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长假,看完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拍的不错,我挺喜欢。
喜欢剧中年轻人那种蓬勃的朝气,和以社会民众为己任,敢想敢做的锐气。 最佩服的当算是毛泽东了,学识胆识加运气,堪称学以为之用的楷模。他的身上,少了些读书人的迂腐,多了份非读书人的豪迈和义无反顾,真可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可惜新中国之后毛泽东的作为堪称罪恶,唯一可取的是原子弹的研发成功,奠定了中国军事国防的实力。这也是他好斗的个性,和多年的斗争经验使然)。谷智鑫演的不错,非常精神。 很赏识蔡和森,温文尔雅,博学多才,有理性,肯实践,外柔内刚。在校时一直和毛泽东在一起,可谓哼哈二将。他很有些忍耐性,结尾时的投票选举可谓毛蔡二人个性的分水岭,杨昌济老先生的预计更是精彩。难怪杨老会说“。。。不谈救国则罢,如谈救国,必推毛蔡二子”。 还有向警予,陶斯咏,及诸多其他的年轻人。那个年代,物质上很贫乏,但精神上却非常活泼飞扬,朝气彭勃,以天下为己任。或许是大变动前,上苍广赐人才吧。相形之下,倒是如今一心求荣求富的生活有些单调沉闷呢。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做王子鹏的富家子弟,善良务实,不已自己的家势飞扬跋扈,肯学习,虽然才智平平,但平实可亲,忠实己心。千年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才智家世都平平的一般人。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又不失一颗平常善良之心,很难得。 剧中刻画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老师,他们个性不同,但都有一副教书育人的好心肠。尤其是杨昌济先生,心存“自开桃源秤太古 欲栽大木抵长天”的志向,识别和栽培了毛蔡二人。师范学校的老师们,真的以培养合格的老师为责任,兢兢业业,和同学们同甘苦,一起成长。
看如今的校园,已经和商场无异。或许以前中国人把老师的位置定错了,读书人清高而穷酸已成为历史。虽说读书人也是人,也要吃饭。但吃饱饭和腐败堕落还是有区别的。如今的教师们,还会思想桃李天下的繁荣吗?还会有十年树树,百年育人的责任吗?看到如今事钱如本的老师,只能叹一声:有知识没文化。什莫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认同,一种世界观。知识和文化如同双胞胎,并蒂而生,知识会引领人们打开境界的大门,踏入精神的领域。或许是人们穷怕了,都忙于建筑物质乐园了,老师也不例外。但我还是对今天及教育体制和现状感到失望和痛心,尤其是对教书的先生们。虽说是钱财以其巨大的诱惑肆意横流,势不可挡,我相信应该还是有人对不义之财说不吧,还是有人认同志向境界和文化的价值不输百万钞票吧,要不就太荒凉了。很有趣而又很奇怪的是德行需以俭朴来滋养。 我最最喜欢的人物却不是那几位青年时期的开国英雄,而是萧子声,一位有德有才,平和通达,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人称“萧菩萨”。杨老先生说:有的人如同蜡烛,没有太大的光亮,但温和持久;有的人如同闪电,短暂激烈。。。 (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此)。我觉得老毛如同闪电,给中国当时黑暗的天空带来了一线光明和希望;蔡和森如同月亮,有着稳定持久的光芒,而萧子升就是一支蜡烛,一只不大不小的蜡烛,温暖祥和,在漫漫人生中矗立闪烁。
在战争年代,闪电和月光必不可少,那是力量的爆发,和方向的指引。在和平时期,更需要的是蜡烛,平安稳定,柔和温暖。其实一个人尽了自己的本分,不就是一支蜡烛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