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business_angel的博客  
让你懂德国  
https://blog.creaders.net/u/867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德国铁娘子默克尔:童年篇 2015-03-23 13:19:59
1954年7月17号夜里在汉堡市的Barmbek-Nord区孩诞生了一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安吉拉.多罗特娅.卡斯纳。谁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的她会成为联邦德国首任女总理,欧洲政坛风云人物,一度被评为全世界最有权力的女性。她就是众所皆知的,赫赫有名的德国铁娘子默克尔。她的一生充满曲折,有着浓厚的神奇色彩。她出生于没有任何背景的平民百姓家庭,但最终能达到权利的顶峰绝,创造了从一介布衣到德国总理只花了仅仅15年的政坛奇迹。很多人知道她是德国总理,但对她的前半生几乎一概不知。那么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安吉拉.多罗特娅.卡斯纳的爷爷路德维希.卡兹米萨克是波兰移民。他从波兹南来到柏林后结识了一位名叫马格雷特的德国女人。在他们结婚后的1926年育有一子,他便是安吉拉的父亲,霍斯特。由于当时纳粹党的势力日益膨胀,路德维希迫不得已把自己的波兰姓德国化,于是从1930年起改叫卡斯纳。
安吉拉的父亲年轻时曾经在海德堡,比勒菲尔德和汉堡的大学念神学,最终毕业于汉堡大学。在汉堡大学期间认识了安吉拉的妈妈,赫林德。她是汉堡人。毕业后,汉堡新教大主教想让霍斯特去东德,因为那里缺少牧师。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后来据霍斯特说,即便大主教让他去更远的地方,比如非洲,他也会义不容辞的答应。
在他去东德赴任前六个星期,小安吉拉来到了这个世界。当霍斯特从汉堡往东德迁居时,一位运输公司的老板曾经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从西德往东德走的人,要么是共产党员,要么就是傻瓜"。当时德国处于这么一个历史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平均每月约有上万人从东德迁往西德,使东德人口流失总量超过350万。这才有了后来柏林墙的修建。有一次已经成为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被记者问到当时她妈妈为什么愿意跟随他父亲去东德,她非常自豪的回答: "因为爱情"。
安吉拉出生后的第六个星期,她妈妈带她去东德勃兰登堡州的一个名叫Quitzow, 只有300人口的小村子和她的爸爸团聚。Quitzow位于柏林以西北方160公里外。1957年霍斯特又被派遣到滕普林(Templin)给新教负责建立一个提供牧师的培训中心,并出任讲师。他从事这个职业几十年,几乎给所有在勃兰登堡州的新任牧师受过课。
滕普林距离柏林以北80公里,是一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小镇。它属于勃兰登堡州的Uckermark县,据说是其州最漂亮的小镇之一,享有 "Uckermark的珍珠"的美名。小安吉拉就是在这样一个小镇上度过了她的童年。在同一年,安吉拉的弟弟马库斯(Markus)诞生了。她还有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妹妹,伊蕾妮(Irene)。马库斯后来也和他姐姐一样在莱比锡马克思大学读物理。德国统一后去了黑森州的达姆市从事IT行业。她的妹妹没有上大学,后来在柏林担运动医疗医师。虽然三姐妹兴性格爱好不同,各自倾向的党派也不同,但是他们相处的一直很和睦。
安吉拉的妈妈是一名教师(教拉丁文和英语)。由于她是汉堡人,而汉堡属于西德,被东德列入阶级敌人行列,因此禁止她在东德从事教师一职。当时的东德政府把教会的补贴减少了近一半。牧师的月薪属于各行业最低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她父母必须还要帮助别人挤羊奶和做一些家务活挣点额外生活费。对于安吉拉而言,只要能常常喝到苹果汁就已经很奢侈了。因为父母收入低,不能时常给小安吉拉和她的弟妹买新衣服,所以她们的很多服装都是她阿姨和外婆从汉堡寄过来的。正因为安吉拉几乎都穿西式服装,还引起了某些老师们和她的家长发生过争执。
由于安吉拉的妈妈被禁止职业,只能在家当主妇,因此小安吉拉也没有上幼儿园。她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说话,但很晚才学会走路。自12岁起她每天都做规划,如何避免多走一次楼梯。她在学校里的成绩从一年级开始到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全班第一,而她同班同学的整体成绩又特别强。她的很多同学后来也从政,出任过勃兰登堡州的两个县的县长和滕普林市警察局局长。当然他们同学的成就不能和今后的德国总理相提并论。因为她爸爸是牧师的缘故,即便安吉拉在校成绩出众,一开始也没有获得过奖章。有一次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把奖章给了另外一个学生。那位学生便对老师说:"安吉拉的成绩不是和我一样好吗?" 班主任怔了一下,马上回答说:"但你是最好的少年先锋队员阿"。后来她的一个闺蜜干脆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当别人问她父亲的职业时,便说是司机,不要说是牧师。因为德文的司机(Fahrer)和牧师 (Pfarrer)的发音比较相近。
