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中共
本文简介诸葛亮治蜀,以其成败对比中共。
诸葛亮,东汉末期生,三国时任蜀汉丞相,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述成“多智而近妖”,在《三国志》中,他又被描述成“师出未捷身先死”的悲剧英雄,那么,既然说诸葛亮是天才,那他到底天才在哪里?既然是天才,蜀汉又为什么会败得那么彻底?
三国蜀汉,从西元223年刘备死去,到234年诸葛亮去世这11年里,诸葛亮都是实际控制者,他接手的是一个随时灭亡的烂摊子,蜀汉却在他手里奇迹般地逆转。
我们先来看当时蜀汉的外势。
入蜀后的刘备急功近利,在没有支援、两面受敌的情况下让关羽孤军北伐曹魏,结果关羽被魏、吴两国前后夹攻,丢了荆州,自己也被杀了,而刘备为夺回荆州及为关羽报仇,又在夷陵之战中把蜀汉的7万主力部队全部打光,留给诸葛亮的只有两三万二线部队,当时曹魏兵力30万上下,东吴20万左右,蜀汉这点兵自保都要大智慧了。
再说蜀汉内势。
丢失荆州之后,蜀汉的根基只有四川和重庆了,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蜀汉南部,就是滇池及以南那一部分,都是孟获的地盘,蜀汉根本控制不住,所以当时史书称它为“一州之地”,而四川就是益州,所谓益州集团,就是四川当地的门阀世族和原来去当京官的益州人,这一派系在蜀汉根深蒂固,外来政权入主,损失最大的就是他们,所以他们一直是怀恨在心的投降派,谯周是益州人,他在曹魏进攻时力主投降实在不奇怪,更好玩的是,写《三国志》的陈寿正好就是谯周的弟子,但他的确是个良史,只有被反复确认的事实他才记录,在史评方面,除了他不懂、没理解的东西,其他评价都算中肯;第二是刘焉刘璋入蜀后带去的文臣武将,本来就跟益州集团有仇,刘备集团来了之后双双被压制,这又是一层隐患;第三层就是刘备集团,但在诸葛亮全权接手的时候,关羽张飞庞统法正全都死了,刘备指定的副手李严原来又是刘璋的人,可以说一点执政基础都没有了。
这样的内忧外患下,换个人能撑一年就不错了。
那诸葛亮怎么办呢,他的第一步,是软禁刘禅、压制李严,把整个蜀汉的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里,做到令行禁止;第二步,就是法治,刘备在入蜀后干过一件大事,他叫诸葛亮和蜀汉文臣制定了蜀汉法律,《蜀科》,那么制定法律容易,但是执法就难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法律,而是有法不依,诸葛亮执法公平,他是真做到了“罚不庇亲,赏不避仇”,这样三层势力就都没话说,大家一样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想升官发财,干好自己的事情即可;他的第三步,就是产业国有化与屯田。
原来四川的盐、铁、纺织业,大都是益州集团私家的,诸葛亮一来几乎全部给国有化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依赖国家信用的纸币发明前,一个国家要生存必然依靠实物税收,如果政府没有大量利润丰厚的国企、实业与税收都掌握在私人手里,财政崩溃就是迟早的事,而且“铁”是冷兵器时代的军工产业,如果被私家掌控,后果不言而喻。
分别讲产业。
我们先看盐。在四川,自西汉起就发现了天然气,一开始只是地质变动造成了天然气泄露,历史记载说有死伤和爆炸事件,但因为一些巧合,当地人发现天然气可以烧,而且燃烧稳定,就逐渐开始应用,诸葛亮实施盐业国有化之后,就用天然气煮盐,史书说,他是把竹子中间的竹节打通,刷层油漆后用布包住,然后反复刷漆,就这样做成简陋的耐压管道来输气,从出土文物来看,地下埋设的主管道是陶制的,更耐压;管道输气至数十口大铁锅,铁锅里都是当地盐井打上来的盐卤,日夜不停地煮盐,这样就用当时取之不尽的燃料、原料,和几乎为0的人力成本,带来了很大的盐产量和盐利,这些盐多到益州人根本吃不完,诸葛亮继续生产它干嘛呢?答案是,当私盐买到曹魏和东吴去,破坏他们的盐税、降低他们的政府收入。
