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长时间。很多人自己曾经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便通常会用“是”来回答。这个虽然可以理解,但是过于主观。现实中的德国和大多数(中国)人所想象的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仅仅通过个人的经历去评价不能客观反映出一个真实的德国。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尝试一下从一个从小在德国生活了近20年的中国华人,通过多层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的人用一种新的眼光更深层次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德国民意调查数据看现象
最新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统计报告显示出,德国近几年在右翼犯罪率﹑排外事件和反犹太主义都在下降。但同时也对某些少数外国人群排外事件明显的增加。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坚信右翼主义份子的人数在下降。专家通过调查证明了在所有社会群体中都存在着右翼主义的现象,其中有5,6% 的人承认自己有极端右翼倾向。这个百分比据2002年开始进行类似民意调查统计后最低值。为什么在短短12年里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专家们表示这和德国目前处于经济优势状况条件有密切关系。
1.潜在极端右翼思想的人数在下降﹕专家针对德国公民在以下政治倾向也做了调查: 排外态度,反犹太人主义,轻视纳粹主义,沙文主义,达尔文主义和接受极端右翼主义的统治。几乎在所有被提问的调查中得出,大部分人的右翼倾向都在下降。唯一列外的是赞成极端右翼主义统治的人数达到了3,6%,和2012年相比增加了0,1%。
2.支持右翼言论的人数在增加﹕30% 的德国人表示“我们应该强化我们的民族观念”。27% 的德国人相信“所有到德国的外国人只不过想享受德国的社会福利而已”。16% 的德国人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执政党来展示整个德国民族形态”。11% 的德国人认为“犹太人的影响力过大”和9% 的德国人自称“纳粹主义也有它好的一面”。
3.对于难民,吉普赛人和穆斯林人的愤怒﹕84,7% 的东德人反对难民,73,5%的西德人反对或给以负面的评价。55,4% 的德国人表示“如果有吉普赛人在身边,自己会感到不舒服”。同样的问题在2011年的支持度是40,1%。36,6% 的德国人认为“应该不能让更多的穆斯林人移民到德国”。43%的人表示“如果有穆斯林人在场会让自己感觉在自己的国家里变成了外国人”。调查专家之一的Decker先生称: 不是所有的移民人群都被拒绝,很多德国人也表示某些移民给德国带来好处。
4.受教育越高,右翼思想越低﹕这份调查也显示,在受教育越高的人群右翼思想占越低。比如:获得高中毕业资格人群当中只有6,8%存有右翼思想,高中没有毕业的人群的右翼思想比例则高达21%。
在大选中,右翼思想支持者选所有的党,但最倾向于选AfD(选择党)德国两大党派 基民党(CDU)和社民党(SPD)有17% 和18% 的选民都支持右翼思想言论,左党16,9%。右翼思想支持度最低的是绿党和自民党,他们分别是6%和8,3%。支持度最高的是AfD。
5.东西德之间的差异﹕30%的东德人认为“德国要让自己变得更有权力和有影响力”,在西德只有20%的人这么认为。在排外主义方面东德人的比例明显比西德要高“尤其在外国人稀少的地方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调查专家之一Elmar Brähler称。
此报告公布后,很多国会党派的代表都声明今后要更加坚持不懈的打击外国人在德国受歧视问题。老实说,这些民意调查的含金量不是太高,百分比的比列变化太大,因此也不能过于信任。它只是一个指标,拿它来衡量联邦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否凑效。衡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用数据量化,而这种民意调查所得的数据受太多外在和个人因数影响,因此它的可信度也是有限的。
当年引进外籍劳工而后产生的社会问题
我就以这份报告作为切入点,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在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遭受到当时众诸侯和大国公们的排斥。不仅仅在德国而且几乎在整个欧洲都存在着严重的反犹太人主义。1685年普鲁士选帝侯威廉颁布了波茨坦诏书(Edikt von
Potsdam) 收留了很多在法国被迫害的胡根诺教徒。他的出发点不完全处于仁慈政策,而是想借此增加普鲁士人口为目标,增强国力。在二战后西德的经济奇迹过程中(1955-1965) 西德向欧洲各国引进过百万名劳工。其初衷也不是完全出于仁慈,而是保证德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德国在内心深处就是个排外的国家,它就不会引入那么多的外国人。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就与德国不同。二战后德国收留那么多难民是出于自己承担历史的责任。唯一可以指责德国政府的是它一直到前几年才承认自己是个移民国家,即便和美国,加拿大等传统移民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德国是个保守务实,但不是一个排外的国家,尤其是二战后的德国。稍后我在细说。
