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生產力差別巨大,為何生活品質無差別?
旅泉
美加人均GDP,是八萬與五萬的鴻溝。幾十年一貫制,加拿大人炒股票的第一要率,炒美國股優先。
加拿大人要不喜歡美國都很難,我們的豐富資源,賣給了美國最好的價錢,我們的漫長邊境則不需要花錢;世界無論發生多大事,比如俄烏戰爭,甚至大俄要扔原子彈,我們只需要站在旁邊吆喝,還是照常吃飯睡覺,讓美國人去煩心燒腦;我們山清水綠,歲月靜好;聽音樂練瑜伽心如止水,禱告辭:天塌了反正有大個子美國佬……
每年冬天,本人到南加州貓冬,加拿大黃昏三點、五點下班都踩得很準,晚上七、八點就吃完飯看電視、打遊戲了。而加州高速公路上的轎車、大貨車,依然烏泱烏泱,好像工作才開始一會。當我被堵在路上,我總在想,這些人幾點鐘才能到家吃完餐?美國經濟多樣化創新驅動,是整個世界經濟的源頭活水,他們遙遙領先,還這麼努力,禁不住油然起敬。
美加生產力雖然差一大截,奇怪的是加拿大人似乎從來沒有感到勢弱,還經常流露出優越感。加拿大國慶節比美國早幾天,有一年加拿大搞了一整版比鄰居美國優越的地方:
第一活得比美國人長。 第二工作比美國人短。 第三性生活比美國人多。 第四旅遊度假比美國人多…
真的要把美國人氣死?
表面上看,美國人開的車更大,消費力更強,買新玩意扔舊東西更果斷,而多個國際組織對生活品質的評判,總是認為加拿大略占優勢。全球益居的政治成功國家排名,加拿大大多排在美國前面。
許多美國智庫也主張向加拿大學習,加拿大醫療比美國花錢少卻覆蓋面大,醫院的設備利用率比美國高,藥比美國便宜。加拿大城市規劃擠高人口密度,讓地鐵、輕軌比高速公路費用小、污染少、更高效。
美加在生產力和生活質量方面的差異可以歸結為多個因素,下面是ChatGPT比較中性中肯的總結。
1. **經濟結構**: - 美國經濟多樣化和創新驅動,擁有許多高科技行業和大型跨國公司,推動了較高的生產力水平。 - 加拿大的經濟則相對依賴於資源開採(如石油、礦產等)和農業,這些行業的生產力增長可能相對較慢。
2. **勞動市場和政策**: - 美國的勞動市場更加靈活,僱傭和解僱的法規較寬鬆,這可能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增長。 - 加拿大則在勞動權益和福利政策上更加重視,儘管這可能影響某些行業的生產效率,但提升了總體生活質量。
3. **教育與技能**: - 美國在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面的投資較大,促進了技術創新和高生產力的勞動力。 - 加拿大同樣重視教育,雖然生產力相對較低,但其教育系統確保了公民的良好生活質量。
4. **社會安全網絡**: - 加拿大擁有更全面的社會安全網,包括醫療保障和社會福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 美國的醫療和社會福利系統相對較為市場化,雖然在生產力上有優勢,但可能導致生活質量的差異。
5. **生活成本**: - 美國某些地區(如大城市)生活成本較高,而加拿大的生活成本相對均衡,使得居民在享受生活質量時不一定需要高生產力來支撐。
6. **文化和價值觀**: - 加拿大文化通常更注重平等和社會福利,這促成了更高的生活質量。 - 美國文化則更強調個人主義和經濟自由,這可能導致生產力的提升,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影響生活質量的均衡。
綜上所述,儘管美國的生產力水平較高,但加拿大通過其社會政策和經濟結構,確保了居民的生活質量相對穩定,使得兩國在生活質量上的差距並不明顯。人均GDP僅是衡量經濟狀況的一個指標,不能全面反映居民的生活質量或經濟公平性。
由於白左和共產主義有那麼一點關聯,華人絕大多數在政治上對白左咬牙切齒。奇怪的是在華人最集中的溫哥華,白左的新民主黨,卻一直統治政壇,占有最多的席位。白左的命為什麼這麼硬?
從西歐北歐日本澳洲來看,“白左”都是生產力狂奔的調適器,我們大陸來的中國人,作為共產主義的受害者,有責任不讓白左們走得太遠。
窮人死扛歷史包袱,富人總在華麗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