据她前校长后来对记者说,安吉拉在语言上很有天赋,但并没有让人觉得他有朝一日会成成为领导人才。她的数学老师这样评价安吉拉说: "她不是个好学生,她是我从事教师职业40多年中最优秀的学生。我的所有学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安吉拉曾近获得全东德九年级中学生数学和俄语的奥林匹克冠军。1970年苏联庆祝列宁出生100周年纪念日她是东德代表团成员被派去莫斯科参加国际俄语奥林匹克。
虽然学校没有给他发奖章(后来还是发了),但是她在同班同学中很有威望。因为她非常自信,所以在教室里坐第一排。因为她成绩好,不摆架子,经常帮同学们做辅导或让他们抄写作业,所以很多同学也很拥护她,并没有因为她是牧师的女儿而排斥她。据她的一名同班同学说,有一次要俄语考试,但他有很多地方不懂便来问安吉拉。后来安吉拉分析给他听,考试中会考哪些内容,所以他就把它死记硬背了下来,最后也顺利的通过了那次俄语考试。
安吉拉自己后来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也承认自己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她最喜欢的课程是俄语和英语。最讨厌的是体育课。每次体育考试她都是非常勉强的及格。有一次上体育课要让学生三米跳水。安吉拉就站在板材上站了45分钟也不挑。最后直到下课铃声响了她才噗通一下跳了下去。后来有人问她是否缺乏做决定的勇气?她回答说: "每当我碰到事情或做决定的时候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做仔细的考虑。我不想被巧合所左右,对任何事都做规划。据我说知,我在紧要关头都非常的有勇气"。在整个上学期间,她只有一次在物理考试中不及格。当然她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在上大学时选读物理。她自己称是因为对物理本身有着浓厚的好奇,而且也很想弄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原子物理学。
安吉拉不属于那种叛逆性女孩,-在家或在学校 - 但这不表示她容易屈服,逆来顺受。据说有一次她妈妈让她帮忙去田里干活,后来被发现是她妈妈自己不愿意做这个活才让安吉拉去"帮忙"的。这下可把安吉拉激怒了,随后便和她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辩,而安吉拉是一个既喜欢,又非常善于辩论的女孩。
说到辩论,就要提到她父亲。霍斯特是一名博学的,极受尊重的牧师(他不是德国统一社会党(SED)党员)。 他是勃兰登堡州出了名的神学讲师,很受当时大教主的器重和保护。他们家也藏有很多禁书。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他们会在家里偷偷收看被禁止的西德第七频道。如果有人来了就把它调到东德的第五频道。由于霍斯特负责勃兰登堡州很多地方的神学讲师,所以他经常出门,同时也有很多人拜访他们家,在那里进行辩论,讨论。他们家实行开放式教育。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很少有"禁区"。后来成为德国总理的安吉拉在谈到她过去的时候,她曾经说过:"在东德生活也有优势,那就是可以学到如何保持沉默,缄默。哪些东西可以讲,哪些不能讲"。而保持沉默则是安吉拉性格的而一个重要特点。关于这点今后会再次提到。
在安吉拉7岁那年东德修建了柏林墙(1961年8月13号。她在这一年入学)。这件事对她个人和她家人有深刻的意义。那一年她和她的阿姨,外婆正从巴伐利亚州开大众的甲虫车往回走,快到家时便看到路边到处都是铁丝网。星期天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很多妇女都因此而流泪,尤其是她妈妈哭得最伤心欲绝。有可能她妈妈已经意识到,这座墙建好后她就不能再回娘家了。事实几乎也是如此。她下一次回娘家是23年后去参加安吉拉外婆的葬礼。据安吉拉后来称,这是第一次给她留下的政治事件印象。它在她家里一直都是个话题。她和她母亲常常用一种自我安慰语的语调说,某一天柏林墙如果倒了我们一起去柏林凯宾斯基酒店吃牡蛎。1989年柏林墙真的倒了,但这个愿望却没有被实现。
