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散点透视”是真的靠谱的具有科学发展观的透视,而不是在知识缺失的情况下的文字游戏? 引申自问题: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27135 第一次在清明上河图上听到散点透视一词时,我感悟到原来小学一年级我就懂得了这门技艺,有没有想扁我? 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 13 个回答
刘斯坦,爱因斯坦的斯坦。。。 李子聪、林裕明、刘忆飞 等人赞同 散点透视有自己的规则,但不是因为科学不发达才产生的,而是为了实现中国绘画中的美学理想。也就是说,就算科学发达,懂得透视法,要实现中国绘画的理想,就必须选择散点透视的形式。中国的山水画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绘画,他是一种和人的互动,尤其是横放的手… 显示全部 散点透视有自己的规则,但不是因为科学不发达才产生的,而是为了实现中国绘画中的美学理想。 也就是说,就算科学发达,懂得透视法,要实现中国绘画的理想,就必须选择散点透视的形式。
中国的山水画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绘画,他是一种和人的互动,尤其是横放的手卷。观赏手卷,是用一种“游览”的观赏模式,类似于游山玩水这样一路玩过来,你也会发现,园林和山水画具有类似的观赏模式,因为园林本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审美。
我们在故宫等现代博物馆观赏古代的手卷,他们都是平摊在一个极长的展柜里供人观看的,如图:
如果是网图,你可能下载到这样的文件:
但是很显然,古人不会这么看,古人看手卷,是放在桌上,一点一点的展开看的,所以每次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如图:
下图是前面那幅仇英山水手卷的一部分,中间的灰线是我加的,散点透视一般用透视复杂的山石来隔开不同的透视空间,可以看到,灰线左边和右边的房屋他们有相反的透视方向,也就是说,以后你看手卷可别傻傻的盯着灰线附近的山看,这是散点透视中不同透视空间的分界线(当然处理这个也需要很高的技巧),而每个透视空间,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景”,于是你徐徐展开手卷,一个一个小景的看过来,形成一种“游览”的观赏体验:
既要有游览的观赏体验,又要在较小的空间(书房)观赏,怎么办?散点透视是唯一的办法,绝不是文字游戏
编辑于 2015-08-25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行深,中国古代绘画 / TWD螺狮粉 朱佳静 赞同 要厘清几个概念:1、不是所有中国画都是散点透视。2、焦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并不对立,一种是视觉的物理规律,一种是在遵循焦点透视规律下的艺术表达方法。因为人的眼球是圆的,所以我们的视角是以瞳孔为中心的放射状发散,前面的物体最先阻挡放射的视线,… 显示全部 要厘清几个概念: 1、不是所有中国画都是散点透视。 2、焦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并不对立,一种是视觉的物理规律,一种是在遵循焦点透视规律下的艺术表达方法。 因为人的眼球是圆的,所以我们的视角是以瞳孔为中心的放射状发散,前面的物体最先阻挡放射的视线,视角行成的盲区角度大,后面的物体行成的角度小,所以近大远小,这是最基础的焦点透视原理。 我们以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为例: 1、体会一下双方的视点,你会发现西方风景画的视点是固定的,就是一个画家坐在那里写生,但是中国画的视点有两种呈现,一种是延续的水平的,一种是跳跃的多维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散点透视,也就是说,散点透视其实是不违反焦点透视规律的,是片段化的多焦点模式。 2、为什么中国画会有这样一种呈现,而西方绘画则是另一种呈现?因为中国山水画其实是在体现中国道家思想的天地观念,本身就不是为了写生而写生的绘画目的,而且不光是表现天地观念,还要表现出“游”于天地间的感觉,所以中国人画山水的视点,要不就是“如行舟上”(水平视点),要不就是“如游太空”(跳跃视点),其实实际写生后你就会明白这样做也是无可奈何:画静物是我的视线包围着物体,画山水则是山水包围着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写生中去看山,见山谷则不能见山顶,见山顶则不见山脚,如何表现?只有人想象着跳脱出我的“所见”,才能达到我心之所往。 西方的写生更重视色彩(不论是印象派之前还是之后)和具象的物体关系,也就是更重视写生本身。然而物像关系之复杂,色彩变化之迅速,这些东西都是不能回工作室想象完成的,就像传统中国画都不是在写生现场完成的一样。各自的着重点决定了各自的局限性,也就决定了各自的风格。 3、散点透视其实是科学艺术化的一种衍生,是艺术的科学。为什么这么说,我拿一个立方体放在你面前,你用多焦点透视去表现,那必然不成样子,因为静物和你视角的距离近,焦点透视的效果强烈。但是你去画山水,你同物像之间的距离极远,视角差无限趋近于零,这时候焦点透视的原理还在,但表现不出来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