然后是铁。诸葛亮把益州的门阀铁业国有化,再建设了蜀汉的国营炼铁厂和兵工厂,严格控制兵器与农具质量;在武器上,他发明了诸葛连弩,一种10连发弩,以前步兵对抗骑兵,前面都是盾矛手,后面是弓箭手,这样就有弓箭的射程问题,如果用弩,那又有射速问题,而用了诸葛连弩,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既能保证火力,又保证了射速,使得蜀汉步兵可以压制曹魏骑兵冲击;在经济上,因为金属开采、冶炼、与制造的国有化,不仅为蜀国带来了大量税收,还保证了优良农具与兵器供应,两全其美。
再说屯田。史书言“商鞅以耕战并天下,汉武以屯田平西域”,诸葛亮干的其实跟曹操没两样,曹操是用黄巾军屯田,而诸葛亮用流民、失地农民、和“夷人”屯田,所谓“夷人”不一定是少数民族,有些住在山里的、有汉族血统的汉人也被称之为“夷人”,因为古代似乎是以文化为分割,而不是血统;诸葛亮收拢这些无依无靠的老百姓,一部分叫他们在无主土地开荒,一些则是没收益州门阀的私地让他们种,而且他不仅要流民种地,还把他们组织起来,农忙种地,闲暇练兵,这样蜀汉的常备军就能减低到8万左右,财政压力较小,粮食也越来越多,要打仗的时候还有军训过的农民可以用,精彩。
还有的就是基础建设。诸葛亮很重视水利与道路,在道路方面因为蜀道难,他派工匠修通了两条古老的栈道,又修整了原有的道路,用于对曹魏和东吴物流,其实物流是他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后面我们会看到它的作用;水利则是为了农业,没有水利,一块地就不能保证收成,特别是汉中,因为战争频繁,那地方涌进了几十万流民,如果没有妥善安置与生产,饿了必然生变,所以诸葛亮在汉中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再组织流民开荒,这样社会稳定、粮食与兵源充足,政府又有了大量收入,据说到今天汉中还有诸葛亮的水利工程遗址。
在盐、铁国有化,流民土地组织化的同时,他并不完全依照战国法家,而是“崇本而不抑末”,“本”就是农业,“末”就是商业,只要商业能为蜀汉带来利润,他一点不排斥,这种工农商同举、国企私企并存的混合型经济体制,就是后来欧美和现在中国的经济体制,诸葛亮早在1700多年前就用了,但最早的应该还是商鞅后的秦国,他的前辈。
在这些综合政策下,两三年间蜀汉就府库充盈、秩序井然,为蜀汉的进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现在再说诸葛亮的进攻。
我们知道,年轻的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那么管仲乐毅有什么著名战役让诸葛亮自比呢?是否真的有借鉴、相似之处?
先来看管仲,齐桓公一直想让鲁国称臣,可是威胁没用,打也打不下来,管仲就根据两国的情况,发动了一场经济战,当时齐鲁各有自己独特的丝绸工业,齐国的叫齐纨,是一种绢;鲁国的叫鲁缟,是一种生绢,管仲就让齐桓公和公卿大臣都穿鲁国丝绸,让整个齐国形成穿鲁缟的风气,管仲再下令禁止齐国织缟,都得从鲁国进口,这样鲁缟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就涨了几倍。
这个消息在鲁国老百姓中迅速传开,一些人就不再种田,而是织缟,管仲觉得这样还不够,就又出一个政策,鲁国商人只要贩来一千匹鲁缟,就赏三百金,鲁商在大赚特赚之下就大幅度提高鲁缟的收购价,在巨额利润面前,鲁国全国上下、家家户户都开始纺织丝绸,没人再种地了。
一年以后,管仲忽然封锁齐鲁关卡,下令全国不再穿鲁缟也不得进口,同时粮食不得出口,这样鲁国大量生产的鲁缟卖不掉,同时粮价立即上升,因为一年没种田,粮食短缺让整个鲁国人心惶惶,陆续有人开始逃亡,鲁庄公只有跟齐国商量买粮,管仲借机把粮食出口价提高了一百倍,因为粮价的巨大差距,活不下去的鲁国百姓都逃到齐国去了,鲁国这下不要说用兵,就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了,这样鲁国只有称臣。
第二个是乐毅。
