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business_angel的博客  
让你懂德国  
https://blog.creaders.net/u/867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business_angel
注册日期: 2014-06-30
访问总量: 192,48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辟谣: 昨晚,默克尔只是打了一通
· 纳瓦尔尼: "我断言普京是犯罪的
· 默克尔的最后一次一般性辩论演讲
· 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德媒】中美关系: 陷入死胡同的
· 【德媒】《明镜》: 特朗普的华为
· 三位德国作者就中美关系与中国外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德国文化】
· 【辱华T恤事件4】是文差异,还是
· 【辱华T恤事件3】德国人是怎么看
· 专访德国名妓施乐芙:做名妓是我
· 德国外嫁: 缺乏沟通是中德文化
· 全面反驳
· 为什么那些研究德国的中国学者对
【德国经济】
· 德国质检基金会 Stiftung Warent
· 评论关愚谦 „德国经济
· 德国1955- 1965年之间“经济奇迹
【德国教育】
· 世上没有“德式阅读”——驳《德
· 反驳 „终身不会失业 解读
· 反驳 „终身不会失业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三) - 大学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二) – 家庭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一) – 学校
· 德国教育体系之 联邦教育促进法
【德国政治】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第三封信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第二封信
· 。。。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一封信
· 强奸?诱奸?柏林13岁俄裔女孩一
· 第三只眼睛看科隆性侵事件
· 斯人已逝 伟业长存 未能访谈 终
· 德国的移民史和背後的
· 细说德国&
· 解读德国难民问题
【德国历史】
· 德国的移民史和背後的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德国】
· 辟谣: 昨晚,默克尔只是打了一通
· 纳瓦尔尼: "我断言普京是犯罪的
· 默克尔的最后一次一般性辩论演讲
· 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德媒】中美关系: 陷入死胡同的
· 【德媒】《明镜》: 特朗普的华为
· 三位德国作者就中美关系与中国外
· 德媒眼中的中英关系 :"约翰逊现
· 德国会禁止华为吗?
· 假如默克尔会中文
存档目录
04/01/2021 - 04/30/2021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04/01/2017 - 04/30/2017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第二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三个关键词分析中欧关系
   

Ursula von der Leyen und Charles Michel EU China Gipfel.jpg


导读: 中欧领导人在6月22号(星期一)举行了第22次视频会晤。按原计划,此次会晤应在今年三月底召开。参与会晤的有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 70后,前比利时首相)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前德国国防部部长)以及中方两位领导。双方在长达六小时视频会议中就众多议题进行意见交流。跟2019年不同的是,中欧领导人在会议结束后没有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据德媒报道,是中方不愿意。


中德媒体针对此次会议成功与否给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中方媒体内容主要由三个标题概括: "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重申2020年达成中欧投资协定“、 "中欧领导人会晤向世界传递信心和力量"和"第二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释放四大明确信号“。所有华语媒体报道都没涉及到会晤具体内容。


反观德媒报道,既看不到信心和力量,也看不到所谓的四大明确信号,更对2020年内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忧心忡忡。德媒重在描写会议意见分歧,涉及到很多具体事项。


为什么双方报道反差如此之大?到底因为哪些因素?为什么德国媒体人认为,此次会晤是失败的,是错失良机?最晚在默克尔昨天同时接受六家欧洲媒体的采访不难发现,今年内达成中欧投资协定的概率似乎越来越渺茫了。




1

此次中欧领导会晤的大环境跟往常不同。今年的疫情具备改变世界格局的潜力。欧盟委员会准备耗资7500亿复兴欧盟经济。德国从7月1号开始出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按原计划,今年9月14号将在莱比锡首次召开欧盟27国领导人跟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会谈核心议题是促进中欧投资保护协定的签署(注: 原文是Investitonsschutzabkommen,但德媒将其简称投资协定,既Investitionsabkommen。中欧已经协商长达七年)。该会议因疫情被无限期延迟。


德国: 欧盟轮值主席国2020官方网站


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也涉及到关于中欧投资协定的内容。由于双方意见分歧很大,并未达成共识,甚至都没有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如果非要说已经达成某种共识,其共识就是尚有巨大意见分歧。德媒普遍认为,此次会晤是失败的。


