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所述行为属少数人,本文无以点盖面泛指大多数人之意) 我在公司的一个技术分部工作,分部办公楼里有数千名员工,其中大陆来的有近百人。同胞们虽然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马(Master)匹(PhD)装备精良,有的甚至多马一匹。可这是否就意味着每位同胞的行为举止也都和其高学历相匹配呢?少数同胞的知书不达礼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的。 有一次部门开大会,容纳千人的会厅里座无虚席。我当时坐在最后一排,远远望去我看到前面的第三排中间处三位女同胞相邻而坐,三个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不等的已婚女性。大会开始没多久,估计是听的太乏味了,她们仨就开始把身子往下挪。因为座位椅背不高,所以她们需尽量往下挪直到把头完全靠在椅背上呈半坐半躺姿态(估计是在闭目养神吧)。她们所处中间靠前位置实乃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三位就这样养了大半个小时直到会议结束才恢复坐相。唉,看在眼里着实令人汗颜!难道身处海外她们就这样展示华夏东方女性的形象(魅力这儿就免提了吧)?形成对比的是会议其间其他员工都端端正正地坐着。其实这事发生距今已有十年了,可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女性讲求举止优雅,显然这三位已将公共场合下最起码的雅观都弃之脑后了,她们的举止既是对大会发言人的不尊重,又是对自己的不自尊和不自爱。 有一年夏天早上八点左右我在一楼等电梯时,碰上一位男同胞博士也在等。他的着装实在让人倒吸口凉气。衬衫揶进裤腰里,同时也揶进了内裤里,那条红格子内裤被高高地拽出,结果露在外边足有一寸宽,在腰间呈现出一个扎眼的红圈。我晕!可当时我又不好意思和他讲。进了电梯后他又开始旁若无人地大声用中文和我说这说那。早上上班时电梯里人还是很多的,我只好用一次次的无语的点头来回应他对我的闲聊。我当时感觉那天早上的电梯升得格外地慢,好不容易让我熬到30层。进了办公室后我不禁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件事。1940年他入美国籍那天照了张照片,照片上只有一支脚穿了袜子,不过他身上其他地方的穿着都无可挑剔。虽说有些科学家在生活中有邋遢的习惯,可我们大多数人对工作的挚著恐怕还没有达到科学巨匠那种忘我的境界吧?因此出门上班前花上几秒钟把自己从头到脚审视一下,至少也是对自己和公司同事的一种尊重吧。 若说上述两种有损华人形象的行为属偶发行为,那就再来一个频发行为。办公楼的二层是供员工购买午餐和进餐的地方。长方形的简易餐桌有上百张。同胞们午餐其间喜欢扎堆吃饭,就把几张小餐桌拼成一个大长条餐桌,十多个人可围坐在一起。国人有大声喧哗之豪放行为,按理说同胞们在美国生活多年也该入乡随俗改改这一劣习了,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吃午饭时大家伙指点江山到激动处,嗓门也就跟着提高八度,这时就听见吵吵嚷嚷嘻嘻哈哈声一片,完全忘记了周围还有别人,这同时也引来了在临近餐桌就餐的其他人的复杂的目光。其实喜好喧哗的每次也就是那几个人(包括上面提到的内裤门兄弟),其他不愿意与他们为伍的就另挑僻静处就餐。久而久之员工们都知道了中国人的就餐领地,那个大长条餐桌永远都不会被其他族裔占领,不论他们来就餐的时间有多么早。。。 上述行为都是对人的礼仪修养程度的写照。如果把这些行为放在中国国内来看,这些行为更多的是代表个人修养;但当这些行为发生在海外时,它就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它同时也映射出当事人所代表的国家和族裔的文明程度。热门话题海归海不归的讨论中,海不归的一个因素是美国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高,的确如此。美国的托儿所老师从孩子们两三岁起就开始注重礼仪教育,教孩子们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譬如强调孩子们使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等礼貌用语,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臂或纸巾遮住口鼻,小男孩小便前要把马桶坐垫掀起来,等等。这些看上去虽是一件件的小事情,但也让我们对美国社会的文明程度略见一斑,不知道现在国内小孩子的社会和家庭教育是否也注重这些?(说到这儿,让我想起贴在国内男厕所小便池墙上的一条语录:“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看似幽默,发人深思啊。) 孔子的教诲“不学礼,无以立”国人还是要大力提倡滴,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礼多人不怪嘛。 附:我奶奶的一个“笑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奶奶在我姑姑家住,她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她和她的许多同时代的女性一样,是一位没上过学的小脚老太太。每次看电视时,她都盘着腿端端正正地坐着。我姑姑让她躺着或靠着沙发找个舒服的姿势看电视,奶奶答道:“那怎么行,电视里的人看见我会笑话我的。”哇,原来奶奶一直以为她在看电视里的人时,电视里的人也一样能看到她。 (一位没上过学的老太太都能做到人前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为什么拥有着各种学位的现代人却不一定能做的到呢?这的确是一个能说明很多问题的问题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