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一) - Ming Cheng 一, 回顧: 為什麼外交向來是中國的弱項 在說明本文的論點之前, 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什麼是外交? Wiki says Diplomacy is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conducting negotiations between representatives of groups or states. 就是說,外交是國家之間談判的藝術和實踐。在任何一個現代國家,外交部總是鴿派。國防部總是鷹派。外交部主和, 國防部主戰, 相互之間形成平衡, 取得最佳的對外政策。 而中國一貫沒有這樣的平衡傳統。外交部只是政策執行機構,而不是外交政策制定的參與者 foreign policy maker。中國外交部長對應的應該是美國的國務卿,但兩者在各其國內的地位相差不可以以道里計。 相應地外交也是中國的傳統弱項。 這有很深刻的歷史的原因。 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主要思想,比如和為貴等, 其實都誕生在中華民族眾多小國家共生的時期。中國自唐以來自稱天朝, 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天下以我為大,以我為中心。慢慢養成沒有跟別國談判的習慣。其他國家要不附屬於我,要不就是敵國。 沒有與強國周旋和談判的經驗, 也沒有平等國家,國家聯盟的意識。 認為國家之間只有戰爭解決問題。主和派主談派一向被當作賣國賊。這個傳統一直傳到現在,任何外交糾紛, 主戰最厲害的就是最愛國,沒有討論的餘地,漸此遞推, 主和最厲害的就是最賣國。這樣的外交,每次民眾期待一定得很高, 而政府一定不敢講實話. 除非你真能打遍天下,否則一定是要吃虧的。 在毛時代,毛以自己的世界革命的思想意識主導外交. 外交是力足於斗,而不是立足於交。韓戰以後,中國實際上是在閉關鎖國,與世界隔絕。 跟前蘇聯的關係一直處在小弟的地位。世界上只和阿爾巴利牙,古巴這樣的落後小國交好。多次被自己的"兄弟" 國家背叛. 外交上實際上是很生硬很死板的。 這從許多中國外交家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毛還將其人民戰爭的思想用於外交。全民大唱反美反蘇的革命歌曲。 國際事件發生時組織的全民進行遊行示威活動。為國家的政治目的服務。 表現國家政策來自人民的表象。 中國人民的這種習慣現在已經淡化,但是很多人還用這種方式作為對外政策的民意的表達。這種自發的群眾運動一般都被一些左派d極端份子主導, 這些述求一般感情代替事實,理想代替現實。對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柄雙刃劍。但在中國,在對外事件上,政府很容易控制和引導民眾,外交政策實際上不太受民意影響。 60年代後期,中國與前蘇聯交惡,在前蘇聯巨大的軍事壓力和第一次核攻擊的現實威脅下,中國才開始了外交謀略,放棄了意識形態,開始轉向實用主義, 從而和美國建交, 利用美國來竭制蘇聯。雖然中國和美國一直若即若離,但從此中國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外交。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合法席位,標誌中國重返國際舞台。 其中美國暗中放水起了關鍵作用。 當時基辛革已經公開訪華,中美建交以成定局。實際上,中國只所以在1944年具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合法席位,就因為有美國的全力支持,頂住了前蘇聯反對中國進入安理會的強烈抗議。 如果我們把外交沿展到個人或 group 派別關繫上,也看到相同的情況。大陸來的華人最不擅長的就是溝通,最擅長的就是埋頭苦幹。很多極端的例子都是這樣,開始自己可能受些欺負或甚至只是誤解,在開始的時候其實都可以用溝通和談判來得到較好的結果,最後都非弄到魚死網破的地步。而那些欺負或誤解, 如果你有很好的溝通和社交技巧, 其實多數一開始都不會發生。 你不和群,沒有朋友,人家不欺負你欺負誰啊? 這是中國典型的一種畸形文化。經過文革的人都很清楚專制制度是這樣文化的來源和土壤。國內沒有什麼不同黨派需要相互談判和妥協。一切服從最高權威。 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 所以沒有不同觀點之間的談判,妥協等概念和文化。也就沒有民主和多元的意識。 一言堂的外交政策制定跟一言堂的國內政策制定一樣,常常是危險的和盲目的。 這樣的文化和體制決定了外交向來是中國的傳統弱項. 二, 鄧時代外交的改變 (待續) 三, 現代中國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