此次会晤的重要性意义深远。它为下次中欧峰会热身,做铺垫。毫不夸张地说,它能起到奠定今后中欧关系基础的功能。对于欧盟而言,今后在国际政治上准备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以从中欧协定的质量上可以看出。换言之,如果欧盟准备充分发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成为国际政坛的重要一员,势必在确保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以强势的姿态进行谈判,妥协的空间比较有限。中欧协定可以间接地被视为欧盟未来走向的试金石。


就此次会晤来讲,中欧双方意见分歧并不都是崭新的,很多都是旧话题。


接下来,我试着通过几个关键词来一一解说,意见分歧都体现在哪些领域。为何短期内很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达成全方位的共识。在此需强调,客观分析德国或欧盟对中国的看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毕竟中欧双方的切身利益不完全一致。欧盟会在自身利益和共赢之间做平衡,前者的重要性会高于后者,但两者的距离不可能相差太大。其文章目的是想尽量客观地展示欧方的立场与长期潜在战略。所有谈判都是互动的,因此不能只看华语媒体的单方面报道或者完全以中方的视角去理解或分析。有对比才有更好的判断。凡事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出发,没必要用热血沸腾的情绪或自欺自人的心态,而是带上冷静理智的态度去看待此次会晤结果。


在此,我选了下面三个关键词。我之所以选它们,是因为有代表性和连贯性: 

"天真 - naiv“、"互惠性原则 -Reziprozität“ 、 "以规则为基础-regelbasierend“。 

"天真"更多地用于政治和制度领域。 

"互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经济问题上。 

"基于规则的"既包括政治与经济问题以及今后中欧关系的基础。

然而,它们三者的关系又是相通的。


政治上的"天真 - naiv“


在此次由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理事会主席米歇尔针对一位《南华早报》记者视频提问说道: "欧盟曾经很天真,但现在不再天真了。“


这句话背后有多层含义,并不是指某一个固定领域。比如,自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世界都相信,通过经济的发展和融入,中国将会变得跟西方一样(Annäherung durch Handel)。2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种想法过于天真了。


德国施普林格媒体集团 CEO Matthias Döpfner前不久在《时代周报》跟研究中国问题专家马凯硕进行了一次辩论。他表示:"让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历史性错误。竞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Döpfner以及该集团旗下的《图片报》不断宣传,德国应该做出选择,站在美国这边。在德国媒体版图中,《图片报》在关于中国问题上的意识形态最浓,也最明显。它是一种很响亮的声音,但不是最理智的。


右: Matthias Döpfner 右: 马凯硕


每当涉及到中国政治问题,很多德媒,尤其是德国驻华记者如《南德意志报》的Lea Deuber以及《法兰克福汇报》的Frederike Böge也在她们的报道或评论中常常运用"天真“一词(当然也包括其他德国驻华记者)。"与中国合作时,我们不能天真,必须要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 德国工业联邦协会(BDI)主席这样对《世界报》说到。


Friederike Böge



Lea Deuber


在过去几年,德国媒体界、学术界(比如墨卡托)以及经济界都在逐渐发生观念的变化。通常,观念的变化都是很漫长的。一旦新观念成型,成熟以及被制度化,又很难再迅速逆转。简单地说: 今后跟中国打交道,不能再采取以往的方式。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既“天真"的。同时,德国或欧盟也不可能考虑完全跟中国脱钩。


在很多中德或中欧具有争议的议题上,媒体常常用"天真“一词来批评默克尔政府的亲华立场。比如经济上不能过于依赖中国(虽然中国市场对德国很重要)、德国应该加强跟亚洲民主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和印度等)、排斥华为在德国参与5G建设等。至今为止,欧盟已经和上面提到的几个国家(外加越南)建立自由贸易协议或即将达成自由贸易协议。


有一点大家应该要注意,每当德媒报道说,德国在经济上过于依赖中国,不要过于迷信经济至上论,也不要沾沾自喜,误以为德国今后也永远离不开中国市场,因此一切都要听从中国指挥。当特朗普制裁中兴和华为,拒绝提供芯片和其他半导体时,也没有人听华语媒体说,由于中国过于依赖美国芯片,因此都要听从美国指挥,而是发愤图强,尽量逐步降低对美国芯片的依赖。


