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好莱坞的著名影评人有这样的评论:“你或许会觉得,只有最烂的好莱坞制片人才能想到在南京大屠杀这样惨烈的题材中加入色情戏——但这恰恰是《金陵十三钗》的主线。色情戏在这个被拍过多次的历史题材中显得既刻意又缺乏说服力。”It’s something you’d think only the crassest of Hollywood producers would think up — injecting sex appeal into an event as ghastly at the Nanjing massacre — but it’s an element central to The Flowers of War, a contrived and unpersuasive look at an oft-dramatized historical moment.(引自Hollywood Report)。这番评论反过来说可能更有根据:好莱坞最牛的制片人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大屠杀题材的影片中用情色戏作故事的主线。事实上好莱坞制片人从来没有以性的视角为主线观照任何一场大屠杀,不管他是烂人还是牛人。这正说明张艺谋的眼力尖锐而且独到。
摇弋生风的美臀,欲隐还出的香乳,雪白的肌肤和五彩的衣裙在血污与尸体的背景上制造出惊人的反差。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每个符号都是性的写照。禽兽之性,贞洁之性,商品之性,爱情之性。你看那出现在国军狙击步枪瞄准镜里少女遗落的一支皮鞋。残存的国军战士以惨重的牺牲为代价歼灭了在十几个女学生后面如狼似虎的日本人。最后一个战士在战场上小心地拾起把这支鞋,把它保存好。也正是他,以舍我其谁的气概阻止了闯入教堂的日本人兽行,在战斗的间隙他把这只鞋轻轻放在女生的门口。在最后的战斗中,他用自己在弹雨中坠落的身体拉爆全部手榴弹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影片用一支鞋子象征处女贞洁,暗示了国军战士们牺牲的全部意义。
情色戏真正的重头在头牌妓女墨玉与美国混混约翰之间展开。最初登场的是色情交易,面对突然涌来的十四位放荡性感的“秦淮河女”约翰正不知如何下手享受从天而降的艳福,墨玉开出了价码:“如果你帮我们逃出南京,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来报答你,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不言自明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不帮,就别想来沾你姐们的骚。
随着剧情的发展,墨玉与约翰之间的情色戏渐入高潮。这时约翰已经变身身披道袍的救世英雄。墨玉决定冒死替女学生为日本人献唱。为了变成女学生的模样,墨玉来到约翰的房间作头发。习惯了给死人整容的约翰要求墨玉躺下,很自然构造了一种亲切的场景,也在暗示一种悲剧的结局。
约翰问道,“你想要我把你变成多大的女孩,14岁?”
墨玉答,“我要13岁。那时我还是一个好姑娘。”
《秦淮景》的音乐轻轻扬起,约翰的面容严肃起来:“现在的你,才是我最喜欢的。我看到你一生的坎坷,我要它们,要它们全部。我爱它们,爱他们全部。”。
似乎为了更清晰的求证,墨玉问:“你会爱上我吗?”
约翰答:“不是会爱上你,而是已经爱上了你。”。“我保证,这场战争结束后,我一定会回来找你。带你回家。”
墨玉说:“不要。今天以后我的的身体就不再属于我了。你现在就带我回家。”
这时的墨玉,不仅在约翰的眼里,在每一个观者的眼里都成了仙女成了真神成了拯救之母。而真正得救的是墨玉自己——她的不洁之身在约翰的爱情中得到了新生。她找到了自己的家,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归宿——这无疑是色情戏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当墨玉再次出现在她的姐妹们面前,来自上方的侧光穿过打开的地下室的门照亮了她灿烂的笑容。齐耳的短发,简朴的蓝色学生服使她恍然回到了昔日的纯真年华。
要替女学生们为日本人献唱的不是墨玉一个人,而是全部十二位“秦淮河女”,这里的哲学不是生存或者死亡,而是性的美丽或者肮脏。当日本人强迫女学生们为他们献唱,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正是因为女学生们企图集体自杀才促使“秦淮河女”产生了替她们担当凌辱的想法。她们要拯救女学生们的贞洁。对这些女学生而言失去贞洁也就等于失去生命。而这些“秦淮河女人”的贞洁已经成了永远不可挽回的过去。当然所有人也都知道,死亡是她们非常可能面临的后果。兽性发作的日本人行为完全不可预料。
张艺谋刻意以情色作为贯彻全剧的主线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强奸罪行。如此浓墨重彩渲染出色情的美好正是为了反面刻画日本人的兽行。他们逼奸强奸轮奸,先奸后杀,先杀后奸。世界战争史上,从成吉思汗,彼得大帝,拿破仑,到希特勒墨索里尼再到英美联军和苏联红军,没有人可以干得比日本人更令人发指。这种罪恶不应该仅仅由一群占领南京的日本军官兵负责。它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恶疮,至今还在流出散发着奇臭的脓液。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是一个兽性泛滥的国家。强奸乱伦从来就是日本人的家常小菜。性暴力漫画满天飞舞。“女体盛”不就是日本人当年强奸妇女后直接开膛剖肚吃人心肝的文明再现吗?
