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普: 知青的工龄
Ming Cheng
当时上山下乡的知青有两种,一种是去农村生产队直接插队落户, 一种是去国营或军恳的农场林场,以及所谓兵团。兵团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 各兵团的情况不太一样。 但去国营或军恳的的农场林场的本来就是国家职工, 虽然他们也叫知青,因为也是在同一个大浪潮中被强迫或分派下去的, 同样是务农。 如果一直做下去,他们的工龄根本没有问题但也没有实际意义,问题是他们回城以后那段工龄如何计算? 这问题早在文革正式结束前的1975年就已经解决, 去过一年算一年. 许多被下放农村的右派后来也同样计算工龄。 那么去农村插队的知青呢? 同样是被强迫或分派下去的,为什么不能计算工龄?这其实主要是各地在经济负担上的考虑, 各地处理的情况不同。 这里又不能不提到胡耀邦,胡耀邦在处理文革遗留问题上是非常坚决的。所有在文革中受难的人们对胡耀邦都怀有一分尊敬和感激。
胡耀邦在1985年4月亲自要求各地对回城的插队知青一视同仁。 6月劳动人事部正式颁布文件,插队知青同样计算工龄。 其实,在计算工龄以后, 按当时的政策 , 一个有10年农村劳动工龄的知青每个月仅仅多得5元左右的人民币而已。而他们大部分在经济转型其期间都被下岗,再一次用他们不再年青的肩膀承担了国家的又一次经济危机。
现在一个流行是比谁更苦,那么,去农场林场和去插队的知青谁更苦一点呢,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当时下乡时候我们这些黑仔子们是没有选择,那里最远最穷就是我们去了。 但是一部分人是有的,就是去农场林场或去插队,那时的考虑是去农场林场生活好一点,但就不能被招工回城了,尽管招工回城在当时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 在下乡一段时间以后,有农场林场到我们那里去招知青,但极少知青愿意去,招不够人,上面就说让农村青年也可以去吧,但有意思的是连农村青年也不愿意去,我们大队就没有人愿意去。 一个月20来块钱,除了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什么也做不了,在农村的家里还可以有些盼头,至少可以娶媳妇过日子。 离乡背井,农民也不愿意啊。
比谁更苦,就是兵团之间都差很远。 老兵团要相对好一些,新建兵团同样是很苦的,甚至更苦。我的一个北京亲戚去了蒙古兵团10年,苦不甚言啊, 比内地一般农民还要苦的多。 一些知青永远地留在了那边远的土地上。对许多人来说, 那是一段不甚回首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