中国可以发愤图强,德国和欧盟为什么就不能?暂时的依赖不等于永远都要这样继续下去。尤其是在此次疫情期间,很多德媒都在向德国大众敲警钟,认为过于依赖某一个国家的风险大于机遇。可惜,不少自媒体都错误地解读德媒报道,习惯性断章取义,只筛选让中国战狼看完后热血沸腾的内容,完全忽视德文媒体的真实含义。


中国是一个大国。很多外交措辞都会引起德媒的密切关注和分析。这也为何有了"战狼外交"、"口罩外交"、"熊猫外交"、"人质外交"等说法。德媒的感知和看问题的出发点跟中国外加部本身就不一致。比如中国驻海外大使在疫情期间对很多东道国的各种"要挟“。时不时就拿经济利益要挟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包括德国(这是德媒的原话)


德媒评论家对中方看法很清晰:只要提出不同意见,就会面临被要挟的风险。如果德国继续过度依赖中国市场,更要察言观色,很多话更不能说。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要挟,经济利益受损。很多人会把它作为一种自我反省的"反面教材“。


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以及下次中欧峰会在本质上就是对中欧关系进行新的审视。以往的关系基础已经不合时宜,已近耗尽的差不多了。中国过去20年在经济领域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中国以不再是彼中国。所以,谈判的标准和门槛也会跟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提升而升级。


虽然欧盟委员会在去年的一份战略文件中首次把中国视为"体制上的对手“(systematische Rivale,或"体制之争")。德国工业联邦协会(BDI)的战略文件的强硬态度丝毫不亚于欧盟委员会。欧盟迄今为止都欠缺一套完整的、可持续的以及可落实的中国政策。这是因为欧盟27个成员国在中国问题上尚未(很难)达成共识。这也是欧盟结构最原始的软肋。不能达成共识就无法出台一致性的,对自身更有利的中国政策。


时至今日,导致欧盟在中国问题上未能发出同一种声音,普遍认为是因为希腊、意大利、捷克和匈牙利在过去几年的表现以及17+1。但现如今,意大利、希腊和捷克的政治风向出现转变,只剩下匈牙利是最后的不确定因素(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铁轨在中方的援助下修建的)


如果说匈牙利是所有欧盟成员国最“亲华"的,那么瑞典有可能是最“反华"的。在上次欧盟外长会议上,瑞典提议通过国际法庭起诉中国。该提议受到不少欧盟议员的支持,比如绿党布迪克费尔 (Reinhard Bütikofer。他是欧盟外交委员会主席,也是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副主席之一,同时又是就中欧关系问题欧盟代表团团长)。瑞典的建议并没有获得其他外长认可。


德国既没有像匈牙利那样"亲华",也没有像瑞典那样"反华“,而是一股平衡边锋意见的坚定中间力量。默克尔今年五月份在KAS的一次讲话中说到,她想把欧盟打造成稳定之锚("Stabilitätsanker“)。然而,稳定之锚的核心国其实是德法。德法有能力,也有义务协调欧盟内部的立场纠纷。

布迪克费尔




根据研究中国问题的德国专家Eberhard Sandschneider以及前墨卡托专家Mareike Ohlberg表示,不仅仅只是以上几个国家导致欧盟内部意见分歧,德国也要承担部分责任。他们潜意思是在说,德国在经济上过于依赖中国,往往不愿意得罪它,深怕德企承担不必要的经济风险。欧盟每年向中国出口近2000亿欧元大宗货物,仅德国一家就占了近40%,其余26个成员国加一起才60%。中国向欧盟的年出口额大约3500亿欧元,德国一家就占了近30%。

Eberhard Sandschneider

表面上虽然叫中欧投资协定,但实际上是一份迷你版的中德投资协定。假如这份协定有损德国经济利益,德国就会少上缴欧盟会费,匈牙利就会拿到更少的欧盟援助。这个资金空缺没有第三方能够弥补。因此,说到站队,不一定是欧盟,而是像匈牙利这样的欧盟成员国。只有亲欧盟才会让他们的利益最大化。

Mareike Ohlberg


欧盟委员会的7500亿复兴经济计划以及德国出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主要目的是: 不仅让欧盟尽快走出疫情危机,让欧盟变得比之前更强大(或更团结)。背后逻辑显而易见: 只要成员国同心协力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比如跟中国的谈判),才能让欧盟在国际政坛上充分发挥话语权(面对美国)。


