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牛爷的博客  
散文, 杂文,纪实,小说, 诗歌,科普,园艺,投资,股票交易,人物时事述评等。  
https://blog.creaders.net/u/15131/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老牛爷
注册日期: 2018-09-25
访问总量: 259,03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版权声明
最新发布
· G20预期:习近平去不去?
· Fox:美国人不支持Trump打贸易战
· 香港可否对<逃犯条例》公投修
· 最新新闻提纲
· 西班牙:华为5G设备本周末运营
· 北京2019 世界园艺博览会
· Mnuchin表示,如果贸易谈判取得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散文】
· 我的新博文在首页怎么打不开了?
· 清明节母亲祭文
· 情牵黄土地(十五):清明节忆怀
· 马尔斯夫妇
· 情牵黄土地(十三):姐姐
· 情牵黄土地(十):翠儿——我的
· 情牵黄土地(九):配种
· 情牵黄土地(八):我那些可怜的
· 情牵黄土地(七):实干,苦干加
· 情牵黄土地(六):闹元宵,话战
【时事评论】
· G20预期:习近平去不去?
· Fox:美国人不支持Trump打贸易战
· 香港可否对<逃犯条例》公投修
· 最新新闻提纲
· 西班牙:华为5G设备本周末运营
· Mnuchin表示,如果贸易谈判取得
· 资本家和Trump不一致,高通等都
· 说反共反华老海黄的愚蠢卑劣行径
· 那种人没有教养?
· 偷鸡不成反蚀米,围堵华为事实上
【杂文】
· 国军将军有用中正剑成仁的吗?
· 小孙子的趣事儿
· 情牵黄土地(十四):50年前挖防
· 打好的帖子突然就没了, 万维的
· 诸橙好吃吗?别叫人忽悠抬轿子!
· 毛毛草, 我要赞美你!
· 情牵黄土地(十一):关中美食—
· 情牵黄土地(六):闹元宵,话战
· 你吃了吗?
【诗歌词赋】
· [定凤波·老来福]
· 牡丹咏
· 黄昏雨中看樱花
· 七律:咏春三首
· 微信家群贺新春
· 诗词: 《念奴娇·中秋吟》
· 诗歌:腊八咏雪
· 诗歌:回家的路
【历史述评】
· 从医学常识谈柴静的谎言和别有用
· 20年前的民运奇文(文字有趣,击
· 如果毛泽东的旗帜倒下去,中国必
· 特朗普的华为攻击是一个严重的错
· 今日聚焦:美国吃定华为?《狼和
· 张春桥:《中国人要反对洋奴哲学
· 64流产后遗症,年年经来年年痛
· 一句话评64:如果民运人士得逞中
· 毛泽东:历史伟人, 人民英雄
· 老蒋被扒了底裤
【股票交易】
· 这几只小能源股有较大潜力
· 波音在劫难逃,做空波音股票!
· 此时不买天然气更待何时
【好歌曲】
· 藏歌嘹亮:几首新曲
· 听这伙计的的这首歌——钻心
· 春雷 - 梦回长安
【文艺评论】
· 转贴:书法作品格式详解,有钱你
· 莫言获奖,国人遭殃!
· 《都挺好》是不是夸张过头了
· Yesterday once more
· 太震撼了, 这才是歌唱!
· 闲聊当代歌曲和歌手
【艺术摄影】
· 北京2019 世界园艺博览会
· 春风桃李花开日,汉中一去不思回
· 华山航拍,真好看
· 情牵黄土地(十二):老太太给孙
· 美奂绝伦的西安
【体育】
· 像乔丹, 济科那样的巨星出现了
· NCAA 男篮新科冠军UVA, 场场比
存档目录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你吃了吗?
   

你吃了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总要说:吃了吗?甚者,有时候刚从厕所出来,有人碰见了也来上一句:吃了没?有的人还是能反应过来,感觉到不是太合时宜,但也只是摇摇头,笑一笑,因为这句“吃了没”其实等同于“你好”。中国人不善于招呼人,就连“你好”,“谢谢”这样的词汇日常生活中都不好意思常用,因为这显得太文明,太文明的语言,会让人觉得关系疏远,生分了。

  然而, 这个“吃了吗“的问候语到底怎么流行起来的呢?似乎没人去考证过。为什么中国人,尤其是有些年纪的人们习惯于用“吃了没” 这样一个问候语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生活在解放前后的那辈人,经历过挨饿的人,都知道挨饿是怎么个滋味,吃饱肚子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最关心的事情。一句“吃了没”不知代表了多少刻骨铭心的辛酸记忆。

  民国18年(1929),北方饥馑,尤其是陕西关中, 连续几料庄稼颗粒未收,饥民遍地, 饿殍遍及乡野路旁。我的伯父收留了一个逃荒女做媳妇, 可舍不得给她吃饭, 他的营生就是每天蒸一锅包子去街上卖,一天就能赚几个包子吃, 媳妇每天只给吃两个包子, 一天, 媳妇饿的受不了, 将要卖的几个包子扳开吃了馅又放回去, 让男人在集市上丢了丑, 回家暴打媳妇一顿, 没几天连病带饿就死了。伯父还讲过另一件事,当时街上有一卖烧饼的,一个叫花子抢了一个烧饼边吃边跑,卖烧饼的就去追,叫花子跑不动跌倒在地,急中生智,见身边有一陀牛屎,就将烧饼塞进牛屎里了,卖烧饼的一看无奈,踢了叫花子一脚走了,叫花子又拿出烧饼,衣襟上搽了搽接着吃。

