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難想象已經在網上走過十四個春秋了。從最初的淺泛涉及,到不可遏制地在網上書寫,構築自己的博格。網絡,終於為我延伸了了另一個精神的王國和世界。
原來我以為為文者這個詞已在心底沉睡,可是,這些年來,發現它原來一直還在這裡生長,一旦陽光微雨出現,它會發芽。少年時的我,覺得文學是一個親近,也是遙遠的世界,仿佛觸手可及,但又遠離我們的生活。在讀中學的時候,曾經有人勸導我走為文者的道路。考慮到這所象牙塔的曲折高深,我終於望而卻步。可是我不知道,這些年的經歷,種種的曲折,生活的感悟,所讀之書,所思,所想,已經慢慢匯成一個源泉,在等待涌流,在扣動我的心房。
我終於又拿起筆來。
那是十來年年前在亦凡書庫的事情了。從最初在這個網站的流言板上每日的灌水,到亦凡網文學生活自由談板主之任,到卸去板主之職,到走出亦凡網,到其他網站寫字討論,到多年的沉寂之後,來到萬維網,快樂平靜地書寫我的所感所想並和心有靈犀的網友討論,分享,我終於找回了一個為文者的巨大歡欣和期望。 我沒有想到,網,重新會我找回了為文者的感覺。
至此,文字不再是一個遙遠的詞語,不再是一個不染凡塵的象牙塔。它走下聖殿,變成了我,以及眾多網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個部份。對於我,這是怎樣的一種歡喜。因為書寫文字一直是我的夢想。
(二)
老話講:人生識字憂患始。很對。有時一直在想,如果自己是個不識字的村姑,又會如何。結論是大概也不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倒也恬靜自然,沒有成長時的種種困惑和苦悶。
少年時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不可能擁有婚姻或者墮入情網,原因是看太多書中毒了。對感情產生了一種"此情只得天上見,人間哪得幾回
聞"的恍惚。後來上大學後,與現實逐漸貼近,真切地認識到生活本身的一些事情,才有大夢方醒的感覺。那種感覺,是一種了悟後的安靜,還有無奈。曾經
想過,為什麼喜歡看書。歸根結底,是想逃避。書,安靜的書,四處可見,敞開廣闊的胸膛,迅疾地把你帶到另個世界。思想漫遊,心靈飛騰,在任何一個恍惚的瞬
間,你都會覺得你可以俯望世界。可是,當你起飛以後回落地面,你會失望。現實里的限制,壓抑,辛苦和麻木,象潮水一樣地湧來......很長時間,我都無
法調整好這個關係。
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情。終於知道,生活和文字本為一體。只不過,文學是生活延伸的夢想。生活的平實和嚴肅,文學的璀燦和光華,渾然相成,後者是前者的濃縮精華。是它的感悟,悵嘆和期望。
卻比我們的生命更久遠。血肉之軀將隕,可是,這筆痕墨影將永存天際。人類至此,找到了一種永生的方式。
安靜的時候,會想,什麼時候不再為生計操勞,而能臨水而居。在家裡安靜地看書寫字,在屋外種花。
痴人說夢,不過如此。其實,我少年時的大夢,仍然沒有醒來。
(三)
文學源於生活。但是它又在生活之上。它在生活本身的平實,瑣碎,辛苦和變幻莫測之上拔地而起。它給了我們登高的機會,可以俯瞰生活本
身。高處寒意不勝。可是,人,有時需要站高,哪怕是一個短暫的時刻。想起那句著名的詩"有風的日子,靈魂在高處"。人沒有靈魂一樣可以生活,只是,有靈魂
的話,你將更真切,更深刻地感知生的存在。文字,亦是如此。
有時,在想,文學究竟是什麼?也許,它只是對生活的記述,或者,是凝沉後對生活的再現。想想看,就在目前這個時刻,在這個茫茫的空間,有多少情緒,思維,靈感的火花,感悟,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發生着。它們匯成感知的海洋。
文學所在做的,是在這個海洋里馭浪而行,打撈着這一切的斷章,加工以成文字。這難道不是一種絕望的努力嗎?
我們所能打撈的,充其量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大多數的感知,和人間的傳奇,都湮沒塵世,將永不為人所知。
不過,我們也許應該滿足了。"從一粒沙中看到世界,從一朵花中望到天堂"。生活浩瀚。我們將無力為之。
和愛情一樣,文學,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種奢侈品。可是,對於小部份人來講,它是他們的救命稻草,將最終把他們從虛無和恐懼中拯救出來。最終,對他們而言,文學變成了一種信仰。唐代李賀的嘔心苦吟,果戈理屢次焚毀<死魂靈》後半部書稿......
這不再是一種態度,這是信仰。
而我們多數網人,雖然不能把文字上升到理想的高度,但是這種直抒胸臆的快意,這種暢談感受的欣喜,這種分享心得的渴望,都在這一行行樸實的文字中傳達開來。網絡,終於把文學這樣陽春白雪的奢侈品變成了大眾觸手可及的精神食糧,這種快樂,絕非幾個文字所能言盡。
在茫無涯際的網絡世界中,當你看到相同的心得和呼應的聲音,你終於知道,我們不再是孤獨的為文者,海內存知己這個概念變得這樣真切和溫暖。至此,文字已經徹底溶入我們的心靈,我們也把她帶下了象牙塔。
寫於2000年,改於2013,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