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business_angel的博客  
让你懂德国  
https://blog.creaders.net/u/867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business_angel
注册日期: 2014-06-30
访问总量: 192,48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辟谣: 昨晚,默克尔只是打了一通
· 纳瓦尔尼: "我断言普京是犯罪的
· 默克尔的最后一次一般性辩论演讲
· 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德媒】中美关系: 陷入死胡同的
· 【德媒】《明镜》: 特朗普的华为
· 三位德国作者就中美关系与中国外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德国文化】
· 【辱华T恤事件4】是文差异,还是
· 【辱华T恤事件3】德国人是怎么看
· 专访德国名妓施乐芙:做名妓是我
· 德国外嫁: 缺乏沟通是中德文化
· 全面反驳
· 为什么那些研究德国的中国学者对
【德国经济】
· 德国质检基金会 Stiftung Warent
· 评论关愚谦 „德国经济
· 德国1955- 1965年之间“经济奇迹
【德国教育】
· 世上没有“德式阅读”——驳《德
· 反驳 „终身不会失业 解读
· 反驳 „终身不会失业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三) - 大学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二) – 家庭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一) – 学校
· 德国教育体系之 联邦教育促进法
【德国政治】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第三封信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第二封信
· 。。。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一封信
· 强奸?诱奸?柏林13岁俄裔女孩一
· 第三只眼睛看科隆性侵事件
· 斯人已逝 伟业长存 未能访谈 终
· 德国的移民史和背後的
· 细说德国&
· 解读德国难民问题
【德国历史】
· 德国的移民史和背後的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德国】
· 辟谣: 昨晚,默克尔只是打了一通
· 纳瓦尔尼: "我断言普京是犯罪的
· 默克尔的最后一次一般性辩论演讲
· 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德媒】中美关系: 陷入死胡同的
· 【德媒】《明镜》: 特朗普的华为
· 三位德国作者就中美关系与中国外
· 德媒眼中的中英关系 :"约翰逊现
· 德国会禁止华为吗?
· 假如默克尔会中文
存档目录
04/01/2021 - 04/30/2021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04/01/2017 - 04/30/2017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世上没有“德式阅读”——驳《德国阅读的力量》一文
   

一篇在微信上广泛流传的文章《德式阅读的力量》 

近期看到一篇名为《德国阅读的力量》(有时标题为《德式阅读的力量》以下简称《阅读》)的文章。这个标题很吸引我。按照文中的数据而言,我也勉强称得上是比较喜欢阅读的人。我起初也很想知道德国式阅读于其它国家的阅读有什么不同。因此我在读这篇文章前抱着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当我读完后又感到很迷惑,问自己,难道这就是德国式阅读吗?

这篇文章在某一种程度上体现出了德式阅读,但在总体上我无法苟同作者的观点。这有可能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这似乎也很正常。阅读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教育几乎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不从事研究德国阅读史,只能谈一谈我自己对德式阅读的感想。既然是感想,就免不了在某些问题上会出现偏于主观的看法。尽管即便我说的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如果能提供给读者一种新的观点也不是一件坏事。

    我写的算是一篇反驳文,反驳一些我认为不符合实际,过于夸张的内容。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把它当成是结构严密的论文来看待。

    简而言之,这只是一篇以我个人的经历,对事物的观察和收集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写出的反驳文,描述一下我所认识的德国人读书状况。坦白讲,某些反驳的内容其实也是对原文作者的一种讽刺。

 

德式阅读塑造德国?

 

《阅读》说:“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10点以后还有人在饭店里吃得热火朝天的,也很难见到人们每天都兴高采烈的在街上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欢闹,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相关。”

    按照我理解的字面意思,照作者的这种推理方式,中国之所以缺少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是因为中国的生活不够“无聊”?晚上十点不在饭店里吃得热火朝天就算是无聊的标准吗?显而易见,它只不过体现出了一种德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常情况下德国人都在晚上六点到七点用晚餐。而且,他们大多数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尤其是上班族。如果晚上十点钟还吃得如此热火朝天,那照此推算,何时可以入眠,又怎么能早起上班?总体而言,大多数德国人比较注意饮食时间,生活比较有规律。他们认为,太晚吃晚餐是于健康不宜的。假如用中国人的生活标准去衡量的话,德国人生活得确实很单调。依我所见,晚上十点钟在家里看书的德国人比在饭店吃饭的德国人确实要多。

