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人生 它起于天真无邪的童年,探底在万难缠身的中年,将结束于孩儿般的老年。这就是“U”型人生。 “44岁左右,是一个人的“U”型人生的最低点。” 当人们问道:“您今年多大年龄?”回答:“38”,或“39”。多么动人的数字呀:“生发”“生久”!可当你回答:“40”时,会做如何感受?“是时候了”? 是时候了,是你该体会那人生最低点的时候了!“事业成功了吗?”“做什么呢?”“身体还好吗?”“父母怎么样?”“孩子学习还可以吧?”“太太还同你吵吗?”“老公还那么犟吗?”......,这一大堆的问题,已将你祈盼的那“—”型的平坦人生,压成“U”型了! 是呀,人到中年了,还在做着那无休无止的“苦工”;不提身体不如从前,心好像越活越累;父亲年老、母亲多病,却无能为力;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太太又入更年期。“还让不让人活了?”! 庆幸吧,多亏人生不是“W”型,“饶了我吧,再也经不起那折腾了!”;可感叹的是:有的人竟摊上了“L”型!是该庆幸的,我们至少还有机会。 “U”型人生,让我们了解了自己、懂得了人生、更看到了希望;不要悲观,更不要泄气,为“U”的后一半,让我们的生活努力上升吧! (外一篇) 鱼缸中的鱼 每天,我都要欣赏我鱼缸中的鱼。为它们撒入食物,为它们换入新水,观赏他们在缸中自由地游翔。设备齐全的缸、晶莹剔透的水、五颜六色的鱼,令人心情舒畅。 有时,突然觉得,我就是那鱼缸中的一条鱼。 心情好时,仿佛是那条强壮体大的,欢畅地游遍每一个角落,尚嫌世界太小;疯狂地抢尽几乎大部食物,尚嫌腹中未饱;不断地、近乎贪婪地在拼命寻找着,鲜少安静而干劲十足。 心情差时,又仿如是那条体弱身小的,呆呆地躲在一处,似在苟延残喘;食物从身边滑过,尚全然不知。 大部分的鱼儿,都不断地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游啊游啊、找呀找呀,日复一日、无休无止。 有时,又突然觉得:当我是鱼缸中那其中的一条鱼时,站在这鱼缸外的我,就如同这鱼缸的“上帝”(请原谅我的冒犯!)。 如果我没有提供这么舒适的缸、没有清洁这缸中的水、没有投入它们为之疯狂的食物,鱼儿怎么生活、又能生存多久呢? 如果今天的这些鱼不是在我的缸中,那又是谁、会为它们的“上帝”呢?它们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一番天地? 但,现在,作为鱼缸中的那一条鱼,我知道,我已没有了选择;只有不断地游哇游哇,等待那“上帝”撒下的“食物”。 (外二篇) 获得快乐的一个方法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快乐是需求得以满足后的愉快的心情,舒展的笑脸。人们常说: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都笑笑,那么快乐就会在我们身边……。 可生活的重压,实在使我们无法真正做到积极乐观。似乎这“积极乐观”有些笼统、有点勉强;“积极乐观”得有些不甘不愿,有时,觉得好像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欺骗!到底有没有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法,让自己快乐呢?不然的话,那每天的笑,也只是一种苦笑、傻笑而已。为此,很多人都想了很久很久,美其名曰:思考人生吧。 既然快乐是需求的满足,我们如果减少不切实际的需求,将力量集中于满足那些难度不大但必需的需求上,会不会较易获得快乐? 如果自认条件、能力有限,再把那些难度不大但必需的需求,按其相互的关连,分拆成阶段性的几个小需求--即分析并明确生活各阶段的根本需求,问题不就更容易解决了吗?每解决一个小的问题,就满足了一个小的需求,就获得了一份小的快乐,生活就前进了一段!这分而治之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难度降低、时间缩短,快乐就会常伴,每天就会有舒展的笑脸了! 随着各阶段需求的实现,我们也不断地得到锻炼。条件改善了,技能增强了,再建立新的需求,再分拆,再满足,生活就进入了良性的循环,就会实现我们更大的目标。 是否可以说:去掉奢求,完善自身的能力,脚踏实地、不懈地去满足生活各阶段的平凡的必需,是一个获得快乐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