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长缨:没有汉奸,中国绝对变不成殖民地
当年的教科书都是说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然后中国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这么说当然没错。不过实际过程比这要复杂得多。在这个过程中,汉奸卖国贼的“功劳”绝对不可忽视。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没有汉奸,中国绝对变不成殖民地。
当然,改开搞以后流行的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所谓重新认识重新包装和重新美化这一类方励之之流鼓吹的狗屁理论这里就不讨论了。
当年英国佬用先进的武器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说起来英国佬干这个早就轻车熟路了。还以为像在别的国家一样,签个条约,然后把本国产品拿来一卖,就能赚钱发大财。所以当时第一波英国资本家都是些投机犯。许多还是在国内犯了罪没处跑,孤注一掷,把或偷或抢或骗弄来的钱在英国本土采购了一大批货物,当时以棉纺织品为主,这货物在其他国家都销得很好,万里迢迢运到中国来卖。本以为就此发大财的。谁知道这些家伙立马就碰了钉子。
要说这帮强盗不懂经济那不是事实。强盗固然是强盗,但是经济头脑还是很发达的。事先他们也做过市场调查,发觉中国本土生产的土布不仅价格贵,而且质量也远远达不到英国本土机织棉布的水平。人家英国棉纺织业早就实现机械化了,蒸汽动力大规模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机纺棉纱断头数量有严格限制,因此英国本土的棉布表面平顺,经纬整齐。不像中国土布疙疙瘩瘩,棉纱还有粗有细布面看上去经纬根本不成直线。以中国当时的手工织机的水平,也就是给皇上织布,那蚕丝缫丝手全国万里挑一挑出来的,水平可以跟机织棉布相媲美,其他市场上卖的就不值一提了。
这么好的发财机会,当然不能错过。所以当时英国佬整船整船的货物源源不断地从五口通商口岸入境。码头上货物堆成山。本以为只要在市区开几个营业部,就能把货物全都销掉,谁知道满不是那么回事。
实际上当时英国佬来中国卖的东西,有些还是成功了的。比如煤气灯。煤气灯这东西如今大家早就见不到了。要看上一眼必须去博物馆。还不准有没有。煤气灯实际上就是个钣金结构的压力容器,把煤油加压燃烧,温度比普通的煤油灯要高很多。因此煤气灯特别亮。当然煤气灯结构特别复杂,价格也很贵。许多官宦人家,富商大贾,大地主之类的有钱人都买了。富人阔佬房子大,把煤气灯往大堂顶上一挂,满室生辉,显得气派喜庆。阔佬还经常性的搞什么堂会,有几个煤气灯照亮戏台,更显排场。所以,虽然煤气灯很贵,煤油也不便宜,而且点燃之后还需要专人看管调节不停地打气加压。但是销路仍然不错。销售获得成功。另外煤油灯也销得可以。许多平民小户,殷实人家,煤气灯那么个大家伙买不起也用不着买。但是读书人在豆油灯底下肯定看不清楚,有个煤油灯也算必要。因此煤油灯也被一些所谓的富裕中农接受了。另外亮度远超中国铜镜的玻璃镜子在中产阶级当中卖得也不错。
有了这样的成功范例,英国佬认为,中国人对英国的技术先进的商品是能够接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当时英国人出口量最大的棉纺织品拿到中国来卖呢。煤气灯煤油灯说到底受众还是很小。但是价格便宜质量又好的英国棉布一旦在中国站住脚,那发财可就没底了。一般底层民众晚上可以不点灯,但是人再穷也总要穿衣服。四万万中国人一人买十码布,全英国所有的棉布都能销出去。所以,整船的英国棉布争先恐后运往中国。
不光是棉布,在煤气灯煤油灯的带领下,许多英国资本家看到先去中国的那些强盗都发了大财,不是指的卖鸦片,鸦片是英国政府垄断经营,一般资本家不能涉足。这里指的是鸦片战争打赢了之后的工业品,于是许多正经生意人也羊群跟进。去中国能发财的流言不胫而走。什么东西都往中国运。连钢琴也大批量地在广州登陆了。
结果可想而知,卖不出去。那些英国资本家赔了个底儿掉,一时间上吊蹈海坠楼投井抹脖子喝药水的比比皆是。英国货大败亏输。
英国佬亏了一大笔之后也在反思。要说什么钢琴板球之类的滞销卖不掉说得过去。你要说又便宜又好的英国机织棉布卖不掉,那就令人匪夷所思了。这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嘛。