自从柏林墙事件后使小安吉拉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当她9岁时就能说出联邦西德内阁所有成员的名字。1969年社民党的海涅曼(Gustav Heinemann)被当选联邦西德总统时,年仅15岁的安吉拉拿着一个手提收音机在学校的厕所里偷偷地收听他演讲。她最崇拜也是同属于社民党的前德国总理斯密特,然而30年后的她却加入了基民盟。这个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很多她的同学都认为她的政治倾向偏左,可能会加入绿党。除此之外,安吉拉的某些兴趣爱好也和她的同学不同。比如她有收集艺术明信片的爱好。每当她拜访生活在柏林的(柏林Pankow区)奶奶时,她都会去参观博物馆,看戏剧和听交响乐,因为她在那里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据说有一次一个美国人请她吃饭,她向他介绍了许多了关于东德的生活经历。她喜欢"披头四乐队",而不是"滚石乐队"。记得她在1970年去苏联参加国际俄语奥林匹克时就买了一张英国披头四乐队(Beatles)的唱片: "We all live in a yellow Submarine"。她在青春期时并没有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而是住在旁边的一个小屋子里。这就使得她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她的同学和朋友们都喜欢去她家,同时也不会被安吉拉的父母看到。在某种程度上讲,安吉拉的独立性格和她从很早时就一人居住有一定的关系。
小安吉拉的长相很大众化,不起眼。据她的同学称她的长相从来就不怎么拉风,而另外一位同学,后来的滕普林市警察局局长,调侃她说"安吉拉当初已经在 "CDU"了,即基民盟"。(默克尔是基民盟主席,它的缩写是CDU。但这里的CDU是指Club der Ungeküssten, 中文可以翻译成 "从未接过吻者的俱乐部")。 据默克尔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表白,她在上学期间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但有过对他人的爱慕之心,纯属是布拉图式的。在感情方面她 "发育"的比较慢。她和其他少女不同之处是她偏向于理性,很少感情用事。我估计是他的长相,性格,行为举止再加上优异的成绩而导致她在中学期间没有谈恋爱经历的缘故。
在1973年,她上高中12年级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那时她已经被莱比锡马克思大学所录取。学校要举行一项文化节目,所有班级都参加,唯独安吉拉的12B班想敬而远之。当他们拒绝参与的消息传出去后被学校的广播公开的斥责。安吉拉的父亲为此担忧,怕她会因此而丢了上大学的资格。于是他建议安吉拉参加这次学校的文艺活动(在东德共有超过三千名学生和大学生因为犯了某种错而被强迫性退学)。随后安吉拉接纳了她父亲的建议,组织12B班参与。这也证明了她的理性一面,而不像青春少女般的感情用事。据说他们只花了一天的时间久排练出了。就因为12B班的参与而引发起了一件丑闻。
当轮到12B班表演的时候,他们首先用英语唱了"国际歌"马上就遭到老师门的白眼。因为当时的英语被视为"敌方"语言,它不适于每个场合。其次是朗诵了一首出自德国诗人,Christian Morgenstern所写的"Mobsenleben"的诗。(中文可翻译成 "小偷的人生")。这首诗很短,有六句,共40字,但是里面多次出现"墙" (Mauer)这个字。"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一个极度敏感词。70年代初还处于冷战时期,柏林墙已建好。很多人在逃离东德而翻墙前往西德的过程中不幸丧命。当台下的校长,班主任和其他老师们听完这首诗后脸都发白了。
事发后,Uckermark的教育局长调动东德情报局(Stasi)的人专门来校调查,看背后是否有政治动机。情报局的人找12B班所有参与者谈话,但他们都封口如瓶,没有说出背后策划者安吉拉的名字。由此可见,安吉拉在当时就拥有一定的威信和具备相当的号召力和领导力。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12B班里有很多学生都是德国统一社会党(SED)在这个县里领导人的孩子缘故,算得上是红二代。再则,安吉拉所念的这所学校可称得上是精英学校。他们的老师常常和他们说,你们今后都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件事还没结束又发生了另外一起事件: 在一次家长大会上老师和家长在学生西式穿着上发生了强烈的争执。很多老师们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不能应该穿西式服装。而家长们却认为,比如安吉拉的爸爸反驳说,他的月收入就那么低,妻子又不允许工作,孩子们只能依赖于来自汉堡她阿姨和外婆从西德寄过来的服装。能给孩子们穿上像样的衣服已经很不容易了, 还分什么东西式穿着?那次大会也不欢而散,因为很多家长对老师的态度非常不满,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由于上次12B班在文艺活动中的表现导致情报局登门拜访,使得霍斯特更加担心安吉来会因此失去上大学资格。在那时霍斯特的一位神秘朋友建议他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去找更上层的领导才能把这件事摆平。于是他给勃兰登堡州的大主教写信,求他帮忙。在大主教的协助下,霍斯特联系到了东德最高教会律师,施托尔培(Manfred Stolpe,社民党)。施托尔培是德国统一后勃兰登堡州第一任州长,后来还出任过联邦德国交通部长。霍斯特写了一封信,让女儿亲自带它去柏林找施托尔培,并向他负荆请罪。希望得到对方的原谅,确保安吉拉不要因此而上不了大学。最终父亲能如愿以偿。
