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早就看了电影《Life of Pi》(不幸的是,那是在看了小说以后)。我本来不想谈李安的电影《Life of Pi》,主要是不想以一家的陋见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但是,最近我连写了看过的几部和奥斯卡有关的电影,不写“《Life of Pi》”似乎有些不公平,因为“《Life of Pi》”一举获得了奥斯卡的十一项提名。所以,我今天还是决定写。因为,我也是李安的粉丝,他所有的影片我都喜欢,包括《Life of Pi》。
首先,我必须要讲的是,因为它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所以,和原著对比就非常有必要了。最起码,我们应该知道原著和李安的电影有什么不同。 因为不是书评,我不谈我读小说的感受。我只简单地分享作者Yann Martel是如何解析他的故事的。下面的视频是作者的一段采访,主要是集中谈“派“这个人物和他讲的两个故事。
我总结一下下面采访的中心思想。首先,作者本人是相信第一个故事的。因为,他认为第一个故事是一个更好的故事(better story), 是生活中更好的选择(better option).而且,最主要的是,这是"派"真正经历的。但是,为什么会有第二个故事呢?那是因为调查船难的日本公司不相信第一个故事,不相信派和一只老虎可以在海上漂流227天,而且还一度因为缺水和饥饿双双失明,居然在食人岛上可以活下来。
作者说,在宗教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ible),作者就是要通过“派“的故事挑战人们“相信不可能的可能“的极限。相信“不可能的可能“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宗教的信念。作者特别指出,因为宗教信仰,人们相信耶稣在水面行走, 人们相信穆罕默德飞过耶路撒冷,等等。
大家一定记得,无论是小说还是李安的电影,都提到“这是一个让人相信上帝的故事“。所以,要相信第一个故事(派和老虎),需要宗教的信念。反而,第二个故事(没有动物),按作者的话说是更合乎理性,四个人为了生存,互相残杀,最后留下‘派"一个人的版本,似乎更符合所谓的人性,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它更直白,不需要宗教的跨越。
作者的智慧之举就在于把选择留给读者,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呢?这不仅仅是两个故事在我们心中的决斗,也是对我们到底”看见了什么“的检验。
小说家在下面的采访中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再次表明他小说的主旨-相信不可能的可能需要宗教的跨越。他讲到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最心碎的画面,911那天,一个人从世贸中心109楼跳下。他不相信那个人的故事就是早上去上班,五分钟以后从109层跳下那么简单,那么悲凄,那么残酷,他相信在信仰里,有一个更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