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初歐洲共合體(歐盟的前身)的牛奶產量過剩,出現了 „牛奶湖“ 和„黃油山“的現象而導致牛奶價格一落千丈。這裡所說的牛奶價格是指奶農出售給牛奶加工廠而獲得的回報。為了鞏固牛奶市場,歐洲共合體在1984年4月2號起實行對各成員國牛奶產量限制。每個成員國按自己的需求獲得固定生產份額。這就是所謂的牛奶生產量限制令,德文稱之為Milchquote。假如某些奶農想提高牛奶產量,必須向其他奶農額外購買或租用其生產份額。它的價格在每公斤15歐分左右(2000年甚至達到每公斤1歐元)。誰的牛奶產量超過自己的份額標準便會受到相對的經濟制裁(德文: Superabgabe),每公斤罰款20歐分到30歐分之間(注: 歐盟對牛奶以公斤,而不用公升來計算。 每公斤則相等於1,02公升)。這個罰款歸歐盟所有。據德國農民協會最近稱,德國在2014年的牛奶產量遠遠高出它的指標,因此有可能被罰款3億到3,5億歐元。全歐盟農民總共被罰超過10億歐元。
事過31年,這條牛奶產量限制令(Milchquote)將在今年3月31號被廢除。它對整個歐盟乳業據有歷史性意義。很多媒體稱牛奶生產量限制令是歐盟的最後一個計劃經濟領域。被封閉了31年的牛奶計劃經濟生產也終於步入市場經濟了。今後牛奶價格將會何去何從是所有奶農最關心的話題。
先看一下以往德國乳業的發展和一些基本數據。1984年德國擁有367 000家(小型或家庭)奶農企業,如今只剩下79
800家,下降了近80%。德國奶牛平均年產量從1950年的1818公斤上升到1970年的3488公斤和2014年的7000公斤(新西蘭奶牛平均每年產量是3947公斤)。2014年德國牛奶共產量是3100萬噸(歐盟是1,5億噸,占全球貿易25%的市場份額,美國占10%,新西蘭占30%), 共擁有奶牛426萬頭(歐盟是2300萬頭)。德國位居歐盟最大牛奶產量國家之首。其中三分之一(近1000萬噸)的牛奶出口其他國家。乳業的年產值高達283億歐元,是食品業的第二大支柱。
德國牛奶產量最多的五個州分別是巴伐利亞(790萬噸),下薩克森(640萬噸),北威州(310萬噸),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270萬噸)和巴登巴符州(218萬噸)。40%的奶農來自巴伐利亞,但只占25%的總產量。這說明巴伐利亞州的牛奶生產企業規模偏小,北德和東德的奶農規模較大,生產率更高。很有意思的是,關於牛奶加工廠的數量變動竟有三個不同的數字,但趨勢很明顯,都在不斷的下降。
1. (statista.de)1984: 617家;
2000: 336家; 2013: 198家。
2. (milchindustrie.de)1985: 515家;
2000: 251家; 2013: 142家.
3. (wikipedia.de) 1982: 687家;
2009: 99家; 2015:
70家.
自從歐洲共合體誕生後不久便推出了„歐洲共同農業政策“ (Gemeinsame
Agrarpolitik, 簡稱GAP)。 歐洲共合體或現今的歐盟每七年做一次財政預算。上次是2013年對2014年到2020年做的財政預算。歐盟2014的財政開支是1340億歐元。其中40%是撥給各成員國的農業補貼,近600億歐元。當中四分之三作為農民的直接補貼(Direktzahlung)。它主要按照農民,其中包括奶農所經營的土地面積來計算,每公頃每年獲得310歐元,不帶附加條件。這條政策在2013年做過調整。今後將會和農民是否對他們所經營的土地和自然環境做保護掛鈎。假如沒有,補貼則會被扣30%。另外四分之一作為農業產品的出口補貼。據一位農業專家, Benning女士調查得出,稱德國漢莎公司從2003年起到現在也獲得共250萬歐元的歐盟補貼,其原因是它提供農業產品的空運服務。歐盟農業補貼的最大受益者是那些擁有大量土地面積的農民。德國最大的奶農來自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 擁有土地面積近9 000公頃。相對而言,南德奶農平均規模較小,每年獲得的補貼也少。歐盟補貼占德國奶農年收入的20%到50%之間,然而20%的比例在這個行業中算是罕見的。
那麼德國奶農獲得的牛奶價格(德文: Auszahlungspreis,它是指牛奶加工產收購奶農牛奶所支付的價錢)是如何誕生的呢?它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
牛奶的數量和它的質量,前者不需作解釋,後者是指含脂量和蛋白質等。他們的含量以4%和3,4%為標準。第二: 大型食品連鎖,比如像ALDI, LIDL,
REWE, EKEDA給牛奶加工廠出的收購價格。這兩個因素決定奶農最終獲得多少。由於德國的食品行業幾乎被以上四家連鎖壟斷(占80%市場份額),然而他們又不願出高價收購牛奶,因此德國超市的牛奶和食品價格一直以來都屬全歐洲最低。說到底,德國奶農之所以賣不出好的價格是最終消費者造成的。他們不願出高價在超市買牛奶。它導致這四家寡頭壟斷超市連鎖強迫牛奶加工廠以低價出售牛奶。在這種情況下,牛奶加工廠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他們也只能以低價像奶農收購牛奶。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每當他們銷售牛奶後才和奶農結算。可想而知,最終到奶農手上的也就所剩不多了。
