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有很多非正式政府機關機構,它們的影響力,知名度,聲譽度卻遠遠高於正式政府機關本身,其中德國質檢機構基金會(Stiftung Warentest)就是一個例子。下面我想先介紹一下這個機構的基本成長史,最後再談談如何通過它去認識,揭破德國。
它創立於1964年十二月四號。經過兩年的協商後,由當時聯邦經濟部委員會(Wirtschaftsausschuss des Bundestages。 注: 每屆聯邦議會都有很多由各個黨派成員組成的委員會, 其中包括財經,外交,內政,醫療,交通,信訪,經濟,能源等)提議,最終由二戰後第一任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在國會上宣布其機構正式成立為一個獨立的,有法定資格的基金會。創始人和捐贈者是聯邦德國政府, 起名為質檢基金會,文中簡稱質檢機構。
1966年首次發行了質檢機構的第一份雜誌 (名字叫 „Der Test“), 發行量210 000份。第一次被質檢的產品是縫紉機和攪拌機。兩年後引入的對質檢產品質量的等級分類,共五級: 1. 非常好sehr gut“,
2. 好 „gut“, 3. 滿意„zufriedenstellend“, 4. 不太滿意 „weniger
zufriedenstellend“ und 5. 不滿意 „nicht
zufriedenstellend“. 它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把被測驗過產品的結果免費提供各大報社,希望它們對此做報道。 果不其然獲得很好的效果。
在70年代初此機構推行了內部機構結構改革, 其機構由常理會(Vorstand),理事會(Verwaltungsrat)和管理委員會(Kuratorium)共同負責。後兩者機構成員都屬於義務性,不領薪水。它現今員工總數是330人(2013年),總部設在柏林。機構成立後10年預訂此雜誌人數已達到225 000人,再加上在書店或其他雜誌攤位(Kiosk)每月145 000份的銷售量。年終的營業額是七百四十萬馬克,再加上聯邦政府六百六十萬馬克的補助費。在同一年質檢機構建立了一個新的部門對服務業進行質量檢驗。
1975年質檢機構第一次與雪板製造商(Skibindungshersteller)發生法律糾紛。德國聯邦法院(BGH)做出了一項基本判決,它強調了質檢機構在國民經濟起到有意義和有利的功能。與此同時,聯邦法院允許質檢機構在產品檢驗時擁有一定的空間,除非它嚴重越位。那次法律糾紛質檢機構獲勝。
1982年聯邦法院又作出一項有利於質檢機構的基本判決。如果哪些廠家想把質檢機構得出的好評用於廣告途徑,它們必須要聲明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獲得更好的評估。比如你的產品的了一個 „好“, 但是你的競爭對手獲得的是 „更好“,你必須要註明。
1987年德國聯邦法院再一次做出對質檢機構有利的基本判決。那次糾紛主要圍繞着這麼一個問題: 質檢機構是否通過更高的質量標準去測驗市場上的產品? 答案是: 可以。因為質檢機構的義務也包括指出任何產品質量標準的缺陷,並且要求廠家加以改善和提升。
1989年質檢機構雜誌的預訂人數達到580 000人,月銷售量共740 000份.