即便在经济上,欧盟也有自己的杠杆: 它有超过五亿人口的国内市场。虽然人口数量远低于中国,但贫富差距没那么大。前者有六亿人的每月可支配收入约1000块,相等于135欧。至今为止,欧盟内部市场依然没有完全被释放。欧盟委员会的7500亿有可能会起到强化欧盟内部市场的作用。


归根结底,它涉及到今后欧盟在疫情后的新世界秩序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要么被边缘化,逐渐退出国际政治舞台,要么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此,德国前外长费舍尔对德国的角色用德语的Mittlermacht来描述。它一语双关,同时包涵两层含义:中等强国(mittlere Macht)或协调强国(Vermittlermacht)。对此,默克尔做了补充,既稳定之锚。德国和欧盟都没有像美国或中国那种大国雄心。欧盟的政治命运和使命跟德国几乎是一致的。

费舍尔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中欧关系很重要,但也特别复杂。" "我们拥有很不同的(政治)体制以及对价值观的不同阐释。“对冯德莱恩而言,中国同时是伙伴、竞争对手以及"体制上的敌手"。

冯德莱恩


Max J. Zenglein,德国墨卡托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中欧不由共同价值观团结一起,绝大程度上建立在经济利益上。"

Max J. Zenglein


此次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透露一丝迹象,欧盟今后或许会采取跟以往不同的措施,但具体怎么做,她没指明。首先明确指出自己的立场。比如,在民主、自由和人权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冯德莱恩的原话)。其次是强调"互惠性原则 -Reziprozität“和"以规则为基础-regelbasierend“的重要性。

有待观察.该如何应对中国?

如何表现在才算是不再"天真“?

有待观察。


3

经济上的"互惠性原则 -Reziprozität“


这也是一个旧话题,是此次双方领导人会晤的重要议题之一。双方意见分歧很明显。根本原因是双方对互惠性原则有着不同的阐释。


十几年来,欧盟(主要是德国)都在埋怨,中欧在经济上的往来没有真正实施互惠性原则。


关键词: 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强迫性技术转让等等。


简单地说:欧盟提供中国多少程度和深度的经济自由,中国也要提供给欧盟企业多少经济自由。


举个通俗的例子: 欧盟的经济开放程度是90%,中国是80%。欧盟要求中方再继续开放10%的市场。只有双方彼此都达到同等或接近同等比例的开放程度时才是平等的,互惠的。中方强调,我方的开放步伐快速,从之前的30%达到今天的80%。中方强调开放速度,欧方则强调同等开放程度。贸易占GDP比例只是其中一个指标,另外还包括货币自由流通等因素。欧盟表示,如果中方不能履行曾诺,继续开放市场,欧盟有权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加强限制中方在欧盟的投资。对此,中方谴责欧盟在施行保护主义。


据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表示,按照《德国对外贸易法》(Außenhandelsgesetz)规定,德国只有2%的企业(大约涉及到低于两千家德企)在被非欧盟国家收购或入股时或许会受到政府的介入(但不一定都被禁止,入股高于10%必须要上报,低于10%则不需要),其它98%企业的股份转让不需要经过政府批准。


自从中国在2014年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政策,美的在2016年收购位于奥古斯堡的库卡公司以及一系列的大规模收购案后,此举给德国以及欧盟敲响了警钟。随后,德国陆续有针对性地强化《德国对外贸易法》。不仅如此,德国还联合意大利和法国通过欧盟出台相关法案来抵制来自所谓"非欧盟国家"的收购潮。在此次疫情期间,冯德莱恩也特意提醒各欧盟成员国,额外警惕来自他国的"敌意收购"。这种现象的诞生和整体风向逐渐转变跟"中国制造2025“有密切关联。


换句话说,德国的《德国对外贸易法》完全是因"中国制造2025“而强化的。上面提到的大约两千家也是因"中国制造2025“出台后被视为潜在被收购的德国企业。这绝对不是偶然。对德国而言,中方可以有自己的政策,德方当然也有权出台相关应对措施。当然,德国更愿意以欧盟的名义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自己强出头。


