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我在川黔交界的一个县城卖空心菜,一分人民币两斤,县城的大爷大妈还翻来覆去地挑,把我挑烦了,半担子空心菜扔进了河里喂鱼。我卖了三天的菜,一共得了一块零六分钱,拿去买了人生的第一支钢笔。2009年8月,我到渥村唐人街168商场买空心菜,两块九毛九一磅,看得我头都大了。老婆看到空心菜就新鲜就想买,我看到空心菜就想吐。人生的经验,何其不相似乃尔! 同样是空心菜,时间不同了,地点不同了,包装不同了,价格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就像浙江村打工妹生产的牛仔库,原料成本5个人民刀吧,贴个名牌的标签,再空运到北美,就得50美刀。包装的程度,决定了成功的多少。若干年后我开车穿越多伦多,带着一个资源经济学家从渥村前往大瀑布,来回的路上我给经济学家总结了这些年在此地混斗的加拿大经验,其实也不止是加拿大特有的经验。这些东东一共三条,如下:思路决定出路;灵活大于聪明;形式就是内容。当然经济学家早就懂得这个道理,读者诸君也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就是比我成熟,闷着不说。但过去的好些年,我也确实发现有些不明事理的专业人士,比如老莫,在吃了无数次哑巴亏以后,仍然坚信着老子如此聪明竟然虎落平阳被犬欺,弄得生活很不愉快。 形式就是内容的第一个应用就是包装简历。国内的时候几乎不写什么简历,我牛故我在,除了弄户口办护照这样的国际事务之外,都是人求俺啊,口碑相传,本事放那里有人替你牵线搭桥了,写什么故事啊。但这疙瘩就不同了,你是谁啊?新警察吧,新马甲,秀一下你都干过啥呀,有没有本地经验呢,技能达标了吗,沟通怎么样,团队不团队,适应性如何。你干过的当然多了,你当然干过你正在申请的这个活儿了,要不你申请这个干吗呢?这个时候打包的任务就来了。2001年1月,我白天窝在经济系地下室的计算机房学软件,晚上就开始不停地定位包装报上招聘的各个职位。这个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自然,觉得这不是有作假的嫌疑吗?去学校职业咨询找顾问,人家说每个人的人生路都是丰富而多面的,你必须针对每一个职位定向地包装你的经历,哪怕总统选举,米国最高法院新法官的听证会,你都得包装你的经历,重组你的故事。故事当然都是真的,但讲述起来各有不同。 我的简历太多了,所以应聘什么职位我都能讲好多故事。当过农民,卖过菜,养过 猪,还去考过文工团终于落选了,然后学过蔬菜食品农田水利,开过拖拉机,80 年代中后期小文艺复兴的时候跟着起哄办过文学社记者团,又到长安街上唱过国际歌,然后弄杂志,写经济论文,和几个老乡一起到吉林请专家准备人工生产冬虫夏草,然后就是长时间码字,通宵达旦开专栏,给新兴资本家办文化产业,搞批评报导被各种领导反批评,然后的然后,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新东方鼓动我们上西方,坐上一个波音7几7,一屁股落到温哥华国际机场,然后的然后,如你所知,多伦多曾经多了一个小木匠。简历太多,简直不是简历,包装起来既容易也困难。在那个冰雪交加的深冬,我看到什么招聘职位基本都能给自己挂上钩,问题是怎么取舍材料,怎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白求恩那样的毫不利己专门利公司的国际资本主义战士。 2001年,资本家打广告已经经常在网上,但网上的广告基本都是不着急的广告,很多都是大网打鱼,兜着玩儿。真正上火的严肃的广告一般还是到正规的大报纸。渥村的流行报纸一个是环球邮报,另一个是渥村市民报。前者全国的大雇主都在这里显摆招聘,后者就着眼本地。两个报纸每周的职业版全部加起来估计有20来个新的严肃的招聘广告,除掉那些劳工职位以外。劳工的我已经干过一堆了,俺们现在混了一年,已经很研究生了,就暂时不劳工了,把机会让给别人。所谓的专业广告在那个经济日渐凋零的新世纪的开端,大约包括以下几类:政府部门招经理主任的,这个当时高了点儿,要求基本是跟上帝及其随从人员有一比,而且后来终于证实这个广告过程实在属于走形式,是形式就是内容的表现之一;国营企业招中高层管理策划人员的,渥村有包括全国邮局、进出口贸易等五大国家公司,里面人多势众,混进去不容易,混到高层就更难点儿;然后就是非政府的研究部门、机构和协会,这个看上去有戏,招的都是真干活的人,但档次定位还比较的高,经济学家统计师精算人员研究助理都属于这一类,年薪五万六万的起价。五万以下的就算了,各种助理,还要白领狗,首先语言就过不了关,还任何东西都没有自主权,还忙得鸡飞狗跳的,我干不了。IT的广告基本就到网上挖了,但因为我向来跟IT无缘,就断了这个念想,连故事都懒得编了。 学校就业中心的专家说:找工作本身就是个全职工作。定向简历花了我每天好几个小时,后来各种人生故事都被整理成模块,根据要求组装搭配。每天白马黄刀伦敦温莎地发邮件,只要看着顺眼点儿的,上天入地的各种职位咱都能拉上关系。 老莫说,你就是一万金油,哪里都能糊一把。我说,四海之内皆老板,只要你给我一个机会,我就还你N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