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终极关怀的茶馆对话之二: 信仰才是道德之源 Ming Cheng 茶馆关于生命的讨论还在继续。 生命的讨论无疑地最终会涉及到信仰问题。 有没有具体信仰对一个人来说也许看不出什么区别。 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区别就大了。十几年前,我在北京与新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有过一场对话。 在对话中,他主动提起大家质疑儒家没有终极关怀的问题。 这对提倡恢复尊儒的他们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有没有终极关怀,其实就是有没有信仰的问题。 只有是相信对现实来说虚无缥缈的,现实生命之外的,精神界的, 或者用学术一点的话说, 不可证伪的东西才能算信仰。 信仰可以说是一种宗教情怀。 如果把这种宗教情怀应用到现实的, 可人为控制的东西上面去,比如说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 甚至说信仰科学,都会出大问题。 白兔是理解这个问题的,他的回答可以说抓住了要点,尽管没有给出具体内容。 第一: 白兔说,儒家其实是宗教,就是说,儒家是有信仰的。 当然, 说儒家其实是宗教,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特别是知道西方关于宗教的严格定义的人。这里我们不仔细讨论这个问题。 某知名中国宗教学学者在评论以自我為中心的宗教劃分方法说,"如果依了牛的意思,沒有犄角的都不能叫動物"。 我们暂且同意儒家其实是宗教。 第二: 白兔接着说, (儒家其实是)以人为主体的宗教,这也是对的, 儒家至少是生活哲学。中国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 中国哲学基本是以人为主体的哲学。 西方哲学基本是以自然为主体的哲学,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在西方,而不在中国发展起来。 我们这些学科学的博士,正名都叫哲学博士, Ph. D.。 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儒家既然是宗教,那么她敬的什么神呢? 是一神, 还是多神? 还是泛神? 当然不可能是无神或拿白兔当神。 :-) 白兔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也没有给出"儒家的终极关怀是人本关怀的续延" 的具体内容。 我们下一章再回来讨论这个问题。 无论如何, 不能拿人本关怀来代替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更是跟有些网友评论的对老人的临终关怀风马牛不相及。 这一章最后谈一下白兔关于那两句话的评论。 桦树说”其实当最无条件爱你的那个人不存在以后,这个世界就没什么意义了” 大呆鸟说, “其实当你的最无条件爱那个人不存在以后,这个世界就没什么意义了”。 有趣的是白兔认为桦树讲的那一层更深一些。 有一位网友评论,长辈去世以后有的人花10年时间才走得出来。 而被许多东方人认为是亲情淡薄的西方人, 孩子先走了以后,很多美国父母一辈子都走出不来。 我写过一篇博文 "可怜天下父母心 -记美国CF协会" http://blog.creaders.net/mingcheng99/user_blog_diary.php?did=68692 介绍过这种现象。 这跟美国社会重视未来胜于过去的文化很有关系。 隔壁五味在讨论道德。 无为网友已经认识到,信仰才是道德之源, 社会的信仰崩溃必然导致社会的道德崩溃。 大陆社会目前就是这种情况。 解决的方法不可能是什么自律或他律, 找到信仰,或找回信仰,才是根本之道。 下面是白兔的评论全文。 本人认为是白兔最精彩的帖子之一。 " 儒家的终极关怀是人本关怀的续延,或者说绵延,一头向着死,一头向着生 ── 向 着生的一头是子孙,向着死的一头是祖宗,两头都由孝道连接,绵延无尽,所以说 儒家的终极关怀是超宗教的,因为儒家的终极关怀穿透生与死的绵延,而且儒家的 终极关怀的信念,完全来自于人自身,这种精诚,可谓感天动地。 孔子、儒家讲终极关怀太多了,我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研究,但古人讲「事死者,如 事生。」因此全世界的人类,真正有资格讲终极关怀的,只有中国人。孔子的时代, 还有[三年之丧」,这是民俗。我们看西人,哪里有搬到墓地守着父母三年之久的 呢?所以我们这个民族,真的是非常痴情,你说痴情到痴呆也可以,虽然没有宗教, 但精神上非常的属灵。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中国文化是「人本」的,所以对生命和 心灵的执着与坚守,超出了生死之界。孔子死了,子贡为老师守墓整整六年,所以 哪个民族、哪种文化有资格讲终极关怀?只有中国的文化最有资格讲!中国人的终 极关怀它不是来自神,而是来自人本身的终极、永恒的关怀 ── 慎终追远,这是 中国人的信念。 儒家其实是宗教,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宗教,对酒 当歌,养生送死,竭尽其诚。儒家不讲鬼神,但讲祖宗,其实祖宗不就是鬼神吗? 很多人说孔子不信鬼神,那是根本没有读懂《论语》,寻章摘句,望文生义所致。 MC说“对终极关怀来说,信仰什么教其实是不重要的。”这是对的。另外桦树说” 其实当最无条件爱你的那个人不存在以后,这个世界就没什么意义了”大呆鸟说 “其实当你的最无条件爱那个人不存在以后,这个世界就没什么意义了”。两个人 讲得都对,两句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个人生命体验、生命感受的不同方向。桦树 讲的那一层更深一些,因为那种爱伴随你之所以为你,而有一天这种爱忽然不存在 了,从某种意义来讲,你也不再是你了。大呆鸟讲的则是生命继起的体验,比如对 爱情、对儿女,桦树则指父母,自己是受爱的一方,就好比一只鸟在大树上筑了个 巢,可有一天树叶全落光了,树也死了,那种感觉是很异端的,尽管这样的比喻有 点不伦不类。 总的来讲,桦树和大呆鸟各讲了一半,两半合璧,则是完整的人生,这是我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