    说到此,我想到德国前总理科尔曾经讲过一句话:“谁不会庆祝,也就不会工作”(德文: Wer nicht feiert, kann auch nicht arbeiten)。记得大学开业典礼上,校长对我们所有大学生说: “你们别只顾着学习,也应该要好好地庆祝。”如果将德国人因此归为“无聊”一族,至少我个人难予苟同。即便其他在德华人和我看法不同,也不能就此否认我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可以并存,没有对错之分。而看法观点的分歧,取决于个人性格。

先来看一些关于德国人读书状况数据调查。《阅读》说:“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书也成为了朋友之间最受欢迎的礼品。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讲,读书就和他们的啤酒一样让人喜爱。14岁以上的德国人中,69%每周至少看书一次;36%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经常”看书;22%的人看“很多”书;16%的人则有每日阅读的习惯,属阅读频繁者。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作者想通过以上数据强调德国人多么喜欢看书,而忽略了那些不阅读或少阅读者的状况和趋势。通过这种数据来证明德国式阅读既不客观,也不能回答问题的根本,更不能体现全民阅读质量。中国人喜欢“让数据来说话”,因此我也在网上以及从德国教育专家撰写的书籍中收集了一些相关数据供读者参考。

据Stiftung Lesen在2001年做的一份调查:

45%的德国人很少读书或者不读书

6%的德国人每天读书 (1992年为16%)

38%的德国人称最多每年读五本书

33%的德国人断断续续看书: 1. 挑选他们感兴趣的章节看。2. 开始读后觉得无聊就不会继续看下去,把它搁在一边。

另外,一份名叫“Lesen in Deutschland 2008”的研究报告得出:

25% - 28%的的德国人从来不读书。(1992年是20%)。

36%有移民背景的德国人每星期读书的次数是一到多次,其中11%的人每天都读书。

3%的德国人属于 “非常喜欢读书者”(德文叫Viel-Leser),每年阅读量超过50本

偶尔读书者(Gelegenheitsleser)从1992年的31%下降到2000年的25%。

45%的14岁到19岁青年人称他们小时候没有收到书籍类的礼物。

10%的德国人每年读20到50本。

每天都读书的德国人从1992年的16%下降到2010年6%。

 

一份2012年数据这样显示:

 

10%的新书是儿童和青少年读物 (2012: 7857种读物)。

1430万德国人在2012年买过书,总销售量6830万本。

6到13岁的儿童:  58%的女孩和39% 的男孩每星期至少读一次书。女孩每天都读书的数量是男孩的三倍。

12到19岁: 50%的女孩和近30%的男孩常常读书。24%的男孩和11%的女孩基本都不读书。

40%的成年女士每星期都读书,男士是25%。

42%成年女士和20%的男士专门阅读娱乐性读物或杂志。

34%的男士和15%的女士以学习为目标而阅读。

29%的德国母亲和9%的德国父亲每天给孩子读书。

 

一份2015年最新数据:

52%的德国人喜欢在网上和手机上阅读(新闻,杂志),其中男士占60%, 女士占40%。网上阅读首次超过印刷书籍。

65%的德国人至少每星期看一次新闻报纸。

54%的的德国人喜欢睡前看书。

44%喜欢在沙发上看报纸或杂志,40%在吃早餐时。

14%喜欢在卫生间阅读。

 

德国人确实很喜欢送书作为节日或生日的礼品。我也常常送书给我的德国朋友。但是,这些书是否都被阅读,不得而知。平常和我的德国朋友聊天时,我常常听到他们这么说: “我今年看的书是在太少了,今后必须要再多看些。”这就好比有人在除夕夜说, 从明年开始我要戒烟,多运动,少喝酒等类似新年计划。只是有时候计划和行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德国人也爱色情娱乐小说

 

《阅读》说:“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如果你在德国生活,你一定知道这里的图书是多么昂贵,就拿2012年的一本畅销小说《Er ist wieder da》为列,约在19.9欧(约170元人民币)。”

 

