 据英国议员Tom Tugendhat对《明镜》这样说到。 Tom Tugendhat Tugendhat是英国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去年就中方干预英国内政做了一份调查。Tugendhat表示,英国政府就知识产权窃取和言论操纵问题上表现的额外漫不经心。基于此,他建立了一个名为"Chinese Research Group“的组织。该称呼效仿"European Research Group“。后者是支持英国脱欧的一股强大势力。现如今,中国批评者数月以来都在不断地做游说工作。约翰逊的对华态度也因此发生了转变。英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出台相关政策,提高针对中国投资者(包括教育领域)的门槛。 约翰逊准备以"Project Defend“命名的项目终止对中国的依赖。 但是,这不容易做到。 据亨利.杰克逊学会(Henry Jackson Society)一项调研得出,英国有71种关键产品依赖中国,比如医药、工业化学品、手机和手提电脑。 中英将迎来冲突。 昨天,德国外长马斯访问英国,与英国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会面。 左: 拉布 右: 马斯 马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德国将就香港问题采取反应。(假如不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必要时可以独自采取相应措施,比如降低香港人入境德国门槛、提供某些学者、记者和艺术家奖学金项目、禁止某些产品对香港的出口以及停止引渡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