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聊习安(培)会
这两天网上网下习、安培会面一事抄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两人握手前后那一刻的表情,颇富戏剧性。两位国家元首,一位板着个脸,爱搭理不搭理的样子;另一位茫然不得要领。有人叫好,有人批评。依我看,大多也不得要领。
作为APEC东道主,习的做派的确有失风度。考虑到中日两国关系的现状, 也可以理解。国际上外交失礼的事情,这也不是第一次。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某次万隆会议上,中国总理周恩来曾经向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伸出手去,杜勒斯视而不见,拒绝与周握手。据说,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杜勒斯拒绝与中国总理握手,正值韩战结束不久,也算事出有因。即使如此,这样有失礼节、风度的举动依然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个污点。
那一次拒绝握手,是冷战时期中美对峙的一个象征。拒绝握手,只能使僵局更僵,双方一点对话的余地都没有了。结果对两国都不利。美国为了抵制红色苏联,红色中国控制东南亚,最终陷入越战的泥潭。中共则关起门来胡折腾,直到把国家弄到全面瘫痪的地步。当然,中国的事,内因是主要的。后来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度访华时,尼克松记得杜勒斯的教训,一下飞机立刻向迎接他的周恩来伸出双手。这样的握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习、安培这次在北京的握手,看起来冷冰冰极不情愿,各自面无表情极不自然。虽然如此,握手总比拒人于千里之外强。两国领导人能够见面,哪怕只有短短25分钟,也是值得肯定的进步。当然,从两人冰冷的表情,尤其是习不理不睬的举止神态,可以预见中日关系依然处于严冬时期。能否解冻?需要两国领导人和民众都具备理性,智慧和博大的胸怀。就目前情形来看,不容乐观。
习、安培会面的另一个抄点是安培“让步”,“服软”了。这种精神胜利法,在国内媒体和网络尤其盛行。记得前两天早晨,一打开微信就看见有国内同学贴的链接,标题是“安培让步了,习如何如何…”。当时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而且这类标题党文字我通常是不看的。上网以后才明白,原来就是说的习、安培会面一事。大意是,安培让步了,习(代表中国)才给面子见了他。
我把海外报刊关于习、安培会面的报道找来看了看,结果是这样的。会后中日双方达成两项协议,一是双方同意设立一个危机管理机制(crisis management system)以便防止在东海的领海领空发生意外事件。二是就双边关系,区域问题逐渐恢复对话。其中第一项是日本,包括美国所一直要求的,原因是近年来中日两国的飞机、舰艇在钓鱼岛附近频繁出没,剑拔弩张,多次出现危险状况。万一真的擦枪走火怎么办?现在中国终于同意设立危机管理机制,究竟是谁向谁让步?其实所谓“让步”是不重要的,也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当事各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能初步以理性,合作方式设立专门机制防患于未然。国家大事,不能依靠民族情绪意气用事。战争厮杀攸关人民生命,更不是儿戏。理性协商,值得肯定。
还有一个抄点,或者干脆说是自慰,主要来自新华社。据其报道,是在安培的请求之下,中国政府才答应由习见他的。言下之意,是安培求着见我们的。其实这算什么呢?据外刊报道,安培的确是一直寻求和中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的机会。果真如此,反而说明此人至少在这件事上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在短短25分钟会面中,据接近安培的一位助手说,安培向习建议加强中日双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进在东亚地区的合作,稳定东亚地区的安全事态。这些都是负责任,建设性的提议。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安培还向习说他观看了并很欣赏正在日本的中国芭蕾舞剧团的表演,习听后微微一笑。
中国政府多年来的反日,反美宣传颇有成效,激起了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成效”,不幸的是会把中国和政府都逼进墙角而失去变通的余地。安培是否有改善关系的诚意,国人可以察其言观其行,但不必对两国领导人在国际会议中握手见面冷嘲热讽。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对话的机会,是解决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成功与否故然难以预料,但值得当事双方一试。历史上,包括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有太多这样的教训。
启明 2014.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