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上和小乐告别之后,先去的是索非亚教堂。这个教堂的名称也是多得很,我只列出了其中的两种。穿过Hippodrom的广场和街心公园,不远处就是这座红彤彤的建筑,显得比蓝色清真寺要耀眼,而且时间上要早1000多年。蓝色清真寺虽然是模仿索非亚,但是并没有明显的突破。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伊斯坦布尔的建筑评论家对蓝色清真寺并不是特别看好。想想也是,中间这1000多年,基本白活了。书上说索非亚教堂是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间下令建造的,于532-537年建成。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建筑,想想前后总共才用了五年时间,再考虑到罗马人当年的忙乎劲儿,他们实在是太能量过剩了。
索非亚教堂是拜占庭风格。拜占庭风格到底是什么风格,我记得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曾经爱好过对不同建筑风格进行归类整理。现在已经把当时背的书都忘得差不多了。这次来看,我有了新的体会,估计不容易忘了:所谓的拜占庭风格,就是一屉馒头。
一大早来领馒头的人很多,队伍排得长长的。门口的安检还挺严格,我们需要把书包都取下来查,好在前进的速度并不慢。排队的时候有导游过来揽生意,跟我们说40个新里拉。没问题说门票才10块,你们要那么高的价?导游说,可不,我们需要学六年才能拿下个导游证,里面犄角旮旯都给你讲过来,容易嘛?仔细想想,还真不容易。不过我们还是不情愿让导游牵着鼻子走,决定凭着手里的基本中专教材,自学成材。
一进去,院子里面先是一个很精美的冲洗处。咦,这基督教以前也洗啊?我赶紧翻出教材一看,原来这座教堂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被默罕默德二世给改成了清真寺。教堂四周的四个高塔是用作清真寺的时候给加上去的。直到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的时候,才改成了现在的博物馆。
不过我们去看的时候,里面正在装修,脚手架一直搭到最高的穹顶的顶部,所以我们这次看不全整个顶棚,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阿Q一下,我还挺喜欢这个脚手架和教堂背景的搭配。黑色的脚手架密密麻麻地延伸上去,它的冷冰冰和直愣愣与四周教堂一环扣一环的弧度形成挺强烈的对比。这本身不就有点艺术特色么?不赶上装修,咱能有这眼福么?嘿嘿。
我们是按照什么顺序转的,我已经不清楚了,因为一进去,我们的眼睛光直勾勾地盯着房顶了,很快就闹不清方位,而且脖子酸疼。但是总的感觉是,无论到哪个角落,总能发现有意思的装饰,有意思的壁画,有意思的大理石纹路,有意思的人。
看了第一层,再看第二层。主管单位考虑得还挺周到,因为现在游客看不到教堂的全貌,专门找摄影师照了一整套的教堂照片,办了一个摄影展。照片的质量很好,一看就是出自高手,而且放得很大。看了这套摄影展,又引得我们重新去找刚才漏掉没看的地方。和高手的摄影相比,没问题的逊色很多。不过有一点值得指出,这样的摄影家是可以在不同的内外光线,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周围没有任何游客的时候,选择不同高度,利用不同的照明设施,基本不受任何约束地照像。而我们,只能站在地上,像凡人一样地拍照。对于摄影家创造出来的某些意境和角度,我们也去试探过,结论是只能看着流哈喇子。
没问题最喜欢看的是教堂里的马赛克壁画,有的背景是纯金的。在这座教堂被用作清真寺的时候,据说这些壁画都给新的装修覆盖了。现在仅剩下的一些是后来的人一点点地发掘出来的。所以现在看上去还都是残破不全的。不过,里面的人和神都双眼直勾勾地盯着你。看旧了,你确实有双睛忍不住要向中间靠拢,灵魂即将出壳的感觉。难怪有的地方的拜占庭教堂后来遭到破坏的时候,建筑本身没动,壁画也大体没动,就是壁画上人的眼睛给抠下去了。没了这些勾魂的眼睛,恐怕这些绘画的神力就剩不下什么了。谁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显然是心灵的钓钩嘛。
我最喜欢看的是教堂里悬挂的书法。虽然咱不懂阿拉伯书法怎么是好,怎么是不好,但是摆在那儿看着就挺像样。用咱中国的眼光看,也应该算是线条流畅,布局合理。关键是和教堂的气氛配得很协调。显得很大气,拿得出手。嘿嘿。这些评论够专业不?
楼上楼下看了三圈以后,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在里面逗留了三个多小时。下午还要去蓝色清真寺,我们抓紧时间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