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飞了的部落格  
这世界有永远不变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  
https://blog.creaders.net/u/976/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城南旧事 之 影事悠悠(七) 2007-08-13 22:27:42
    培根老爷子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叫做“一个奇迹总是踏着许多个奇迹走来”。你还别不信,前两天电视上回顾足球史的经典时刻,其中就有阿根廷国家队的一个哥们儿,当年在美洲杯的一场比赛中一人射失过三个点球!仔细一想,这个奇迹没有以下几个奇迹便断不会发生。首先,一场没有加时赛和互射点球决胜负的九十分钟比赛里,比赛的一方获得三次点球机会,这是不是少有?其次,第一、第二个点球都射失了,教练竟然还让同一个人第二、第三次站在罚球点前,这是不是罕见?再次,堂堂阿根廷国脚,看样子又是教练充分信任,专门安排罚点球的人士,踢出去的球竟是三过球门而不入,这是不是稀罕?这句话的电影版,我想孙道临的哈姆雷特就是个例子。坐镇上海的配音演员可谓济济一堂,当年导演怎么会去找从没有为外国电影配过音的孙道临?不要说去背诵大段的台词和对口型,那个剧本我就是从头到尾看一遍都要至少花个大半天,可据孙先生回忆,他在录音室里只待了三天就 DONE了;一部莎翁的戏剧史的杰作,也是奥立佛斯通的电影史的杰作,竟然同时也是孙先生的中国配音和朗诵史的杰作。这里边有太多的天机,你能做的除了拍案惊奇,就只有摇头叹气了。

    青岛的那座天主教堂,也曾是这样的一个奇迹。

    在我心目中青岛的几样压箱子底的宝贝,大海、青啤,再有就是这座教堂了。它坐落于浙江路上,以上帝的名义占领了一个街区。一边与四方路市场的活鱼活虾遥遥相望,一边又俯瞰着人流涌动的中山路商业街,所谓大隐隐于市,没有比它更能隐的了。老妈当年毕业的七中,原来还是所女子中学,也悄无声地蜷在它的旁边,算是我跟它的一点八杆子才能打得着的渊源。

    我喜欢去那里转,从小到大。在它的旁边,我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心静如水,一种不自觉的放慢脚步和深呼吸。是那建筑吗?或许吧。它的风格在我看来是罗马式和哥特式的杂糅,鱼与熊掌得兼,既有前者的刚劲雄浑,又有后者的挺拔峻朗,绝不逊于我后来见过的任何一座能称为“大”的教堂。如果有人说这就叫完美,我绝不会有意见。然而,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它又是外在于我的一个空间。我从来没有盯着它看超过一分钟;我从没有进去过,也从没有想过要进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甚至不知道它的大门到底朝哪开。吸引我的是它周围那个广场。以前一个人周末去中山路的时候,总是习惯到那里转转。总会有几个支着画板的青年学生在那里写生,而我那时候已经学会象大人一样将胳膊交叉于胸前,神不凝气不静地站在画画的女孩后边,装作散落于民间的行家一言不发。我也喜欢光顾那里的旧书摊,我的那套不太全的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基本上都是在那里淘来的,当时不用侃价,每本都是两毛钱。偶而也会坐在广场的青石板上看父父子子们练习“小范围”倒脚,当时觉得那是炫耀,并为每一个飞向行人和画板的内脚背传球暗暗窃喜。

    初一的一个星期天,我和许多人一样急步来到上帝的脚下,第一次迎着阳光端详那两个高耸入云的尖顶。果然,在那顶端,两个巨大的十字架在人们好奇的目光中投下自己的剪影。

    在那以前,我从没注意到教堂的楼顶没有那个十字架,而且也不知道是否应该有十字架。后来问老妈,她也记不清当年她读书的时候那十字架还在不在,在的话,后来又是怎么失踪的。她能记起的就是当年红卫兵们去那座教堂清除精神污染,在据说是周总理亲自下达的“不要动”的十二道金牌到来之前,把教堂里那架在亚洲名列 TOP 3 的管风琴给砸了个稀巴烂。这,就是留给我的民间记忆的全部。

    对我来说,十字架于彼时出现在教堂之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制造这个奇迹的,竟是一个合资的电影摄制组。导演竟非要拍教堂的外景;他竟纳闷一个当年敬献给圣米歇尔的大教堂怎么会没有十字架;他竟坚持要拍一个有十字架的教堂;有关人士竟被他的坚持所打动;而这两个据说重达十几吨的东东,竟是一夜之间以“深圳速度”被安了上去。这是奇迹还是神迹?是摄制组、教会亦或是市政府买单?没有人在意。反正从此以后,天主教堂上就有了十字架。