眼看高中就要毕业了。她将何去何从?据她自己称,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当一名手握重权的政治家,而是更希望能成为一名教师,但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当教师的可能性不大。她唯一能确定的是不想从事她父亲的职业,成为一名牧师。最终她去了莱比锡的马克思大学就读物理。有人曾经问她为什么不在柏林,而选择了莱比锡?他回复说: "柏林家离家太近了,我想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她之所以读物理首先是因为它对物理强烈的兴趣,再则便是大学里的理科系相对而言比较自由,不被太过约束,而且还受到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原子物理学。她的一名同班同学称: "安吉拉不管在什么领域都想拿第一名。如果她今后没选择去从政,而是继续待在科学界,说不定会获得诺贝尔物理金奖"。就这样安吉拉进入了她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去了莱比锡。
浏览(796)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business_angel
注册日期: 2014-06-30
访问总量: 191,536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辟谣: 昨晚,默克尔只是打了一通
· 纳瓦尔尼: "我断言普京是犯罪的
· 默克尔的最后一次一般性辩论演讲
· 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德媒】中美关系: 陷入死胡同的
· 【德媒】《明镜》: 特朗普的华为
· 三位德国作者就中美关系与中国外
分类目录
【德国文化】
· 【辱华T恤事件4】是文差异,还是
· 【辱华T恤事件3】德国人是怎么看
· 专访德国名妓施乐芙:做名妓是我
· 德国外嫁: 缺乏沟通是中德文化
· 全面反驳
· 为什么那些研究德国的中国学者对
【德国经济】
· 德国质检基金会 Stiftung Warent
· 评论关愚谦 „德国经济
· 德国1955- 1965年之间“经济奇迹“
【德国教育】
· 世上没有“德式阅读”——驳《德国阅
· 反驳 „终身不会失业 解读
· 反驳 „终身不会失业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三) - 大学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二) – 家庭篇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一) – 学校篇
· 德国教育体系之 联邦教育促进法
【德国政治】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第三封信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第二封信
· 。。。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一封信
· 强奸?诱奸?柏林13岁俄裔女孩一
· 第三只眼睛看科隆性侵事件
· 斯人已逝 伟业长存 未能访谈 终
· 德国的移民史和背後的
· 细说德国&
· 解读德国难民问题
【德国历史】
· 德国的移民史和背後的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德国】
· 辟谣: 昨晚,默克尔只是打了一通
· 纳瓦尔尼: "我断言普京是犯罪的
· 默克尔的最后一次一般性辩论演讲
· 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德媒】中美关系: 陷入死胡同的
· 【德媒】《明镜》: 特朗普的华为
· 三位德国作者就中美关系与中国外
· 德媒眼中的中英关系 :"约翰逊现
· 德国会禁止华为吗?
· 假如默克尔会中文
存档目录
2021-04-10 - 2021-04-10
2020-10-03 - 2020-10-05
2020-09-04 - 2020-09-04
2020-08-03 - 2020-08-03
2020-07-04 - 2020-07-27
2020-06-25 - 2020-06-30
2019-01-01 - 2019-01-15
2018-12-17 - 2018-12-17
2017-04-07 - 2017-04-12
2016-04-05 - 2016-04-05
2016-03-09 - 2016-03-09
2016-02-22 - 2016-02-22
2016-01-19 - 2016-01-29
2015-11-26 - 2015-11-26
2015-10-04 - 2015-10-07
2015-09-22 - 2015-09-22
2015-06-07 - 2015-06-07
2015-04-01 - 2015-04-21
2015-03-23 - 2015-03-23
2015-02-27 - 2015-02-27
2015-01-07 - 2015-01-16
2014-12-01 - 2014-12-21
2014-10-03 - 2014-10-22
2014-09-01 - 2014-09-25
2014-08-04 - 2014-08-18
2014-07-01 - 2014-07-14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