中欧(尤其是中德)双方都有一些不能被对方收购或入股的关键性经济领域。欧盟并不是针对中国国企(或央企)本身,而是它们背后所起到排他性作用以及扭曲市场公平竞争的效应。中国私企以及外企常常遭到不公平对待,甚至被歧视。比如国内私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往往国企优先。国外企业很难或不可能中标公众采购。


欧盟认为,中国国企有浓厚的政治因素和背景(比如能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背后又有政府上万亿美金外汇储备做后盾。在这种背景下(把有政府背景的国企和上万亿外汇储备联系在一起),世上没有一家私营企业能跟中国国企竞争。这跟欧盟推崇的自由市场有本质上的冲突。在此举两个德国版国企案例:

  1. 自上次金融危机后,德国政府入股面临倒闭风险的商业银行(Commerzbank),但并没有打算长期成为大股东,左右公司日常运营。最终,政府以高价出售所有股份。

2. 最近,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同意德国政府出手营救,并获得20%股份。同样,德国政府也没打算长期成为汉莎大股东。心里想着今后如何以高价出售。

冷知识: 严格来讲,慕尼黑皇家啤酒馆(Hofbräu)也属于"德国版国企“。它不会起到扭曲市场公平竞争的功能和规模,也不会被银行优先对待。


除左党外,大多数人都认为,政府不是更好的企业家(Der Staat ist kein besserer Unternehmer! 这句话已经成了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的口头禅)。在德国,企业国有化不属常态,即没有国企优先之说,更没有排他性或宏观调控的功能。所有政府持股的公司,其公司CEO和理事会成员的年收入都非常透明。


关于德国版的国企,我们一直以来都存有一定误解,因此有不少人表示,这就是典型的德国双重标准: 明明自己也有国企,却反对中国拥有国企。显然,中德(或中欧)对国企的理解和概念有着天渊之别的阐释,因为他们的功能不同。不少国人把自己对国企的理解一对一附加到德国。他们误以为,德国国企跟中国国企性质上一样,受优先待遇,起到相同的功能,因为它们都叫“国企“。既然称呼一样,性质当然也是一致的。但现实情况真的不是那么回事。

再举一个刚刚发生的实际案例。德国政府花三亿欧元入股CareVac,持有23%股份(大股东是Dietmar Hopp,超过70%)。据称,这是一家特朗普想耗资10亿美金购买的德国生物技术公司,因为它有望研发出疫情疫苗。据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表示,政府不会干预CureVac的运作。现在德国政府入股CureVac,它能算国企吗?


欧盟希望中国能提供欧盟公司同等程度的市场准入。据欧盟外交官表示,中方在过去所做出的很多承诺都没有兑现。"很明显,互惠性原则和公平竞争等术语很难翻译成中文“,一位高级别欧盟外交官这样讽刺说。 "如果我们无法达成共同规则,就必须采取单方面措施。“ 


迄今为止,欧盟手里有两种应对工具: 反倾销税和投资管控。不久前,欧盟又多了一个工具。首次惩罚两家来自埃及的玻璃纤维布生厂商。原因:它们获得中资援助(公司总部不在(不需要在)中国)。中国商务部对此做出反应,要求欧盟"纠正针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行为。"


据德国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诺伯特.卢特根表示:"对欧盟而言,一个能使欧盟企业获得更好中国市场准入的协议才是有意义的。“此人也是基民盟党魁候选人之一。"面对中国,我不主张采取更严格的,而是更清晰的交往方式。我们应该以敞开的形式跟中国对话,说明我们的区别,例如价值体系: 我们是一个民主与法治国家。"

卢特根

欧盟驻华商会(EU-Handelskammer)在疫情爆发之前就欧盟驻华企业做了一份名为Business Confidence Survey 2020 (BCS)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49%的欧盟企业或多或少,但更多的是间接地面对市场准入的障碍。据该商会驻华副主席Charlotte Roule表示: "我们希望能达成一份有意义的投资协议,但如果不能实现,宁可不要。“前德国驻华大使,现如今德国驻欧盟代表柯慕贤(Michael Clauss)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持同样观点。

Charlotte Roule



柯慕贤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提到一个术语,Level-Playing-Field,他是指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假如中国国企的存在具有破坏公平竞争环境的功能,欧盟肯定会很有意见。冯德莱恩也没有表现的非常乐观。昨晚,《南德意志报》发表了一篇关于默克尔的采访。她在采访中说道,就中欧投资协定问题上并没有取得显著进步。默克尔的回复能回答两个问题: 