当那些外来劳工在“经济奇迹”过后并不打算回国,而是决定继续留在德国所引发出一系列让大部分人都没有估计到的(负面社会)问题。比如在第一次石油危机 (Ölkrise) 袭击德国时,外国人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土耳其人把他们的家人相续都带到了德国,再加上他们的平均出生率相对而言非常高,因此导致土耳其人数在德国猛增。联邦西德政府一开始并没有关注它的发展会给德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几十年如一日的忽略了它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在很多大城市里出现了我们非常耳熟的双重社会 (Parallelgesellschaft) 和很多相关的负面新闻。2006年在柏林出现全德国第一所(柏林Neukölln区Rütli学校) 全校学生都有外国背景的学校。老师和校长逼于无奈只好在报纸上发表了公开求助信。他们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无法继续教课,建议柏林市政府关闭此学校。类似众多的负面新闻几乎天天出现在德国媒体头条。很显然,负面新闻持续不断的增加必然影响到人们对事情的客观判断。不知不觉会有一种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你难道也把德国人抱怨称之为排外吗?我觉得不是。它是一种人性的反应。很多德国人自己也深知,抱怨或批评外国人很容易会被他人视为种族歧视。德国人也是常常哑巴吃黄梁,有苦说不出。为什么?因为在二战后的德国已经逐渐形成这种风气,同时公众舆论也无时无刻的在监督和联邦政府做出一系列的贡献,比如在设定教科书内容上和采取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活动,项目。
记得我在中学上政治教育课的时候,除了学习德国政治体系以外课本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排外问题。因为我在班级里是唯一一个黑头发的亚洲人,另外还有一个俄罗斯女同学,因此我对这个话题很敏感同时也很感兴趣。教科书里列出很多发生在德国由排外主义而导致的悲剧事件。在德国统一后的几年里是德国二战后排外突发事件最猖狂时期。其中以1993年五月份发生在北威州索林根市 (索林根市是出产世界著名的双立人刀的城市) 的纵火案为高峰。当时有四个纳粹份子放火烧了一栋由几家土耳其人居住的住房。最终导致五位土耳其妇女和一位小女孩被活生生烧死的惨状。这条新闻马上轰动全德国,震惊全世界。顿时德国人也很担忧自己在国际上的形象。除了政府本身做出相应措施以外以外,整个社会都做出了强烈的放映。就是因为那次事件几百万人手牵手上街游行,点着蜡烛为死去的人哀悼。那次游行并非由政府出面组织,而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选着了鲜明的立场向全世界人民发出了强烈的反对排外主义之声,向它出示红牌。
此后那次案件被列入政治学教科书里,成为一个典型的排外事件案列。所有在德国上过中学的人都必定接触过。我很幸运能够和德国同学一起学习这段历史。这对我今后去了解德国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我很清楚德国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可能我也无意中被德国的教育所感染,它深深的影响了我对种族歧视和排外问题上的看法。从那以后我都没有对这个敏感的问题轻率的下结论。后来我发现我的很多中国朋友在这方面的看法比我草率的多。我认为,这个和我们受不同的教育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从宏观角度而言,德国不是一个排外的国家
当时我读中学九年级,到今天已经过去15年。虽然对很多细节已经很模糊,但政治课老师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还铭记在心,印象非常深刻。他说: 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上等人和下等人之分。能说这句话的人很多,做得到的却很少。学校的书本上教每个学生:人没有贵贱之分,即便是外国人或难民都有同样的尊严。每个人的尊严都不可侵犯。德国人之所以把人权和人的尊严看得那么重要有它历史根据可寻,并非空穴来风,随便作秀给人看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二战后把“人的尊严不可侵犯”放在宪法第一条的第一句“Die Würde des Menschen ist unantastbar“是说得通的。它几乎是所有法律条令里最重要的一条。对德国人而言,最值得保护的不过于人权和人的尊严。德国宪法所说的是指所有人,并不是只指德国人。
紧接着在宪法的第三句的第三条就明确说明“每个人都不能因为他的性别,出身,种族,语言,家乡,来历,信仰,政治立场被歧视或优待”。德国宪法的权威性在德国不容任何人或任何机构质疑。它是至高无上的,并非纸老虎。很多人可能会马上反驳,会问,那为什么纳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立场在德国没有被禁止呢?这不就是虚伪,说一套做一套吗?恰恰不是。因为德国宪法规定,也是因为第三帝国那段历史的缘故,在德国境内宣传第三帝国或者纳粹主义思想是犯法行为,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在没有证据确足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禁止任何一个党的活动,即便它有极端右翼倾向。再者,联邦德国在上世纪60年代在巴登弗特堡州曾经也禁止过类似右翼党派。再者,即便禁止右翼党派也不能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我也不认为禁止纳粹主义和言论自由有任何冲突。他们是可以共存的。没有人希望让一个反人类的纳粹党在德国(或者世上任何哪个国家)政坛重新复出。
我所认识的德国人里几乎没有一人认可种族歧视或排外主义。不管学校的老师还是在同学家里的家长都教导和提倡要以人人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人,绝对不能因为他人的肤色而歧视对方。一旦你不小心越位,不仅老师和家长会介入,而且所有同学也会鄙视你。因为他们不会和一位有种族歧视的同学有任何的来往。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给人洗脑吗?把一种意识强加在年轻人身上。其实不然。因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并且受到世人的公认,可以提倡。种族歧视和反人类行为可以画等号。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讲道理:如果你出国旅游,你愿意受到歧视吗,就因为你是外国人,也不会说本土语言?假如你不想被歧视,那你也不能歧视在德国生活的外国人。