畅销虚幻小说《Er ist wieder da》 

因为我生活在柏林,不敢贸然对德国其他城市情况下定论。但我所遇见的现实状况和作者的描述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个地铁车厢里有20名乘客,那么大概其中只有一个,偶尔三到四个人在看书或看报纸。原文作者只看到这些阅读者,而我却看到那些非阅读者。千万别让原文作者误导,让读者以为德国到处都是看书的人。实际上,在柏林的周末,手里拿着酒瓶子的人要比拿着书的人要多得多。

    确实,德国书价昂贵,所以我要么去图书馆借书,要么去跳蚤市场买书,很少会在书店买。讲到书价,我还想再谈一下。一般新出的精装书都在20欧元以上。但是半年后大多会推出袖珍本,其价格亦是精装书一半。假如精装本的价格让你觉得心疼,那么不如先等上半年。假如你觉得袖珍本还是贵,那你可以再等上一到两年后去跳蚤市场购买。那里的书可就便宜多了:大部分在一到三欧元左右,尤其是那些畅销书,比如《哈利珀特》,《斯蒂芬.金》等。如果你既心疼荷包又不愿如此漫长等待,那公立图书馆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很多图书馆对某些新书实行额外收费制: 每两星期收费两欧。

《阅读》说:“他们还认为真正的阅读源自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

我不清楚作者为何轻易下这种定论,因为关于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调查数据显示如此。如果真如他所言,为何欧洲发行量最多 (近4百万份) 的日报是德国的《图片报》呢?在过去几十年中《图片报》一直将裸体女人的照片置于首页用以吸引读者。这种日报的阅读价值在哪里?只能说明,德国也有很多人消费那些所谓的 “无用的,八卦的和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反过来说,在中国也必然有很多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那些有价值的“长篇大论”的文章。总之,在这方面,中国人和德国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只一味单方面地赞扬德国人更有阅读品味,这种论点实不可取。

《阅读》说:“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评的6本书为例:《波比和流浪汉:一只改变我生命的猫》、《战争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愈密码:六分钟病愈方法》、《百岁老人跷家去》、狐狸谷》。”

就原文作者所说的6本书而言,我承认我孤陋寡闻,对此一概不知。但问题是,谁决定了他们是2013年 “最受好评”的书籍?决定的标准又是什么?按照我的猜想,这不过只是某家报社的编辑个人的建议而已,是一家之谈,足不能代表所有德国人。再则,“最受好评”的书籍是不可能量化的。能量化的只有畅销书。然而畅销书不一定能收获好评,不一定能体现“值得思考或有震撼精神”,但就“畅销”而言,它销售的数量一定远在其它书本之上。



比如作者文中所提到的2012年度最佳畅销书 《Er ist wieder da》(中文译名《他又回来了》。这本书的大致意思是说希特勒有一天突然在柏林的某个区的草地上醒来了,最后成为了有名的电视明星)。这本书我看过,并且也非常喜欢。它就是一本喜剧性,娱乐性书籍。作者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内容构造的非常滑稽,一本纯属让人消遣的书。我看不出它的深度在哪,又有何处值得思考,更谈不上是一部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 

让我再举三个案列来说明:

2008年一本名叫《Feuchtgebiet》(中译《潮湿之地》)的色情小说,畅销量过百万,2013年被拍成电影。媒体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称赞其写性行为时非常的直接。这本书我看过,但并不觉得它对精神世界起到了震撼作用。

 

轰动一时的色情小说《Feuchtgebiet》(中译《潮湿之地》)

 

2010年一本名叫 《Deutschland schafft sich ab》(中译《德国把自己废除了》)的非文学书籍,据Median Control GmbH, 一家媒体分析和调查机构得出的结果,这本书是德国二战后最好的非文学畅销书,到2012年已经卖出150万册。此书刚出版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有着非常强烈的争议,但它绝非是一本有深度的书籍。此作者名为Thilo Sarrazin, 是前柏林市财政部长,后来成为联邦央行董事会成员。因为这本书他被罢免了联邦央行董事会成员一职,最后还被社民党开除党籍。这本书我也看过,内容主要鼓吹穆斯林人是次级的种族群体。