1以疫情的名义延迟九月份中旬举行的中欧峰会是最合理,让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但根本原因是双方尚未达成共识。22020年内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值得怀疑。


既然是谈判,双方都为自己谋取最佳利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说不上咄咄逼人或居高临下。中方也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双方都不把自己的立场明确地,精准地陈述出来,而是含糊其辞,只会提供给对方更多阐释的空间,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理解。


假如有人阅读中文媒体对此会晤的报道,会发现,中方的措辞非常宏观,描述美好的愿景和目标,但很少涉及到具体矛盾。


德媒报道刚好相反。这也可能是中德文化差异的体现。欧洲人讲究过程。没有合理和公平的过程,如何达到预期效果?互惠性原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定义双方都能接受以及准守的互惠性原则,目前还没有结果。


综合以上所述,不管是“天真“或"互惠性原则",都离不开基于规则的秩序,既“regelbasierend"。正如上面所给出的一个实际案例(国企)。同一个概念或名词,放在两个不同语境下,双方的理解会出现偏差。双方都会强调自己的理解才是正解。因此,把具体问题明确指出来会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


如果能达成共识,双方可以签署,如不能达成一致,要么再继续谈,要么放弃。假如规则不明确,也不够透明,又不被双方认可(或委曲求全地默认,被迫接受),只会把矛盾延后。最终对双方都不利。


欢迎关注同名公号: 新华二代在德国


4

"基于规则的 -regelbasierend“


经常看德语新闻的同学肯定有听说过"regelbasierend“这个词。


经常看德语新闻的同学也肯定有听说过下面这两句话: 

"Das Recht des Stärkeren“和"Die Stärke des Rechts“。


前面这句话翻译过来叫: 强者权利。后面这句话叫: 法律力量。 


文中引用过德国前外长费舍尔对德国的定义: 一个中等国家或协调国家(Mittlermacht),没有像美国或中国的大国雄心。部分出于自知之明或务实(也有历史原因),部分跟德国人的特征有关。为什么我们总认为德国人很死板、很刻板?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更主张基于规则的制度。规则明确了,很多事就好办了,不需要那么灵活或临时更改。德国版的秩序或社会契约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们也会这样要求他人,尤其是伙伴跟盟友准守规则。出于这个原因,不难想象,德国以及欧盟都会积极推崇法律力量,而不是强者权利,因为他自己不愿意、不会和不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强者“。


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常常会体现出"强者权利“的现象。他视现有秩序为无物,全凭自己的喜怒哀乐。全世界都要"看"他脸色。普遍德国人以及欧洲人对此很不以为然,甚至有种反感,尤其是德国大众表现的最为突出。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由Körber Stiftung做得一项调查显示,跟去年同一时间对比,美国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的主要原因。与其说德国(或欧盟)跟美国的关系处于历史零点,还不如说特朗普向世人所展示的"强者权利“的姿态和形象让很多欧洲人感到不适与强烈的反感,不懈与这种"西方自由世界领袖"为伍。


在欧盟,德国也因法律力量跟匈牙利和波兰有冲突。对于德国人而言,你们在加入欧盟之前签署协议,接受欧盟的价值观(比如民主、法制和言论自由等),现在他们两实施的司法改革违背法治精神,意图架空司法独立,言论自由不能得以保障。如果不加以纠正,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要么开除欧盟议会党团成员资格,要么取消欧盟经济援助。6月28号(星期天)是波兰总统大选日。如果已前华沙市长为首的在野党胜出,波兰很有可能会撤销司法改革,重新走亲欧盟路线。匈牙利政府也做出了部分让步,把在疫情期间收紧的权力又重新放还给匈牙利议会。


就此次香港问题而言,欧盟所有外长发表联合声明。曾经跟欧盟唱反调的希腊和匈牙利这次没有“掉队"。此举虽然不足已证明欧盟今后都能保持统一发声,但这是很多欧洲人想看到的迹象,有一种象征性意义。