1991年首次推出每兩月出版一次的金融測驗(Finanztest)雜誌,其內容主要涉及到稅法和消費者法。質檢機構雜誌總銷售量達到每月815 000份,創歷史新高。這個記錄一直到此到今天。
1997年質檢機構首次上線。網民可以在網上購買相關產品測驗信息。
1999年質檢機構對產品質量等級重新命名,等級數量(五級)本身不變,主要的區別是更細分。比如以前的是1或2,現在變成了1,3,1,7和1,9等。
2000年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得出,質檢機構的知名度在德國達到了96%,幾乎所有德國人都知道這個機構的名字。此調查還稱,其中30%的消費者在購買大件產品中都以質檢機構的評估為導向。
因為在2002年九月份刊登的 „金融測驗“(Finanztest)中出現對Riester-Rentenversicherung(一項私立養老保險)的評估失誤,隨後立即把那期的雜誌全部回收,改善其內容,最後又在網上提供免費下載。雖然此舉給其它保險公司帶來損失,但是質檢機構並沒有因此罰款。在過去50年內,質檢機構從來沒有一次因為測驗錯誤導致對方的損失而賠償過。
從2004年開始,質檢機構不僅評估產品的本身,此外還對廠家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是否起到對社會和道德上的責任進行評估。比如,某些公司生產產品過程中是否動用了童工等。
2005年質檢機構對上等的26種橄欖油進行測驗,後來發現有九種產品沒過關,只獲得了第四等的 „有缺點“或 „不及格“,其中還有七種甚至對身體有害。
2006年在德國舉行了足球世界盃。它也對德國足球場的建築安全設施進行測驗,發現有四個球場存在嚴重的 „缺陷“,另外四個有 „缺陷“,只有四個達到指標。那期刊物引起很強烈的社會反應和爭議。
2010年,國際金融風暴之後它又對德國21家的銀行投資諮詢業務進行第二次測驗,它得出的結果很讓人意外。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銀行在這塊業務上沒有改善,甚至做的更差。不僅如此,它們還嚴重違反了德國法律,並且遭到聯邦德國消費者保護部長親自的譴責。在同一年的十一月份,質檢機構對兒童玩具也採取了測驗。它發現被測驗的80%的兒童玩具都存有對身體有害物體等, 其中大部分玩具來自中國。
2011年開始出版書籍。到2013年共銷售326 000本,營業額達到3,6百萬歐元。德國質檢機構一度成為世界最具權威的消費者組織。測驗在線(www.test.de)
一共列出40個最受歡迎的領域。 每月的點擊率超過六千四百萬次。在網上可以購買所有以前的測驗結果,(每份測驗)價錢在75歐分到2,5歐元之間, 最貴的是5歐元。你也可以每月付7歐元或每年付50歐元便可享受所有內容。
到目前為止,質檢機構總共測驗了近100 000個產品,涉及到生活上每一個領域。其中也包括服務業務。它2013的營業額是三千三百萬歐元, 聯邦政府再補貼六百六十萬。很多人會問,既然它是非政府機構,那麼為什麼國家還拿錢呢?原因也很簡單。首先,在創立這個機構的時候政府就聲明,我們國家必須需要這樣一個機構來開導,保護消費者。為了能保證質檢機構在產品測驗的公正和獨立性,它不能像他人收取廣告費。國家的補貼其實就是這個機構在廣告費上的損失。像這種由國家出面建立,但不由國家自己經營的機構在德國有很多,比如公立醫療保險公司(今後有機會再再寫一篇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這也是德國和其他國家有鮮明特徵的區別。我認為這也是德國式民主的一個特點,是他人無法複製的,即便你有心去學。在很多領域裡,德國政府把權力交了出去,設定一個較宏觀的遊戲框架,自己起到監督作用,剩下的讓其他人去操縱。
在整個測驗的過程中,它的領導階層先設定方針,測驗那些產品。然後由它的員工或聘請他人秘密的去商店買相關產品。在買的時候都必須付現金,從不刷卡。採購完後在進行測驗。它自己沒有實驗室,因為它每年要測驗的產品太多(每年近200種),不可能擁有那麼多相關的實驗室。因此它只能和眾多研究機構或大學一起合作。
因為它測驗的產品種類和數量都很廣,很多廠家對它測驗出的結果經常不認可,便會去法院投訴。因此也買免不了吃官司。據統計,它平均每年要打十場官司,但極少數敗訴,更沒有因為敗訴而受到賠償,一次都沒有。現今,它也僱傭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它之所以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通過法律手段去懲罰那些濫用測驗結果的企業。此話怎講?很簡單。首先,一個產品今年若獲得好評,你想藉此機會打廣告,是必須給質檢機構付費用的。這個費用在7 000歐元到25 000歐元不等。很多人不想負這個錢。所以與質檢機構的律師事務所就起到作用了。不交這個費用就要受到懲罰, 要麼交錢,要麼那你企業的聲譽做賭注。你硬着來, 結果就是„play or die“。其二,它對產品的測驗結果的有效期是有時間限制的。你有幸今天獲得好評,由於有效期有限制,你不能長時間拿它來打廣告。如果毀約,那你只能賠償。畢竟這種產品測驗的成本也很高, 據說平均每次測驗的成本是30 000歐元到80 000歐元之間,