在德国上高中的时候大家都会学二战和第三帝国的这段历史。因为它是必修课。历史和德语是我的主修课。老师和同学们都抱有一种批评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尽管德国在过往的历史中出现过严重的种族歧视(尤其是针对犹太人)时代,当今的德国教育面对这个问题持有一种忏悔的态度,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相反,如果你生活在德国首都柏林,你不结交几个外国籍朋友,拒绝和同性恋人来外,很多人会觉得你不够宽容。我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想通过网上在柏林找一个与他人合租的住房,上面经常会写“我们都非常友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但是我们不欢迎那些有种族歧视,排外的和歧视同性恋的人”。
说到种族歧视我再想说两个我亲身经历的经历。在中学时期有一次上政治学课,沃尔夫老师让大家以“我作为一个德国人而感到骄傲”(Ich bin stolz, ein Deutscher zu sein)为主题写一篇辩论文。因为当时这句话是极度争议热门话题。说原话的人是谁我记不清了。但是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轰动的公众舆论。舆论主要围绕着二战后半个世纪的德国人是否可以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不会被人误以为是第三帝国/纳粹党的支持者 。
很多专栏作家表示今天的德国人都不应该再说这句话。因为它会让人马上联想到第三帝国,给人一种种族歧视的感觉。同时也有一批学者认为,二战已经过去50多年了,今天的德国和纳粹时期的德国有天渊之别。我们通过实际行动忏悔,总理也下跪过,也获得世界朋友们的原谅。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允许自豪的说作为德国人而感到骄傲呢?
沃尔夫老师时常会拿这些热门社会话题作为教书的题材,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以此测试大家对课本内容是否理解。我那时也写了一篇编论文。我的结尾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假如我是一个德国人,我会感到骄傲。我们不能因为希特勒统治德国的那13年就完全否定整个德意志历史和那些伟人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生产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家。比如歌德,席勒,贝多芬,爱因斯坦,莱布尼茨,尼采,康德等等。不能仅仅因为我今天说了一句“我作为一个德国人而感到骄傲”就断定我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难道德国总统或德国总理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也断定他有种族歧视的嫌疑吗?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可以自豪的说“我作为一个德国人而感到骄傲”。
虽然没有听到所有同学的鼓掌声,但是我看得出他们还是认可我的观点。紧接着伍尔夫老师说的一句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话,更是让我震惊。他说:“很高兴听到大家不同的发言。但如果我是你们,我绝对不会说这句话”。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应该也可以描述这种场合吧?顿时所有人都鸦雀无声,不知道如何反应。我一下子也没有反应过来。但我还是很好奇的追问了一下:“沃尔夫老师,你难道作为一个德国人真的就没有一点自豪感吗?”“一点都没有!经过13年的希特勒统治和他对世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再让我身为一名德国人而感到骄傲”。他的回答是那么的坚定,果断。
伍尔夫老师不仅教政治课,也是一名德语和历史老师,课外还是学校戏剧班的导演。他本人非常热爱德国文学和德国历史。像他这样的德国人尽然也不觉得作为德国人而感到自豪。刚开始我不是很理解,因为那时候我才上九年级,还没有学第三帝国这段历史。直到读高中十三年级我接触第三帝国历史后才深深的体会到,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反思尽会这么彻底,甚至引以为耻。后来在上大学的时候碰到过很多其他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同学。对他们而言,德国今后不能存在民族主义。如果有谁大张旗鼓的宣传德国民族主义,他难免会被列入纳粹分子的行列。有时候我在想,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即便它在历史中犯了很大的错误,都不能因此引以为豪,是多么一件可悲的事。很多德国人确实有这种心态。由此可见,以后别轻率的把德国视为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很多德国人压根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怎么可能种族歧视心态呢?德国人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责感和忏悔感是最好的列子。
