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結束後,各地劃分選區開始提上日程,劃分選區歷來是美國政治選舉上的大事,兩黨議員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絞盡腦汁在劃分上做文章。對華人來說,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劃分選區出現了考慮華人聚集地的做法。近日伊利諾伊州參眾兩院公布的選區圖,華人團體多年推動的“大華埠社區地域”獲得滿意的結果,超過23000名華人被划進一個選區,而且該選區只有一個州參議員和眾議員名額。這樣的結果,非常有利華人爭取自身的權益。 在華人聚集最多的地區之一加州,蒙特利公園華裔市長等幾位華人市長和華人團體共同發布《選區重劃計劃書》,要求對加州聯邦第32選區及州參議院眾議院若干選區進行重劃,要求重劃時考慮小區內利益統一,不分割現有城市的原則,尊重華人小區利益和平等參政的權利。現在南加聖蓋博谷重劃草圖,首度出現一個亞裔占40%的選區。 伊州華人聚集區選區的重劃,和加州華人對選區重劃的呼求,都是美國多元化社會的反映。從歷史上看,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一個同化的國家,即移民到了美國,就必須美國化,接受美國社會的文化和價值,即盎克魯—新教文化。在上個世界60年代中期之前,美國對移民的同化是成功的,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移民分散居住的政策。歷史上愛爾蘭移民曾經要求美國政府專門為他們專門劃出一塊土地,就遭到美國政府的拒絕。 美國開國先輩們曾經就移民群體分散居住有利同化的做法表示認同。華盛頓曾經說,如果讓移民定居在一起,他們就會保持語言,文化,風俗等,如果讓移民和美國人混居,他們或他們的後裔就會同化到我們的習俗,規矩和法律。“一句話,就是成為同樣的人。”傑斐遜和富蘭克林都有類似的意見,而且在當時都得到國會的確認。可以說是美國移民政策的一個基點。 但是隨着美國移民人數和速度的增長和美國社會多元化思潮的興起,越來越多來自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形成自己的聚集地。在美國,從來沒有一個移民群體在某一地區或某一大城市形成當地人口的多數。現在情況已經開始有了變化。例如邁阿密,那裡被稱為是來自古巴及其他拉丁裔的“飛地”。對華人來說,在南加州,聖蓋博谷地已經有小城市裡華人占了半數以上,紐約華人居住的一些地區,也有這樣的趨勢出現。 美國的多元文化社會是現實存在,30年來,大量移民湧進美國,華人的移民速度也一直在加快,越來越多的移民在民族背景語言宗教,政治等方面和美國人不一樣。對華人來說,主要是語言和文化背景問題。在上個世紀初,來自東南歐的移民曾經使本地居民抱有戒心,現在華人移民聚集區的本地居民,也有人對華人移民抱有一定的戒心。當年來自東南歐的移民美國化的程度相對很高,華人移民是否有這樣的前景,需要或者應該很快融入美國社會?答案在過去是肯定的,現在則開始出現爭論。華人移民中的精英和成功人士,過去都是在同化或曰美國化的過程中取得成就的,現在他們開始注意保持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現在美國社會逐漸認可多元化。日益多元化的美國,開始為少數族裔包括華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包括進入政壇。華人進入政壇,需要華人群體更多的支持,將華人聚集的地方劃分成一個選區,無疑有利於傑出的華人代表進入政壇,就像伊州的選區劃分結果那樣,華人的凝聚力動員力肯定會得到加強,從而有可能改善該選區華人的地位。 但是以族裔劃分選區和美國化之間又存在着存在矛盾,華人聚集的地方華人越多,使用漢語和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人就越多,熟練使用英語的人數會下降,與美國文化的隔膜也會加深。當然,對處於邊緣化的華人來說,當務之急是應該有更多的代言人,以爭取和維護華人自身的權益。但是以族裔劃分選區,也可能會加劇主流社會對華人社區的不重視,因為在這樣的選區,華人當選的可能性增大,如果華人選民的人數漸多,非華裔美國人可能會放棄對這個選區選民的爭取,客觀上導致華人群體邊緣化的加劇,事實上又不利於華人融入當地社會。如何有一個兼顧的辦法解決這一矛盾,值得華人群體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