既然牛奶在德國的超市賣不出好的價錢,那麼它的生產成本又是如何呢?對於奶農而言,每公斤保持在40歐分才能做到不虧損。然而南北德奶農每公斤牛奶生產成本也相差竟10歐分。文中已提到過,北德奶農企業平均規模比南德的要大,固定成本低。即便在過去31年牛奶產量限制令有效期間,牛奶價格依然有很大的波動。尤其在2009年每公斤牛奶只賣到21歐分,達到低谷。那一年很多奶農上街遊行,希望政府出面阻止牛奶價繼續下滑。一時間也出現過倒牛奶顯現。這是為什麼?原因有三。第一: 剛開始所設定的牛奶產量限制本身就高出各成員國對牛奶需求的15%, 其中一部分是用做出口的。第二:
從2006年開始歐盟再每年提高牛奶生產份額1%,這就導致歐盟的牛奶供應更高於它的需求。第三: 國際牛奶市場不景氣。假如奶農賣給牛奶加工廠的牛奶價格相對少1歐分就會導致所有奶農年收入下降2,8億歐元。
早在2003年歐盟已經決定將會在2015年取消對各成員國的牛奶生產量限制。長達12年的過渡期足夠提供奶農做相應的準備。即便如此,很多奶農對這個將開放的市場持有不同的態度。某些奶農擔心牛奶價格會再大幅度下降,今後經營會更加困難。但與此同時大多數奶農把它視為一次機遇。他們的信心來自兩處。第一: 很多奶農在過去10年當中對自己的奶場做了大量的投資,更新了最先進的設備,提高了生產率和擴展了土地面積。第二: 他們堅信世界人口會不斷的增長,會有更多的人喝牛奶,尤其是來自亞洲的中國人對德國牛奶日益增加的需求。德國牛奶市場已經過於飽和,因此他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出口上。但是2014年德國牛奶價格又一次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歐盟對俄羅斯採取的農業產品出口禁止和出口中國數量的倒退。
針對這次牛奶產量限制令廢除後所造成的後果很多學者已經做過相關學術性的研究。不管是從牛奶生產商或牛奶加工廠的角度而言都純在着優勢和劣勢。
從理論上而言,奶農的優勢主要有兩個。第一: 他們現在可以隨意提高產量。在過去他們必須事先購買生產份額才能提高產量,但它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高低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德國每生產100萬公斤牛奶創造6,7個就業崗位。同樣的數量在印度需要340名員工。當從競爭力的角度而言,它們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歐盟牛奶市場開放後,受到嚴重衝擊的是那些缺乏競爭力國家的奶農。
第二: 如果全球對牛奶需求提高會導致牛奶價上漲。他們的劣勢是這條禁令被廢除後會立即使牛奶產量急速上升和面臨更嚴峻的競爭導致牛奶價格再次下降。據專家初步估計,4月起德國牛奶產量會提升20%,價格短期內必然會下降,但是中期而言價格不會有太大的波動。那些規模小的,生產成本高的奶農很有可能被市場淘汰。對於最終消費者則有利無害。歐盟作為單獨體是全球最大牛奶生產基地,總產量高達1,5億噸。德國總產量占全球第六,共3100萬噸 (中國第四,年產量3500萬噸; 巴西第五,年產量3400萬噸; 新西蘭第八, 年產量2000萬噸)。假如歐盟成員國在今年四月後分別提高10%的牛奶產量就等於多了1500萬噸。如果它都流入國際牛奶市場,必定會影響到全球牛奶價格。受衝擊最大的是那些生產成本過高,
競爭力較低的國家奶農,比如中國和印度。
那麼德國奶農將會面臨哪些劣勢呢?據統計,目前每年有4%的奶農持續被淘汰。小型奶農的數量還會繼續下降。從1984年到2014年已經下降了80%。在過去31年之間,眾多奶農在退出市場之前還可以通過出售生產份額獲得一筆可觀的資金。現在這筆收入也沒了。他們今後要麼由於缺乏競爭力而被淘汰,要麼被收購或合併。今後會出現更多的大型奶農。這已成定局。
從牛奶加工廠的角度來說也有利弊兩面。首先,由於奶農們之間的競爭會導致牛奶價保持在低端價位,通過低價收購生牛奶有助於乳液產品的出口。其次,牛奶加工廠的數量是奶農的百分之一,他們有天然的優勢。另外加上再進一步合併會更鞏固他們面對食品連鎖的地位。今後的大型牛奶加工產會更有發言權。同時對於那些小型的牛奶加工廠而言前景不是很樂觀。他們今後所面臨的是市場不穩定化和缺乏競爭力。
總體而言,德國牛奶價格走向完全取決於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說到國際市場人們通常都指中國消費者。希望它們今後選擇德國牛奶。除了眾多不確定性以外,還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德消費者今後任然可以喝到廉價牛奶。
還值得一提的是: 這條牛奶產量限制令被廢除後不會直接導致德國奶粉產量的增加。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
牛奶作為奶粉的原材料一直以來都是產能過剩。並不會因為牛奶產量的無限增加導致奶粉產量也相對上升。第二: 德國奶粉製造程序都按照食品業最嚴格的標準來生產。它不像其他生產線那樣可以隨意增加產量。每增加一條新的生產線都需要經過有關部門的許可。再加上奶粉製造商像美樂寶對原材料(大部分來自愛爾蘭)質量上的要求,對奶粉質量的保證和自身對科研的投入等原因都不能使產量無線上升(請看旁邊的採訪)。
最後再說一說很多國人所關心的話題。今後德國奶粉是否還會限購?我的答案是,如果不發生外在事故,以目前的趨勢而言,限購暫時不會被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