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为拍摄外景,文艺中年们就各掏各的腰包订了位于安省北部著名的cottage小镇上的大房子。六月29日,我们一行十人浩浩荡荡地出发,直奔外景拍摄地。文艺中年虽然不是第一次集体活动,但是大家的心都好似小时候春游般的欢喜雀跃。
去的路上,我看着五辆装满行李和拍摄器材的车,看着已不年轻却依然热血,笑得依然灿烂如花的每一位文艺中年,我还是禁不住问自己:这样的“劳民伤财”有意义吗?
今年,中国电影被“青春“创造着票房奇迹。人们缅怀“失去“后的美好,感恩青涩里的纯真和信任,致敬热血里那些撩动人心,无边无际,在梦想里徜徉的激昂和自由。
最近,郭敬明的《小时代》大胆地跳出“缅怀“的束缚,直击此时此地90后的人生。即使非议四起,专家差评如潮,《小时代》还是创造了一周三亿人民币的无敌票房。
但是,人生不只有青年和青春,还有中年春华秋实的收获,以及老年洗尽铅华的从容。我们的电影要表现的就是我们这些人,在我们这个年龄,对梦想的执著和坚持。
我们虽不再年轻,但是,上帝放在我们心中的梦越来越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恩典。
6月29日到7月6日,文艺中年不但在同一个屋檐下拍电影,还要在同一个屋檐下同吃同住。虽然我们对彼此非常熟悉和信任,但是,8天一起共同的生活还是头一次。
虽然要拍的镜头不是太多,因为我们是靠天吃饭的,拍摄的时间还是非常紧。如果上天不赐下我们需要的朝霞,夕阳和晨雾,我们只能是白跑一趟。
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拍电影的,我们只能靠祈祷。祈求上帝赐下我们要的天气,我们要蓝天白云,要乌云翻滚,也要红云漫布。我们要鸟语禅鸣,也要万籁俱寂。文艺中年能做的就是在信心里等待,相信:只要相信就能看见。于是,文艺中年们每天清晨4点起床,出去等待日出,等待晨雾,为此,我们彼此嬉言说“我们比蚊子起的早“。晚上,我们把船停在湖心,在黑暗中,在蚊子的轮番轰炸中,等待永恒的光芒……。
我也不知道别的摄制组是如何吃喝的。文艺中年们没有人给送盒饭,有的只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想想看,连续八天做十个人的一日三餐是多大的工作量呢?但是,我们这八天不但吃的有营养,美味合口,而且,离开的前一天还吃了手擀皮的饺子。我唯一能解释的就是爱,就是有来自上帝的弟兄姐妹之爱在我们当中,才没有人计较吃亏还是沾便宜,更没有人在乎住主卧还是住地下室。
我们不是专业制作团队,票房和名气不是我们的缠累。当我们敢于放下“专业如何看“的包袱,挑战自己的"不能"时,就真实地经历上帝的无所不能。
我们第一次尝试拍短片(short film),第一次组自己的乐队,第一次实现现场录音,第一次不靠旁白来讲故事,甚至第一次不用所谓电影的逻辑来叙事。
一开始,我都怀疑"能吗"?经过这一个星期的外景拍摄,我不得不相信:上帝没有难成的事。在信心里,凡事都能。
附一段拍摄现场的手机视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自制的推车和轨道,它凝聚着我们对梦想的执著和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