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留洋打工 今朝出国旅游 无限感慨在心头 【中美两个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两种不同的制度,两种泾渭分明的文化,两样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我和我的这代人见证了中国的失败和成功,也见证了美国的成功和失败,更见证了超越了时空的、孕育着成功和失败的几代人和隐藏在人身后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相信,没有一种制度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文化是常胜将军;只有人,一个充满着创造力和同情心的群体,才是永远成功的保证。】 我的这位朋友算是个老海归了,他公派出国那会儿,国门刚打开不久,我们那时可羡慕他了。前不久,他功成名就之际,于20年后又一次自费来到美国转悠了一趟,我们还是羡慕他。下面是他的言论总结。 1985年,我费了九牛二虎的劲搞到一个和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的名额。美方的老板是为美籍华人,相当抠门,年工资才给了$7000。7000美元对当时的穷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但这点钱连当时能通过签证的最低要求都达不到。我第一次去美国大使馆,刚进去不久就被中国的一位代办打发回家了。她说:“你的钱不够。”就这样,我连签证官的面也没见着,好不丧气。好在是联合培养,可以在单位开个证明骗骗老美。所以,我回去后找校长出具了一份国内收入的证明,勉强凑到$12,000,第二次签证总算如愿以偿。 那个时候出国的意义和现在可是有着天壤之别,能搞到一张留美签证,谁不神气十足,走路脚底都能生风啊?不过那时人还是比较单纯的,唯一的愿望是出国混点名堂,回来搞齐八大件。 出国带什么呢,一套西服和一双亮皮鞋,一个领带,几件白衬衫不能少。那个时候要买齐这些可不那么容易,除了百货大楼没别的地方可去。百货大楼没有合适的,你也只能凑合着买一套least incompatible 的西服了,没什么选择。我的身段不算标准身材,因而,比较苦恼。不过,到美国才发现,这些正式服装像我们这些打工的根本就用不着。我记得好像两年才穿过一次,而且不是一定非穿不可。 除了穿的,剩下要带的就是一些常用药、茶叶、菜刀、炒锅等一些中国人不能没有的东西,以及一些日用品、消耗品诸如牙刷、牙膏、香皂、毛巾、理发剪刀等。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能带就带,省下美元是最终目标。寒碜不是?这都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 出国最大的开销无疑是机票。记得当时国外航空公司要$600-700,中国民航要¥4000-5000,我自己不可能买得起,只好让美国老板买,然后从工资里还。就这样,还没攒钱,先欠了一屁股债。 来到美国与另外一位中国留学生合租一套one-bed room的公寓,一人睡卧室,一人住客厅。冬天冰天雪地零下10度我们不开暖气,夏天骄阳似火100度以上我们不吹冷气,乐在其中。我们每天真正的两点一线,生活简单,倒也无忧无虑。周末偶尔逛逛yard sale买回一台旧电视和一台旧录像机,便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支柱。有时,好心的老华侨会给我们拿来一些他们看剩下来的《世界日报》,我们如获至宝,孜孜不倦的学习。当时我就有个梦想,将来有一天,自己如果能在美国有钱了,一定要订阅一份《世界日报》。从看《人民日报》到看《世界日报》那可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简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 这两年在美国,我没下过一次餐馆,没看过一次电影,没去过一次酒吧,甚至连McDonald的汉堡包、炸土豆条、肯德基的炸鸡也没尝过。你说寒酸不寒酸? 那次出国最大的感触有三点:第一,美国的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尽显资本主义的繁荣和腐朽;第二,美国的汽车、马路、公园突出现代文明社会的秩序;第三,美国的教堂、办公室、实验室展现这个年轻帝国昂扬的精神风貌。我承认,我当时对美国的了解是肤浅的,我也是一个虔诚的崇美分子。话说回来,面对那时中美之间的巨大反差,不崇美岂不是件怪事? 我在两年后按期回国,后来得到了单位的重用,负责一个大项目的科研,也搞出了一点名堂。不知道是不是受到2年美国生活的影响,还是受到后来的政治运动的左右,我在90年代初,决定下海搞自己的公司。由于赶上中国的大好形势,我的公司业绩不俗,在自己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成功之余我想起了旧日的往事,想起了我不曾仔细端详过的美国,也想起了在美国当穷人、当打工仔的经历。谁能说不是那段经历造就了我?当中国强大的时候,当中国人民按计划甚至超前进入小康社会的时候,我更加想来美国看看,非常好奇的是,这二十年来,美国到底做了什么?我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衣锦还乡”?我自己也不清楚。 我这次走访了东西海岸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很失望,也很欣慰,很失落,也很满足。 过去20年里,中国经历了一次大的禅变。可以说除了文物古迹以外,所有地上的景观都至少换新一次,有的地方拆了建,建了拆,不只一次了。第二次来美国最大的感受是,这里20年基本没变。我以前住过的和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老样子,虽然人已换了好几岔。有人甚至告诉我,这里50年都没太变。这也难怪很多最近从中国来美国的同胞都讥笑美国这些大中城市活像农村。如果你拿现在的美国和20年或50年前的任何国家相比还算是很先进的。公道点说,美国的整体外观虽然没有多大变化,但其内部设施一直都在更新,很多美国人住的房子年头超过30年,仍然具备所有现代化的装置。 同样地,过去的20年、30年,乃至60年、100年,中国人也不断地经历着巨变,从封建王朝到军阀混战,从民国到新中国,再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中国人、中国人的思想都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改革开放后这30年变化尤其大,一是信仰出现危机,二是出现前所未有的拜金大潮,三是前赴后继的腐败之风,四是愈演愈烈的性开放、性交易。 