英国佬重新在中国进行市场调研,经过对中国城市农村反复调查,走访批发零售商以及众多用户之后这才发现,原来中国这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实在是太稳定了。要打破它光靠洋人的洋枪洋炮根本没用。你总不能用洋枪逼着中国老百姓去买你的进口棉布吧。如果这样推销这成本也太高了。还能赚钱吗。说明一下,后来日本鬼子在华北还真这样干了,但是也仍然没赚到钱。
也难怪,自打秦始皇时代,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到汉武帝时代地主阶级坐稳江山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不赞成变法革新以来,从一个革命阶级转变成反动阶级,经过了漫长的两千多年。到了清中期,那地主阶级腐朽的已经成了一具僵尸。满清统治者对于任何一点违背“祖宗成法”的变化,全都反对。整个社会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一个世代不变的完全内循环的小农经济。英国佬通过调查发现,一个农村家庭,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就说织布吧。通常是由家庭当中的女人们来负责完成的。男人播种几亩棉花地,或自有或租种,收获的棉花拿来纺纱,当然完全是手工的。十年前有个描述延安时代风貌的电视剧,曾表现过八路军大生产,其中就有手工纺纱的镜头。任何机械或者工具都不用,人工把棉花搓成极细的棉纱。然后织布。
在满清时代,用手工纺车纺纱,半机械化操作,在中国农村已经是先进技术了。而且这个纺车,结构极其简单,也是自己做的。或者是村里的木匠给做的。请木匠的农家甚至不给钱,只给木匠一些粮食衣物等。完全没有商品货币交换的概念。纺纱机上面的铁件,结构简单到了姥姥家,可以在赶集的时候花不多几个钱买到。或者用家里养的老母鸡换到。
农家的女人这样搞到纺车之后,手工纺纱。原料就是自己家地里收的棉花。纺纱之后要织布了,家里备有织布机。还是黄道婆当年发明的。几百年不变。女人们辛苦操劳,把自己纺的纱织成布。当然是土布。由于人工纺纱粗细不匀,所以织出来的布匹经纬不齐,还疙疙瘩瘩的。然后就用自己织的土布裁剪做衣服。给全家人穿。至于印染,是自己把布匹拿到村里的染坊去染成灰蓝黑几种颜色,就跟大染坊里面开头描述的一个样。微信号:gules007
在那时的中国,没有花布。穿花衣必须使用绸缎,人工刺绣得到的。皇家富户才穿得起。
农家自己从棉布到衣服自己一条龙生产,一个铜板都不用花,如此谁还愿意买洋人的
洋布在农村卖不掉,那么拿到城市里呢,还是卖不掉。在当时,信洋教,穿洋服,吃洋饭,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国人穿土布衣服已经几千年,洋布做成衣服之后穿在身上刷刷响,被当时的中国人认为缺乏教养,不文明。谁穿洋布衣服,就好比如今干露露母女光屁上台亮相一样丢人现眼,会被街坊邻居耻笑。省下那几个铜板还不够填补祖祖辈辈积攒下的人脉损失。所以,洋布在城市也照样销不出去。
英国佬搞明白原委之后才发现,要想推销洋布,必须依靠当地的中国人。也就是必须招聘一大批所谓的洋买办,从最底层的农家开始,逐步打破中国人自产土布对中国棉布市场的实际垄断。
英国佬改变策略,不急于售卖洋布,而是派遣他们的洋买办到农村走家串户,直接向农家女人推销英国本土出产的棉纱。英国棉纱都是机器纺纱,粗细均匀,质量比农家女人手工自纺纱要好。但是洋纱再好也要花钱买,农家女人自纺纱不用花钱,所以一开始洋纱还是卖不动。中国农民遭受地主阶级的残酷盘剥,几近赤贫。绝大部分农家女人也根本拿不出钱来购买洋纱。
首先接受洋纱的是农村中的地主富农和富裕中农等等有钱人阶层。他们能够拿出钱来购买洋纱。英国洋买办的推销策略是,这些农村富户虽然购买洋纱要拿出钱来,对比不花钱的自纺纱的确是增加了成本。但是,由此而节省下来纺纱的时间,可以织造更多的布匹。这些人家织布并不完全是自用,主要还是拿到市场上去卖钱。地主富农们一算账,发现购买洋纱的花销相对很小,因此节省时间多织布匹多卖钱,收入却很大。于是,中国农村的土豪富户首先接受了洋纱。从此,富人家的帮工佣人们不再自己纺纱,而是用土豪地主购买的洋纱直接织布。这样不仅产量增加,而且布匹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在市场上卖得很好。
