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忆怀 清明节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扫墓, 在我老家那里农村叫上坟。在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 上坟的意义很多, 而且带有迷信色彩。 清明节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古人称这个时节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扫墓上坟的重要活动就是”扫墓”, 扫墓者要自带工具, 清理杂草,坟头培土,填补缺陷和水坑等,最后给坟头压一张表纸。然后才开始祭祀, 包括献果,烧香, 烧表纸和纸钱。最后祈祷, 表白,磕头, 妇女通常要哭上几声, 然很少见到, 因为上坟的多是男儿。 50多年前的一个清明节我是这样度过的。 清明节的前一天夜晚, 不知怎么的做起了鬼梦, 梦见有人追我,打我的脸, 一着急伸手一摸,脸上都是水, 冰凉冰凉的水到处都是,惊醒一看, 被子也湿了一大片, 原来夜里下雨了, 屋顶漏进雨水, 还在滴滴答答的。我只好拿一个大脸盆接水, 自己则挪动一边接着睡, 可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了, 滴滴答答的滴水声时紧时慢, 又怕盆子接满了,折腾好久, 滴水也慢慢有了节奏, 又稀里糊涂睡了。 早上早早起来告诉妈妈这件事, 妈妈说: 这是你先人给你托梦呢, 他们缺钱花了, 还没衣服被子, 嫉妒你呢, 赶快去给你爷你婆去上坟,急急忙忙准备了一些表纸,纸钱, 还煞有介事地用纸包了些棉花当被子。 “我都找不着我爷我婆的坟在哪儿了” “你大伯前几年不是每次都带你上坟吗?不记得了?” “我爷我婆的坟早就没了, 每次去我伯就是在麦地里转悠半天,铲几铁锹土堆个小堆就当坟了”原来我爷他们去世的时候家里太穷, 自家没有地。 就埋在别人的地里,土改,公社化后, 所有除公墓以外的坟头都被平了。 “ 那你就学你大伯的样子就行了,记着说道说道, 让你爷你婆知道你来了” 于是,我一人拿把铁锹,提个篮子去了。记得那天湿冷湿冷的, 麦子刚刚返青,西北风呼呼地吹, 田野里寂寞荒凉。似乎记忆中的那个地方也变模样了, 自然找不到哪里该是祖先住的地方。 没办法,就在田埂边铲了一点土,压张纸, 嘴里便念叨起来。 “爷呀,婆呀, 额信(寻)不着你, 额知道你们就在这个哒住着呢, 你要转悠着就听着了,孙子给你送钱来了,赶紧地花, 没了再给你送, 但你就别找我麻缠了,额给你好好念书,将来给你光宗耀祖” 我心里很清楚, 这些很荒唐, 他们听不见, 但我还是愿意他们能知道, 能保佑我。我暗暗发誓, 将来一定住上不漏雨的房子。 回到家里, 我自己就张罗爬梯子修房子, 老娘就在下面盯着, “ 脚踏稳了,趴下, 别站起来” “看那里瓦破了? 瓦缝对严实了”等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观念——“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和众神,是与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国大事。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 昨日诗作稍加润色:
其一:佳节思亲 游子徘徊半生涯 春梦一惊回老家 屋旧瓦破青苔厚 尤忆庭前小桌茶 娘亲呼儿换残瓦 兼除瓦松添泥巴 春来雨多忧屋漏 先扎篱笆再栽花 其二:清明怀旧 清明时节风尤寒 梦觅祖坟烧纸钱 双亲仙去老屋没 回思故乡泪涟涟 老屋残香无可觅 野田荒冢好孤单 且把他乡做故乡 归去不待百花残 注:瓦松,旧时老屋瓦片上生长的多肉伞塔型植物,春季多雨多发,开花结籽后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