每年200次。
因為它的知名度極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很多最終消費者的購買買傾向, 所以它的影響力也相當的高。尤其是那些企業或零售商都非常重視此機構對它們產品測驗的結果。一旦被測驗出產品不過關,會導致這個產品的銷售額大幅度下降。我舉一個例子。 多年前,德國最大廉價超市連鎖, ALDI的某個產品被測驗出的結果沒過關,它立即把上百萬的存貨全部退還給了供應商。ALDI也買沒辦法,如果它不這樣做,會導致整個連鎖的名聲掃地。再加上德國超市連鎖的競爭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由此可見,任何在德國做生意的人都會注重質檢機構評估。
剛才講過, 質檢機構自己不擁有實驗室, 都是和其他機構一起合作,讓他人來做測驗,最後由質檢機構的編輯把測驗結果寫成文章在網上或雜誌上發表。由於這個原因,很多就問,既然它沒有自己的實驗室,那麼誰來驗證,它的測驗結果是否公正,是否沒有被操作呢?確實,這個疑問是有根據的。話又說回來,質檢機構到現在已有50年,如果它內部曾經(或今後)做假或有做假的嫌疑,為什麼到現在都沒有被揭露呢?它自己也知道,它的核心競爭力僅僅依靠於它的信譽,一旦有所損害,整個機構便會動搖。機構領導階層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將不顧一切代價來避免任何會損壞機構信譽的事發生。既然到現在都沒有出現醜聞,我就姑且先信任它。儘管如此,我自己還是會保留我以往的懷疑態度: 不能對任何事過度的信任,也不能過度的懷疑。
質檢機構在德國不是唯一一家做產品質量測驗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機構也參與。它只不過是最有名,(有可能)歷史最悠久的。如果你知道德國這種體制後,你就會知道,德國的珍珠奶茶行業是怎麼死的。在2009/2010年左右珍珠奶茶首先在柏林興起後,蒸蒸日上,發展的很好,很快。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新店開張。北威州的一所食品質量測驗研究所對珍珠奶茶的成分進行測驗, 發現裡面都是 „垃圾“,要奶沒奶,要茶沒茶,味道都是由化學物調料而成的。這個消息公布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幾乎把一個正在興起的行業搞垮了。後來聽很多人說,都是德國政府有意整頓蒸煮奶茶,甚至還有人講這是德國政府故意針對中國人的措施。我聽了之後只能呵呵了,覺得這種言論不僅可笑,也比較無知。明明自己不知道德國的體制的運轉,卻偏偏用別人歧視自己的字眼來做解釋,安慰。文中我已舉過例子, 即便是德國首富的ALDI也無奈的把所有的存貨退還給供應商,你一個珍珠奶茶就值得德國政府出面來整頓嗎?這種理論難道不可笑嗎?
目前很多中國商人在德國做廉價鞋,服裝和其他雜貨的批發和連鎖生意,而且都做的很成功。如果有一天質檢機構也對這種產品進行質量測驗,然後給予 „不及格“的評估,導致他們的生意一落千丈,面臨倒閉的危機,他們是否還會覺得這是德國政府故意在整頓他們嗎?答案大家自己去尋找。
說道最後我想總結一下。在質檢機構成立之前,德國的經濟協會是反對政府政府出面設置這麼一個機構的。他們認為,德國的商人都有很高的商業道德,所以我們不需要這個。但是有遠見的德國政府不相信,還是堅持自己的理念,創立的質檢基金會。這意味着什麼? 世上所有的商人都 „一般黑“。什麼樣的體制就會有產什麼樣的商人。就這個領域而言,德國有比較完善的法律體制(我不喜歡用很完善來形容。任何體質都有缺陷,它都處於一種永恆的博弈狀態),並且在現實上充分得到落實。即便如此,在德國也存在很多灰色地帶,但是它的空間在縮小。那些比較喜歡在灰色地帶做生意的中國商人想要在這麼一個比較完善的體制下找很好的可持續性發展空間是很困難的。質檢基金會在過去的50年對德國在消費者保護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個月四號是它50歲成立紀念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發表演講祝賀,可見它的地位,它的影響力非同小可。我希望質檢基金會今後能再接再厲,更有效的幫助,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特別內容的補充:
1. 出於道德問題質檢機構從不對香煙和烈酒做測驗。在他們眼裡這兩樣產品本來就 „不過關“。
2. 它曾經對避孕套做過測驗。質量都非常好。最好的避孕套可容納30公斤的水才破。 ;)
3. 1984年對婚姻介紹所做過測驗。結果是: 一律不過關。
4. 被測驗過的產品要麼被拍賣,要麼被廠家收購或者扔掉。
5. 想要賄賂,必須同時賄賂5個人。 實驗室的實驗師,項目經理,編輯,核對人和部門管理員。 這句話出自質檢機構的CEO之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