2012年的畅销书《Shades of Grey》(中译《五十度灰》),共三本。在德国的销售量超过570万册,全球超过七千万册。它也是一部纯粹的色情小说。

以上三个案例也说明了两个现实: 第一,只有八千万人口的德国畅销书能卖到超过百万册的确不容易。它意味着德国人确实喜欢读书。第二,在德国销售最好的大多都不是有深度的书籍,而以娱乐为主。

在我自己的朋友圈里,也是如此,很少看到有人去深度阅读。他们一般喜欢看自己钟爱的作家的作品,以愉悦,而不是以“折磨自己”为目的。而在大学期间我也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首先,喜欢看书的群体本来就不多,而“阅读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的就更少了。其次:,如果他们埋头苦读,一般都是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强迫自己。他们的课外读物一般都是《Steven King》、《 Harry Potter》、《Stieg Larsson》、《Dan Brown》 或是言情小说。唯一让他们“震撼”的,那大概就是看了书之后考试还是没通过。

《阅读》说:“读书应该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达到了平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的阅读。”

总之,德国阅读人数持续下降是一个多年的趋势。如果把阅读者分成三种来分析: A: 阅读量多(每年超过50本),B: 一般 和 C: 不阅读。属于A组的人数比例一直没变,都处于3%;不阅读者百分比在增加(28%)。这就必然导致中间这部分人的比例萎缩。原文中作者不吝其词大肆称赞德国人如何喜欢阅读,但是德国人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用作者给出的静态数据,似乎从表面上显示出德国人多么热爱阅读,但是如果用过去20年的调查数据作为衡量标准,那么你会发现,德国人至少不像从前那么热爱读书,因为不阅读者数量持续上升。二者之间的结果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德国和中国对于看书的指数或定义也许并不相同,也许在中国每年至少阅读一本书的人可能真的没有德国高(可惜我没找到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但是就德国人阅读量而言,只有70%的人每年只看一本书真的也不算多。

 

如果你能细心的,长时间的观察德国,你会发现,一旦德国人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时,不管是在体育,教育或经济领域上,他们便会上下一心,齐心协力,通过全面的改革来改善现状。我认为这才是典型的德国式思维之一。我举三个实际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在2000和2004年的足球欧洲杯上,德国连续两次在预赛时就被淘汰。这对德国国家队而言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之后,德国足协和德甲德乙的32支球队达成共识,自愿拿出巨额投资于新生力量的培训上。经过十年磨剑,德国队终于在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获得冠军。

第二,在2001年之前德国人都认为自己的教育非常的出色。2001年的PISA报告却给了德国人当头一棒。PISA(一份针对所有经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九年级中学生在阅读,理科,数学等方面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德国的中学生只处于中下水平。这个几乎等于晴天霹雳,一开始让很多人不能接受。之后,联邦教育部和各州教育部意识到德国教育所存在的缺陷,迅速达成共识,必须对德国教育采取改革措施。比如推广全日制(学习北欧国家),文理中学从九年制下降到八年制。为了便于更好的深入了解德国学生的教育状况,又做出了各个州中小学教育水平相对比的研究, 发掘问题的根源。十年后,德国在PISA排行榜上已经提高到中上水平。

    第三,2003年德国经济处于低谷,失业率很高,因此被誉为“欧洲的病人”。2005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对德国的劳工市场进行釜底抽薪的改革。如今德国已成为了整个欧盟区的领头羊。

单是从德国式阅读出发,既看不出什么名堂,也无意义,更不能拿一些静态的统计数据用以解释。只有从宏观的和动态的角度才能了解德式思维。简而言之,德式思维就是:每当德国人遇到类似问题时,他们敢面对和改变现实,而不仅仅停留在羡慕他人的阶段。而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说:“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文中“很多孩子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其实并非如此。就我而言,很少见到这种情况。即便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但是专门针对学生的非常少。我在小学时期就参加过一次类似活动。而且还不是以阅读为主,而是向我们介绍图书馆,以及教我们如何办理图书馆证,今后如何独自借书,可以借哪些书等等。何况,图书馆的责任并不是专门给学生举办朗读活动。德国的中学会布置有主题性作业,但是学生也并不是特别需要大量阅读材料书籍才能完成。当然了,如果你想拿到好成绩,自然就会多读一点。而大部分像我这种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或者出于懒惰也不会为了作业刻意增加阅读量。其实懒惰的学生哪里都有,德国也不例外。

最让我吃惊且不能赞同的一点是,作者一直强调德国的父母如何如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而与此同时却忽略了现在国内年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就算德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略胜一筹,也不能由此抹杀国内年轻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呕心沥血。他们也像德国父母一样,每天在孩子睡觉前陪同他们阅读。为什么作者对此而不见呢?为何在这方面又如此悭吝赞扬之词?