第二个列子就发生在前不久。我在柏林火车站附近一边用耳机听音乐,一边等大巴。突然坐在我左边的德国中年妇女大声对我说:“你们这些外国人到德国干嘛?都给我滚。你们既不会德文也不工作,就是来这里享受我们德国社会福利保险的”。我听了之后是既惊又喜。惊是因为当时有很多人,想不到她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这种话。喜是因为我很久没有和这类德国人进行辩论,但今天终于碰到了。于是我也没有口下留情,立即反驳她:“你为什么这么排外呢?我既会说德文,也没有享受德国社会福利,说不定我税交的比你还多。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德国有你这种人是德国的羞耻。”我一口气把它说完。她看了看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就不停地对我说:“blablabla。”这时我注意到站在旁边等大巴的很多德国人都一直在看着我们。过一会我的大巴到了,我也没有再和她纠缠下去独自上了大巴。让我想不到的是,在我上大巴后,有两位德国老太太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年轻人,我想和你说声对不起。刚才那一幕我们都看到了,我们德国人并不排外,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我们也感到非常羞愧。希望你不要介意。”我听了后也受到感动立即回答:“不要紧,你们不需要因为她而对我说对不起。我知道大多数德国人不排外。我认识很多很好的德国朋友。世界这么大,总会有一些极端的人存在,所以我不会介意的。”
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德国在外交上都以和邻国保持良好关系为己任,尤其是和法国与波兰。每次德国新总理或新总统上任,第一个访问国必定是法国或波兰。德国人深知自己肩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前德国总理斯密特先生也曾经多次说过:“德国在二战时系统性的屠杀犹太人和对邻国所做的一切,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最少再伴随德国500年,甚至永久。我估计是永久。”
二战结束已过去70个年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80后和90后的德国人很自信的站出来理直气壮的说: 二战和我们没有关系。都是我们爷爷那辈人犯下的错误。二战后我们已经诚心诚意的向全世界道过歉,并且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希望你们不要认为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者再来指责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在德国统一后出生的年轻人并不想让这种历史的罪恶感继续困扰他们。这个我能理解。它是在一种以正面心态和批评性面对自己历史基础上成长的果实。它象徵着新一代德国人的自信。德国在上个世纪几十年的集体忏悔过程中为它今天积累了被世人原谅的筹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这个要求不过分。而我们的同胞视乎并没有原谅德国人的心态。每当自己不幸遇到排外事件就会说: 整个德国就是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我个人并不认可这种态度。
在现实德国存在着两种现象
一.整个德国精英届面对种族歧视,反犹太人主义和排外事件上的言行举止都额外的谨慎。曾经有多少社会名人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公众舆论判于“死刑”,有多少国会议员也因此下台?不得不承认,德国人本身对种族歧视这个话题还是以往如常的敏感。他们不需要外人额外施加压力,自己一直都有这种自觉性,要么通过在野党或者受到敏锐的德国媒体监督。因此我可以断定,德国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不会提供给种族歧视主义成长的土壤。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把它完全杜绝。
二.尽管德国在忏悔的过程中已经付出了很多,但还是会被一些邻国的领导人或媒体所不接受。我举两个例子,多年前欧盟议会做出决定,将来分配各个盟国在欧盟会议的名额问题上要以每个国家的人口来计算。已故波兰总统称波兰不能以现在的人口来计算,必须要把在二战时被德国人屠杀的波兰人也算进去。它的理由是,如果不是德国人侵略波兰,屠杀波兰人,波兰现在的人口绝对要多出很多,在欧盟议会的名额也要比现在多。在这次欧元危机中,希腊媒体要求德国在二战时对希腊的迫害做出赔偿。一开口就是赔款上千亿欧元。不仅如此,还在默克尔总理的脸上画上希特勒的胡子,把她比喻成恶贯满盈的独裁者。可想而知,德国人有时候也很无奈。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德国还是有那么一些有排外思想和种族歧视的人存在。世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些自身的问题。最主要看这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去处理。德国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世上没有绝对的事,也没有完美的国家。今后在德国还会出现排外和种族歧视事件。但总体而言,基本上大局已定,右翼势力今后在德国很难成气候。如何在减少这个问题不仅仅依赖德国政府,而是整个社会,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你不能通过立法去禁止所有人的右翼思想。这个显然行不通。长期来看还是要依靠持续性的正面教育去改善。假如有一天你不幸成为排外事件的受害者,那只是一场不幸的悲剧而已。毕竟大部分德国人和我们一样都是反对种族歧视的。因此我的结论是,德国并不是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很多德国人不会因为你的肤色排斥你,更普遍的依据你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以你下次再说德国是否是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时,你可以先反省一下,是否你也有要检讨的地方。你可以质疑我的观点,但是你必须对德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你要知道德国人曾经都经历过什么。他们的历史背景和包袱与我们有差异。如果你一意孤行的把这个问题通过简单的角度去回答,那我只能说:你对德国了解的还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