在6月22号的中欧领导会晤中,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就香港问题跟中方进行深入的意见交流,并清晰地表达了欧盟立场。米歇尔表示,国安法的出台让他很"担忧"。冯德莱恩则认为,它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冯德莱恩这句话也有一种“要挟“的成分。针对理事会主席和冯德莱恩的发言,德媒给出了不同的评价。部分人认为米歇尔太软弱,仅仅只是表达了欧盟的"担忧“,并没有打算采取实际措施。相反,部分人给予冯德莱恩肯定的评价。态度强硬的布迪克费尔 (Reinhard Bütikofer)甚至提倡,"可以考虑联合欧盟议会和英国上诉海牙国际法庭“。"如果欧盟声称想扮演地缘政治角色,就不能回避。“ 布迪克费尔继续说道。

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


在欧盟的语境,大多数人都认为国安法的落实违背了《中英联合声明》精神。对此,布迪克费尔也发表过意见。他大致认为,如果中方单方面去解读协约,一旦欧盟跟中国签署投资协定后,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单方面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呢?这个问题文中已经提到过:同一个概念或协约,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不可否认的是,国安法的出台在欧盟引起了负面反响。默克尔上次在国会做政府报告时也提到过香港问题。


签署中欧投资协定或保持良好中欧关系还有很多障碍。据一位欧盟高级外交官表示:"我们拒绝美国版的矛盾升级方式。美国有美国的做法,我们也有自己的准则。“


"我主张公开对话,因为我们在很多重要议题上需要跟中国继续合作,包括敲定中欧投资协定、环保议题以及共同参与非洲事项“,默克尔这样说道。不管目前中欧谈判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欧盟和联邦德国政府都不会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站队。即便欧盟对国安法有不同看法,但仍旧没有质疑一个中国原则。


柏林《Tagesspiegel》评论笔杆子Christoph von Marschall撰文表示,欧盟必须坚持现有强硬立场。他还写道:“欧盟需要有耐心,更需要团结一致。中方会采取等待,先观察欧盟和最强大的德国的态度是否是认真的…..当中国因拒绝而受到重大影响时,它才会开放市场。"


就此次中欧领导会晤结果来看,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分歧远大于共识。


总结

关于中欧关系,我们可以换一个新的视角。比如借鉴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欧盟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前不久又再次延续了六个月的制裁。另一方面,欧盟,尤其是德国顶着美国的压力跟俄罗斯共同建设"北溪-2"天然管道。美国众议院第二次起草法律,惩罚所有跟"北溪-2"有关企业以及有关当局。欧盟表示回击美国的制裁。


在众多选项中,中欧关系今后可能也会这样: 能合作的合作,不能合作的就不用合作。那些过于迷信经济决定论的拥护者会很失望。在众多华语媒体中,我们额外强调欧盟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很少人追问,中国对欧盟市场是否也存有某种依赖性?


美国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总额超过4500亿美金。欧盟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总额超过3600亿欧元(约4000亿美金)。假如中美贸易战延续下去或进一步恶化,谁能消化这4500亿出口?中国国内近两亿跟出口业有关的就业人口该怎么办?如果欧盟也局部限制中国出口,冲击力是否会加深?仅仅德企在中国的五千多家企业就创造了110万个就业岗位。可以想象,中国的德企员工月薪绝对高于1000人民币。反过来,欧盟向中国每年出口大约2000亿欧元商品,是美国的两倍左右。作为出口市场,欧盟和美国的规模要大于中国。基尔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Gabriel Feldmayr针对中欧双方经济的依赖性做过研究。他表示,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被德媒高估了。


再过三天就是7月1号(下星期三),德国将正式出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这也是默克尔结束政治生涯之前最后一次主持大局,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因为它关系到欧盟今后如何自我定义: 是否能团结?是否愿意扮演国际政坛重要角色?中欧关系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已。大国之间博弈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超出我等凡人的想象力。


半年后或许会有初步答案。让我们保持谨慎的乐观。



部分内容参考以下报道:bdi.eu/#


dw.com/de/eu-china-gesp


faz.net/2.1677/eu-spitz


handelsblatt.com/politi


tagesschau.de/inland/eu


srf.ch/news/internation


youtube.com/watch?


spiegel.de/politik/ausl


sueddeutsche.de/politik


tagesspiegel.de/politik


tagesspiegel.de/politik


welt.de/wirtschaft/arti


dw.com/de/europäische-firmen-in-china-tappen-im-dunkeln/a-53758414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