少数土豪地主通过使用洋纱织布,把绝大多数贫苦农民的土布完全赶出了农村市场。原来贫困农家想要得到些许现钱,到集市上出卖土布是一大收入来源。如今要想卖出用自纺纱织造的布匹,就必须接受更低的价格。因为地主土豪的布匹不仅质量更好,货源也更充足。
地主土豪的用洋纱织造的土布,在城市市场上也销路很好。无论如何这总还是土布。不是洋布,另外布面平滑,经纬整齐,质量也好于原来的全土布。因此能够被城市中的文人学士接受。
地主土豪们的洋纱土布生意因此越做越大了。
农村绝大多数贫困农家的日子则更艰难。要想卖掉自织的土布,卖价越来越低。因为富户们因为用洋纱织土布赚大钱,他们的织机也就越来越多,规模经营成本更低,产量更大。市场完全被他们垄断。贫苦人家的女人们熬上几晚不睡拼命织出来些许土布,产量质量跟富户们没法比。
因为洋人的洋纱占领了中国市场,穷人因此而更穷,富人因此而更富。
这时候给富户们供应洋纱的洋买办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推销。
他们不仅仅继续推销洋纱,还向富人们积极推销洋人的织机。虽然这是英国佬早就淘汰的手工织机,但是仍然是机器制作的。无论是精度还是效率,都比几百年前试样的中国手工织机更先进。富人们的织布成本进一步降低,利润空间进一步增大。富人们开始把织布作坊从农村搬迁到城市。招收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使用外国洋织机大批量生产布匹。这样不仅农村穷家小户的织布生意被彻底挤垮,就是城市中原有星罗棋布的小规模的织布作坊也都经营不下去了。只好破产。到最后只剩下富商大贾开办的大规模织布作坊能够继续经营。
他们从洋人那里进货的洋纱批量大,原料价格方面得到更大的折扣,生意更红火。
富人们的红火伴随着的,却是手工作坊倒闭,工人大批失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只不过肥了洋人和依附于洋人的洋买办,以及从他们那里买原料发了大财的富人。穷人们失去了工作,没法活了。
那时候的中国人民还不懂得这是洋人剥削的结果。很多失业工人把怒气撒放到洋机器上面。他们认为是洋机器让他们失掉了工作。所以当时的沪宁杭一带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起来反抗的方式是砸机器。可是砸掉了富人作坊里面的机器,除了自己被抓进衙门里面吃牢饭,穷人们的生存状况并不能改善。如果你到图书馆借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选,就可以看到许多老工人口述他们的前辈砸机器的前后过程。描写的非常真实
洋人在洋纱和洋织机方面的运作,使得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洋土布。这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货,而是不折不扣的洋货。原料设备都是从洋人那里进口,只不过中国人自己出劳动力织造一下而已。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所获得的红利,都被洋人洋买办以及依附于洋人的富户们瓜分殆尽,跟穷人没有一点关系。
然后就是富人们进口更先进的蒸汽动力的洋织机。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到后来电力发明之后,中国最早的那一批依附于洋人发财的所谓工商业者,进口更加先进的电力驱动的织布机和纺纱机,开办更大规模的工厂大批生产。这时候的所谓土布跟进口的洋布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区别了。甚至连纺纱所用的棉花,也不采购本土货,而是购买美国棉花和印度棉花。另外先进的电力驱动的织机效率更高,用人更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富商们大批解雇工人,穷人的日子更加难熬。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上洋土布越来越多,跟英国本土运过来的洋布也越来越难于区分,于是英国佬的洋布在中国打开市场了。另外,洋人在轻纺技术方面总是先走一步。中国人还在染织单色布的时候,英国佬已经能够印染花布了。花布的出现使得平民百姓买不起绸缎的情况下也能穿花衣。因此花布比单色布利润更高,所以市场上最肥的一块肉始终是洋人的。
