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读后感
同学转发来的一篇文章,又是有关《芳华》的,更涉及《芳华》的作者/编剧严歌苓。链接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EPGF2nkfMwyDg0F6V2ZnhA 摘要: 其实,严歌苓自己就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一个热情洋溢充满幻想的少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的老妇,并用阴暗的心理去扫视那些仍然热情洋溢的人们,并得到和她同样的人们的欢迎。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严歌苓的书南来客一本也没读过,遑论知其人,电影《芳华》至今未看。未读其书不知其人,也没看过这部电影,无法也无权评论。同学转发文章一目十行读了部分,仅就所读部分谈谈读后感。
”一个热情洋溢充满幻想的少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的老妇,并用阴暗的心理去扫视那些仍然热情洋溢的人们?“
南来客读后第一反应是:那个时代。严歌苓成为产物的那个时代。
“严歌苓自己就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作者如是说。
这句话不知是否可以引申为,严歌苓讲的是由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演化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
这个具有时代特征故事是虚构的还是源于生活的,尽管作者认为不真实,有意无意间却道出了事实:
我亲眼所见的一些事情,甚至比剧中的情节还要严重。我有一对战友因为谈恋爱被开除党籍军籍,他们受到了严厉的审查,我曾经看过部分审查记录,他们被迫做的交代是那样的不堪。在这个事件中,有揭发的,有沉默的,有掩护的,那些揭发和沉默的人我都认识,我不认为他们都是出于阴暗的心理,他们都有自己合理的出发点,或者是因为纪律,或者是由于纪律与友情中的两难。不可能完全没有个人恩怨的考虑,但那不是主要的。到现在,所有的这些人,都放下了过去,年年相聚,谈笑甚欢。阴暗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这段话中,作者前面说的是“所见”,也即,“事实”。根据作者所见,《芳华》所述并非凭空想象。
作者也许没有意识到,作者自己证明了故事要害不是真实性的问题,而是该不该写的问题。
后面说的是”我不认为“,也即看法。
“该不该写“属于”认为“,也即作者的看法。
南来客尊重事实,但作者的看法实难苟同。
”合理的出发点?“ 有这么为揭发者开脱的吗?同样适用于迫使他人做那样不堪的交代?
以革命的名义?
作者又讲了一个”事实“;”所有的这些人,都放下了过去,年年相聚,谈笑甚欢。“ 事实后接着的又是一个“看法”:阴暗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果真如此?
因为有合理的出发点,所以害人不浅也可以心安理得毫无内疚”依然热情洋溢”?
受害的理应放下过去,否则就是阴暗的人?
你放下了过去别人就非得放下过去?
别以为南来客是个信奉“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人。
南来客信奉宽恕,但是理解不宽恕的人 - 他们有合理的出发点。
南来客不理解的是,干阴暗事的作者不认为阴暗,找来借口开脱;写阴暗事的,看阴暗事的,经历过阴暗事的时代,反倒被冠以以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
欢迎严歌苓者,更被冠以“像她那样的人们”,也即,阴暗的人。
“一个心理阴暗的人,看别人看世界,自然都很阴暗。”
不知作者能否自我对照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