相对来说,美国人在过去100年里思想深处没有太多的变化,对很多人来说,不管你信什么上帝,每个星期天去教堂和寺庙做礼拜一直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崇尚资本主义这一套规则,虽然钱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但公然非法捞钱的还算罕见。美国的性开放是闹得最早的,但他们的地下性交易目前似乎远远落后于中国。 2004年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向社会发布。引人注目的是报告中显示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最多,为19.3人,远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数10.5人。虽然对这个数字我们不能迷信,但也至少能说明一点,即中国人在性关系的开放程度已经接近最开放的西方国家。 以前我们经常批评嘲笑美国等西方国家离婚率高家庭不稳定,如今,中国的很多大城市也有赶超的苗头。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离婚水平已超过邻国日本和韩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颁布以来,中国离婚数量持续走高,离婚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增加,很多大城市的离结率已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虽然我们在国内常常受到教育说美国人不重视家庭,可我那些真正生活在美国的朋友对我说,他们的感受和中国宣传的不一样。在美国你会看到老夫老妻一起跑步;你会看到以家庭为单位拉家带口的去旅行;很多白领员工办公室摆的全是家人照片;在NBA、足球和棒球场馆,半数是家长领着孩子一起当球迷;中学的体育比赛就更热闹了,看台上坐满了家长,这种现象在中国很难得见到,或者根本就没有。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以工作单位为中心,而不是以家庭为中心。由于这种社会习惯,家庭这个最重要的社会因素被肢解,代之以男男女女以自己工作单位为中心的交际圈,成就了某些人打情骂俏、偷鸡摸狗的愿望。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晚餐的饭桌上见不到男主人,妻子的身旁少了丈夫,儿子(女儿)面前缺了父亲。从这一点上说,中国社会的不稳定性正在增加,尤其是对那些90后甚至新世纪的出生的孩子,中国的传统价值体系可能将没有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这20年的发展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从物价和工资的对比来讲,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实际上下降了。我以前每年7000美元,房租只要$100,鸡蛋60cents一打,鸡腿才30cents 一磅。要按现在的物价,我那时的7000美元可相当于现在的3万多,而且也不用交个人所得税,这样的收入对一个人来说,地道的中产阶级了。 中国给我的印象是国强民不富,但至少国家有钱,想干什么不差钱,像奥运这样的大工程,说上就能上,像上海浦东、深圳珠海等等都可以在一夜间从乡村走向城市。美国给我的印象是国不强民也不富。说她国不强,可能也有些委屈她,因为这个国家在外驻军、对外援助、核武贮备均为世界第一。然而,政府根本没有钱来将破旧的城市加以改造。像洛杉矶、底特律等大城市的市中心至今仍留有20年前、40年前暴乱的伤痕;新奥而良的重建似乎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政府每年的巨额税收和庞大的开支不知都花到哪儿去了。美国的财富似乎有越来越向富人集中的倾向,中产阶级越来越小,穷人越来越多,原来的穷人更穷。 我这次是以一种成功者的姿态重游美国,可以说,现在中国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心态。30年前,我们以谦卑的态度,以小学生的态度来美国学习成功的经验。30年后,我们的成绩让美国人咋舌。20年前,我像一个农民工进城一样仰望美国,自己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20年后美国在我眼里不再像先前那样神秘和高不可攀。问题是,美国还是以前的美国,所不同的是我自己变了。我一再问自己也问别人:我们是不是所谓的暴发户?自己的成功有多少是出于偶然?我们的奇迹能否持久? 如果说美国之舟搁浅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贫富差距拉的太大,那么,中国的航船是否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快速行驶?中国的中产阶级还非常弱小,以后的问题是会不会比美国还要严重?美国人的信仰自由一直是他们津津乐道的,问题是美国人在过去的30年里,信仰也开始衰落,年轻人没有理想,背叛信仰,他们热衷于性解放的游戏、沉溺于黄色、暴力、毒品。这些恶习像毒瘤一样吞噬着社会的和谐,也吞噬着个体的创造力。 那么,中国的年轻人比美国好多少?他们对中国传统价值的背叛、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以及他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过度崇拜,是否将会导致中国社会不久将来的重大危机? 中美两个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两种不同的制度,两种泾渭分明的文化,两样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我和我的这代人见证了中国的失败和成功,也见证了美国的成功和失败,更见证了超越了时空的、孕育着成功和失败的几代人和隐藏在人身后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相信,没有一种制度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文化是常胜将军;只有人,一个充满着创造力和同情心的群体,才是永远成功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