等到满清王朝灭亡,民国范儿开始时兴的时候,一个以洋人为后台老板的洋买办集团和依附于洋人才能生存的工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买办资产阶级,这些利益集团跟洋人的关系已经非常牢固。这些洋买办已经不限于实业界,他们早就已经控制了中国的金融界。洋人的银行早就成了中国的中央银行。不但是这些富户,民国范儿十足的官僚机构和军阀都把钱存在洋人的银行里。洋人在中国办的银行,大班居然不是洋人,而是中国人。当然这些早就从里到外都洋人化的中国人也就是还剩下中国人的面孔而已。他们这些人给自己的洋主子服务之周到,使得洋人们觉得使用这些狗腿子比洋人自己亲自出马得到的利益更大。
洋货早就不仅限于纺织业,整个中国的经济活动,全部都在洋人买办们的掌控之下。中国仅有的几种能出口赚钱且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土产比如蚕丝和茶叶,完全被洋买办操盘。蚕丝和茶叶都有极强的季节性,每年蚕丝茶叶上市的时候,洋买办必定会“季节性地”抽紧银根,结果蚕丝茶叶收购价大跌。让洋大人抄底买进。不仅中国的蚕农茶农大亏其本,就是中国小本经营的收购商也亏不起钱。越是这个时候他们越是贷不到款,只能让便宜货被洋大人拿走。满清末年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代表,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企图跟洋大人争夺蚕丝霸盘,得罪了洋大人。结果都用不着洋大人出手,仅仅在洋买办的围剿之下,胡雪岩的商业帝国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到头来衰败得一个铜子儿都不剩。
整垮胡雪岩的,就是历经几代给洋大人当金融买办的席正甫家族。这个家族几代上百人组团给洋大人当狗腿子。全面控制中国经济。全方位地剥削中国人。搜刮中国人的每一个铜板为了洋大人在中国的殖民事业。说这个家族是最大的汉奸家族也不为过。汪精卫这号人跟江南席家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改开搞之后,中国中洋店屎台特地拍摄了一部歌颂洋买办的电视片,名字就叫做“江南席家”。用最谦卑最跪舔最谄谀当然也是最无耻的语言和画面把这个几代人当汉奸的王八蛋家族大臭哄哄地颂扬了一番。
由此可见,洋大人的洋买办势力到今天还阴魂不散,仍然在我们周围散放臭气污染环境。
——————
本文两个动西值得注意, 第一煤气灯打入中国说明经济溃堤是从富人开始的, 今天也不例外, 但是, 今天更甚的是崇洋之风, 比如苹果手机明明烂货一个, 但是在中国就是被人傻钱多的暴发户追捧, 这种脑残行为还被美其名曰“商业文化”。
第二, 作者认为买办是经济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我同意这个分析, 引申出来买办与洋毛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导致民不聊生, 但事实上本土资本家垄断了经济命脉国家照样完蛋, 那些对外掠夺国家还可以靠掠夺缓解矛盾, 中国豪强一旦做大只能是“周期性”动荡, 历史回溯两千年都是如此, 今天也不例外。 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国家坐拥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 因为资本家豪强做大的原因, 一旦失去对外掠夺也会迅速陷入经济危机。 比如说纵观美国建国历史, 最长连续没有对外侵略打仗的时间不到五年, 并且只出现了一次, 但是这次最长的和平期间没有歌舞升平, 而是饿死了800万人(按着邓小平杨继绳算法推算)。大家知道是哪一年了吗? 就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两边卖军火,最后又直接参战收拾残局把全世界的黄金都挣到美国的上世纪3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