而我们的“秦淮河女”就这样优美地站了出来,站在人性与兽性交锋的前沿。她们不能保护自己,但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再玷污她们的精神。从她们流落烟花开始,生活给她们只留下一个希望,攒够钱,或者幸运的话遇到一个好人把自己的身子赎出来。日本人成全了她们。她们对贞洁的捍卫压倒了对死亡的恐惧,也为她们自己找到了最后的救赎。
《金陵十三钗》的公映在中国造成了一个全民影评的热潮,不是热情的赞赏,就是尖刻的贬抑。然而在美国,不仅是好莱坞电影报道,几乎整个美国媒体对《金陵十三钗》都是一面倒的恶评。纽约时报刻意淡化“秦淮河女”捍卫贞洁的精神:“生命的每一个无谓的牺牲最终似乎都会有自己的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是《金陵十三钗》唯一的可取之处。Eventually, it seems, every senseless waste of life gets its own gauzy tear-jerker. That’s about the only way to justify 《The Flowers of War,》。一群人最终做了似乎是终极的自我牺牲,这种牺牲充满着性别上和社会化的弦外之音,如果曾有此事的话,终究也是发生在镜头之外的。 One group eventually performs what appears to be an ultimate sacrifice, full of sexual and social overtones, but this happens off-camera, if it happens at all. ” 华尔街日报则指责《金陵十二钗》把日本军人作单色调的妖魔化描写。Mr. Zhang’s portrayal of the Japanese brutality leaves little to the imagination. Nuanced treatmen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s in stark contrast with portrayal of the Japanese as monochrome monsters.
有趣的是,这些媒体对另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南京》另眼相看。尼罗河不禁想学习一下,日本人在南京的强奸暴行究竟要怎么写才会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亲睐。
在《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中,日本人强奸只是偶然发生的个别案例(六名女士在一场意外中受到强奸)。经过有正义感的国际人士的训导,日本人知错就改,当场提起裤子终止了错误行为。后来日本人要求难民营交出100名妇女严格意义上也不能算是强奸。首先这些妇女中有本来就从事皮肉生意的专业人员,要她们出来慰安不过是回复正常社会秩序。这些人与日本慰安妇享受相似的待遇,日本妇女每次5元,中国韩国妇女每次两元。除此之外,难民们还得到了一定的粮食补给。不错,日本人确实动用了武力威胁,但也是难民营有错在先。难民营故意隐藏国军战斗人员,日本人没有因此荡平难民营就算是仁至义尽了。强制慰安的中国妇女是死了不少,日本慰安妇不是也光荣殉职了吗?战争总是有痛苦的嘛。
在《南京!南京》中真正一再背信弃义的是中国人。难民营中藏有国军就是难民营德国总管的秘书唐先生向日本人告密的。正是他的背叛给了日本人打进难民营的口实。当这位德国总管离职而去,唐先生本来与妻子一起陪同这位德国人离开南京,日本人已经放行,他却突然完全不可以理喻地要离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独自留在南京寻找已经在给日本人慰安中光荣殉职的他妻子的小妹。小妹当然是没有找,唐先生本人却不知为什么被日本人枪毙了。临死前还拒绝日本人给他蒙上眼睛,要死的像一个英雄。而真正对日本人的行为看不下去的是一个满怀抑郁的日本宪兵军官,他放走了一对从难民营查出来的国军父子之后留下一句话:死比活着要容易。然后就饮弹自杀了。
对这样一部违背历史事实违背基本逻辑常识的电影,美国媒体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评论,只是发出几句空洞的赞美:a truly outstanding film (好莱坞电影报道),far superior, less hyped movies about the Nanjing massacre (纽约时报)。这些毫无说服力的评论使得《南京!南京》变成了专门用来扔向《金陵十三钗》的石头。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人们突然发现对金陵十三钗中那些美丽女人们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日本人。因为日本人夺走的只是她们的肉体,而真正的敌人却要泯灭她们的精神。想要泯灭她们精神的不仅仅是某些媒体评论员。《金陵十三钗》在金球奖和奥斯卡奖中受到的冷眼就很能说明问题。谁都不否认它艺术上的精美。关键在于这部电影在历史和政治意义上的敏感性。看看当今中国什么东西能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金陵十三钗》的落选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今天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还有人为轮奸犯们鸣冤,最好的怀念就是去靖国神社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