另外,我还发现国内的人只注重结果,不考虑过程的关键性。如果阅读习惯是德国人的特点,它的产生肯定不是一时半刻,而是经历了漫长过程,是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酝酿的成果。放在在全民阅读上,无论是在中国和德国,如果在这样的过程中运作,那么必定会有全面的改善。

《阅读》说:“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不可否认,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符合事实。而中间这一句却是错的,而且错得离谱。德国慕尼黑ifo研究院的教育学家Ludger Wössmann教授在他的书里 《Letzte Chance für gute Schulen 2007》写到:

“德国人家里的藏书比例是:

10本书以下占8%的家庭,

11到25本占14%,

26到100本占26%,

101到200本占19%,

超过200本占33%。

 

英国人家里的藏书比例是:

10本书以下占6%的家庭,

11到25本占13%,

26到100本占29%,

101到200本占23%,

超过200本占29%。

 

法国人家里的藏书比例是:

10本书以下占5%的家庭,

11到25本占17%,

26到100本占37%,

101到200本占21%,

超过200本占20%。”

 

即便以上数据不是百分之百精准,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客观的。我所见过的所有德国家庭当中确实没有一个是没有藏书或完全不读书的。根据Wössmann教授的一项调查数据得出,家中的藏书多少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这意味着,德国人的阅读很大的成分是和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有密切相联。藏书多的人家可能意味着受过的教育程度也高,相反的,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相对看的书就比较少。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以偏概全不可取

 

《阅读》说:“德国可以算是民富国强,背后一定是一种文化力量在推动着,那就是阅读的力量;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纵观全文,原文作者仅把他的言论限制于一系列既不准确,又过时的数据中用来体现出德国式的阅读。在量化阅读的同时,却忽略了它的质化,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阅读固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由此,并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互相影响的关系,但这种力量却并不能从读书的数量上体现出来。

读书不一定能致富,但不读书肯定不能强国。且不说因为社会浮躁而导致中国人现在阅读越来越少,即便是“热爱读书”的德国人也有这样的趋势。

到此再做一次归纳。首先,德国并不是一个生活“无聊”的民族,换句话说,怎样去生活,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其次,德国是一个喜欢,热爱阅读的民族(从图书馆的数量和在跳蚤市场买书的人也可以看出),但是在最近30年,不阅读者比例一直在上升,阅读习惯也不断在变化。比如在2014年阅读电子版人数首次超过纸张版。德国人阅读的书籍还是以个人爱好,并不是以那些有内涵或或者震撼性文学为主。不过以3%的人年阅读量超过50本的这个比例来说,也就意味着德国至少存在240万真正的书迷,这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第三,德国书价贵。但是有很多既可以省钱,又能多看书的办法,比如去图书馆或跳蚤市场。第四,阅读的数量或习惯和家里的藏书,父母的教育背景有密切的相连。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说,而必须加以区分。

最后我还想说,如果你时常关注德国媒体你会发现,德国的中小学生不仅阅读量在下滑,而且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弱化现象。多项调查已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是这样,但还没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没有出现由于缺乏阅读而导致的严重负面新闻。然而,一旦它下滑到一定的“警戒线”后,媒体,政客们,家长们和社会舆论不得不对此加以关注,到时候便会举国上下一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各方面做一些调整或通过某些措施来改善现状。按目前的趋势而言,这种“慢性病”还会再延续下去,直到有一天德国人不能承受对它说“No”。我也坚信,如果这一天真的会到来,他们也会有办法去解决,而且会处理的很好,因为德国人已经无数次证明过他们具备这种能力:一种无形的,无人复制的德式文化精神。

   这是世界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德国式阅读”。

 

 

此文发表于德国 "华商报".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