    这个剧组要拍的电影当初叫做《无敌小子》,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在上映的时候改成了俗得不能再俗的《中华英雄》,害得电影公司在报纸中缝的影院信息里,在“中华英雄”的后边加了一个“无敌小子”的括号,生怕人们不知“这就是曾经在咱们身边拍过的电影”。你道那导演是谁?就是刚刚在《少林寺》里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李连杰。此次自导自演,听说还有在《霍元甲》和《陈真》里扬名立万的陈小明来助阵。剧组拍摄期间,有一天大强不知从哪个渠道得知他们要到福建路的一个大杂院拍外景,一说门牌号码,原来与姥姥家就隔着二十米。当时二话没说,托同学交上了感冒的假条,吃完午饭就奔现场。

    青岛老城区的大杂院,有点当年沪上的《七十二家房客》和《乌鸦与麻雀》的景象,贵之在“杂”。住家有多有少,但往往是前院套后院,后院通别院,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院里往往有自己的上下水系统和公共厕所,俨然一个独立的生存单位。神经中枢大抵总是一帮老太太,老爷子们白天出去打扑克溜鸟,她们便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惹出一波又一波的冷战和热战。当然有时她们内部也话不投机,另立山头闹革命的也屡见不鲜。象我这样在大杂院里住上十几年,再嫩的人物也成了百变金刚。

    剧组当年挑的那个大杂院就很典型,十几米长的入口,尽头处就是一个很大的天井,周围是两层的住家。我们到的时候看热闹的人已经把入口的过道占得差不多了,但我们两个还是死乞白咧地挤到靠前的位置。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的摄影机,原来脑子里装着的是松下M2000那种摄像机,乖乖,想不到拍电影原来要用比这大得多得多的家伙。天井的地上架着两条轨道,有人在举着聚光灯和反射伞,把楼梯的一段照得雪亮,想是正在那拍戏,但从我们的角度看不真切。一楼的一个角落里,赵尔康穿着军大衣在跟几个老太太聊天,看样子聊得还挺热乎。每次看到他就想起《归心似箭》里那个与黑瞎子和小咬顽强搏斗的硬汉,脸上刀砍斧削,沟壑纵横,应该算是革命队伍里的一个酷哥。我们站着等了两三个小时,就是没见到李大侠连杰出场,便索性收队。出得院门,一抬眼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侧影在面包车前跟人聊天。那不是宋佳吗?!穿着海军蓝的军大衣,脸上打着厚厚的妆。她也是青岛人,记得后来演《淘金王》的时候因为穿过一件十分精简的红肚兜还招来过一顿口水,大致是一场关于“上衣到底还能穿多久”的争论。恰似当初郑绪岚在《太阳岛上》唱的那句“来呀,来呀,来呀”的叠句,让不少神经敏感者喷嚏连连,浑身不自在,谓之“郑声”。郑的气声叫“郑声”,自然合理。可《诗经》的魔鬼辞典里有一条,郑声者,淫乐也。这两千年的呼应,又是一个奇迹。

    斗转星移,人是而物非。去年再回到小城,天主教堂还在,十字架还在,而当年的那片大杂院已经成了高架路的建筑工地。这,难道不也是一个奇迹? 
浏览(342)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飞了
来自: 未有乡
注册日期: 2007-08-14
访问总量: 39,29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许知远:感伤的旅程 ZT
· 乱点群侠谱
· 偶像的黄昏
· 甜蜜那个蜜
· He is Finished!
· 焦大和林妹妹的chemistry
· 写在宝贝们的边上
分类目录
【政经杂议】
· 许知远:感伤的旅程 ZT
· He is Finished!
· 恶之花
· 蜡笔小新与狗日的小泉
· 澳洲为何对美国亦步亦趋
· 无根之国 ZT
· 我爱这样的台湾:解读民进党“正
· 新石器时代的另类解释
· 中国制造:老毒物的和平崛起
· 资本帐户开放的先声
【浮生偶寄】
· 乱点群侠谱
· 偶像的黄昏
· 甜蜜那个蜜
· 焦大和林妹妹的chemistry
· 写在宝贝们的边上
· 文治武功的前世今生
· 傅红雪的刀和Malli的种子
· 大粪的否定之否定
· 脑子里的那滩水
· 鹅卵石之恋
【我的Gadget】
存档目录
2007-09-03 - 2007-09-30
2007-08-13 - 2007-08-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