  我父亲是个孤儿,从小吃饭就没有保证,当兵在中条山抗战时,曾经有过几天时间里粒米未沾,1942年河南大饥荒,父亲的38军驻离郑州不远的黄河边,赵寿山军长用私款从陕西老家买粮济慈灾民,军部常设粥棚,有一大眼睛的孤女常去领粥,便和父亲相识,她死活叫父亲娶了她,就是因为能有一口饭吃,但因军纪不允,便无后果。父亲始终把吃的事情看成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困难时期吃大灶,家里所有粮食被充公了,父亲紧张得不得了,生怕我们孩子们挨饿,千方百计买来高价粮食藏好, 娘怕人看见家里开伙,常在夜里推磨磨面,做饼。所以那时候虽然吃的差,家里好歹没有断炊。

   60, 70 年代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使我对吃也有很深的理解,尤其是困难时期,黄土高原天旱, 天天盼着下雨有个好收成,生产队的玉米好不容易长起来,又架不住被偷。那一年秋,生产队让我和一个老头看护玉米地,尽管她60 多了,我叫他二哥,队长的意思是用我的腿, 因为偷玉米的多半是女人和孩子,两人一天到晚在地里转,只见玉米棒子被扳走,也很难看到贼的影子。 没人的午后,坐在高高的窝棚里,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莎莎地吹打着玉米叶子,寂寞的田野里,偶尔我们俩自己也偷烧玉米棒子吃。

  老二哥嗜赌成性, 解放前就坐过国民政府的牢,解放后又坐过两次新社会的牢,他说还是共产党的牢好坐些, 第二次是他故意想去坐牢才去犯事的。牢里虽然吃不饱,但总有口饭吃, 困难时期家里经常断炊, 他把家里凡能变卖的东西糟蹋个精光, 弄来几块,几毛钱,就邀几个人在野地里执色子,就是看单双赌钱。他对我说: 碎(小)兄弟, 赌钱这事害人, 他都多次想把自己的手剁了,可就是戒不了,不吃不喝不睡都成,三天不摸色子他就疯了, 还是就共产党能治这病。 劳改场的饭天天顿顿就是杂粮一锅煮,一天两顿,大约每人一碗,吃饭的时候就是抢,叫抢牢饭。他有一个绝招经验,抢饭食先盛小半碗,三下两下先扒了,再盛一满碗慢慢吃,动作慢的人甚至一满碗饭都抢不到。

   80年代以前,人们对吃是最关心的,大家都养成了非常节俭的习惯。什么都舍不得花,什么都留着,因为总是担心万一哪天又没吃的了该咋办?所以,家里的破烂东西舍不得丢的,屋子常常显得不是很不整洁。很多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这些“坏”习惯很是不理解。老人们也不理解年轻人这么不会过日子,因为他们一辈子节俭习惯了,任何浪费都会心疼。 我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打鸡蛋时要把蛋壳里残留的蛋清都抠出来,怎么也改变不了。

  咱家的小儿子现在吃饭,每回都要剩一大口在碗里,老夫有些看不过眼, 多次严肃教育无济于事,忆苦思甜无效,现身说法置若罔闻,我说非洲孩子,中东难民饥饿者无数,他云我撑着吃了那口饭,对非洲孩子也没有任何帮助,想想倒是也有些道理。这世道究竟怎么了? 

  这句话“吃了没”,现在人们还在用,可能用得少些了,仅仅是一句问候语,这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How are you?”。我想, 这个“How are you?”,原本是问你的健康状态如何?没什么毛病吧?其实老外们见面也不是真得要问你身体怎么样?也只是一个问候语而已。可能也代表了老外对身体健康很关心,吃没吃饭原本就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曾经有过这样的笑话,多年前,一帮美国人去中国访问,中国朋友习惯性地跟他们打招呼“吃了没”。这群老外理解成中国人要请他们吃饭,于是就一直等着。直到饿得受不了了,才问到底什么时间吃饭?最后搞清楚,原来这句“吃了没?”只是问候一下,没有谁真要请客的意思。

  80年代初有一个留学生在中国某所大学学汉语,中文已经很好了,很快结交了一个中国学生朋友,是农村来的,每次见面都要问候洋朋友“吃了吗”, 这位留学生朋友开始纳闷,怎么总是问我这个,最终他忍无可忍地爆发了: “你总问我“吃了吗”干吗?我有钱”。原来他认为朋友瞧不起他,说他太穷,吃不起饭。

  说起老外的“一根筋”,大家都有体会,中国人都知道寒暄是什么意思。很多老外却分不太清什么是寒暄,什么是客气。刚来美国不久,一次我午饭带了一盒饺子。微波炉热完后,那香味传出去很远。几个鬼子凑了上来,我自然客气一下,但是他们真不客气,不过几下子,饺子就没了。我当时心里想,这帮鬼子太没教养,我小的时候都知道要推辞一下,才能吃点尝尝,这老美也太实在了些吧。

  “吃了没?”——可谓中国经久不衰的问候语,实在是因为长期以来肚子问题乃是国人的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千里为官,为了吃穿”之类的俗语就是最好的印证。

  现在人们不再为肚子发愁,人们见面打招呼,自然而然也不太用“吃了吗?”

  那么,现在打招呼说什么呢?

  买车了吗?

  出国去了?

 

  但愿中国人从此不再为吃发愁。

 

  不过,我仍然有些思念那乡村原野、农民式的打招呼——“吃了吗?”

70年代末,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下乡,常到老乡家吃派饭,一天交一斤粮票,4角钱,农民们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哪怕自己的孩子眼勾勾地看着。不论你从谁家经过,也不管认识不认识,总是这样的场景——先是一阵狗叫,接着就有主人来到门口问你:“吃了吗?”

这淳朴的乡情,浓浓的人情味, 永远是脑海里的一幅画。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