乐毅,战国时燕国大将,燕国当时最弱小,在七国中被称之为弱燕,被齐湣王10万大军攻入蔺都,烧杀抢劫一番后离去,乐毅投奔燕国后燕昭王拜他为大将,练5万新军,伺机而动,当时齐国非常强大,但齐湣王到处攻打,消耗了大量国力,国内因为赋税太高也弄得天怒人怨,乐毅就看准机会,联合五国军队一鼓作气打掉了齐国70多个城,威震天下,就剩东边田单守着的即墨城,和齐湣王逃亡的南部莒城,后来因为无法收服齐国民心,战败于田单又被燕王召回,功亏一篑。
介绍了这两人的事迹,我们再来看诸葛亮的战术,诸葛亮并不是简单地照抄,而是在了解了历史,和三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打击。
第一,诸葛亮在接管蜀汉之后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当时四川有一种很精美的丝绸叫蜀锦,天下的有钱人都喜欢穿,诸葛亮就把门阀私营的丝织厂国有化、再建了很多国营丝织厂,大量生产蜀锦,那他要那么多丝绸干嘛?说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因为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正常的工农业生产经常被打断,物价很混乱,两汉的小额金属货币五铢钱等几乎没用,经常出现有钱没货的情况,而在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大小军阀都各自乱铸钱,不仅铸五铢钱,还铸造了“直五百铢”、“大泉当千”、“大泉五千”等疯狂通胀的铜币,货币信用接近崩溃,在这种时候,丝绸这种又名贵、又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却可以作为货币在三国内任意流通,这样诸葛亮手里质量上乘的蜀锦,就相当于全流通的货币,蜀汉的丝织厂,实际上就是造币厂,他大量生产这种货币,持续不断地去购买曹魏的粮食,降低其民间存粮,推高粮价,以此打击曹魏的军事动员能力、促使民变。
诸葛亮的金融战执行得非常有效,几年下来曹魏连铜钱都时铸时不铸了,因为没人要,民间交易都用粮食、布匹、和丝绸,金融系统完全崩溃,民生越来越难。
那为什么曹魏无法防御金融战,又不能自己生产丝绸做硬通货、发展工农业呢?
因为曹魏的政治基础是各地豪强,是门阀 军阀,曹操在世时还能压得住,曹丕继位后不但没有设法压制,而且为了得到“皇帝”这一虚名,他跟豪强做利益交换,任陈群做“九品中正制”,各地门阀可以依此按照家世,各自推举本郡官员,对曹丕来说,只要你们拥护我当皇帝,我就让渡地方权力给你们,所以说曹丕这人政治水平很差,做皇帝是要实权,如果为了一个“皇帝”的虚名放弃实际权力,那不是犯傻吗?他这样一来,把曹操好不容易收拢的权力又给让了出去。
就这样,在曹丕默认了门阀割据、国家隐性分裂之后,曹魏各地、各行各业都有门阀私家利益在内,他就不可能像诸葛亮那样,把战略资产国有化,而内部碎片化的门阀都想壮大自己,择机吃掉其他门阀或者曹魏中央,所以表面看起来曹魏国力是蜀汉10倍以上,实际却是在内斗和推诿中大量消耗,它不可能集中国力,也无法维护货币信用,而诸葛亮的金融战贯彻一生,直到他去世,蜀锦一直流通在魏、吴两地,部分取代了两国的发钞行。
这就是诸葛亮的开局,金融战。
第二个战术就是北伐,要论兵力,蜀汉最多只有10万,因为还要防备东吴,每次北伐用兵都不多,而曹魏至少有30万兵,就兵种来说,蜀汉都是山地步兵,即使在诸葛连弩的帮助下可以抵抗曹魏骑兵,但打得太远的话,就没办法保护自己漫长的补给线,这注定了北伐不仅不可能一战灭曹魏,连打下几个城都很困难。
那么,被称之为“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再北伐?
答案是,诸葛亮并不指望用这两三万步兵消灭对方,他是基于曹魏的现实情况,配合金融战不停地消耗对方,因为蜀汉军纪严明,蜀军在曹魏老百姓中很有口碑,加上曹魏的边防军毫无战斗意志,所以每次北伐,曹魏边境不是投降,就是打败,曹睿只有让中央军去对抗,而像司马懿这样聪明的门阀,面对两三万蜀汉步兵,他居然跟中央要10万20万骑兵,借口是“诸葛亮用兵如神”,当他拿到这些数倍于对方的兵力之后,他不进攻,就跟诸葛亮耗,甚至不惜“千里请战”。
司马懿为什么这样做呢?一是边境有战事,他才能跟曹睿要兵要粮,借机扩大自己的实力;二是他知道,诸葛亮这几万兵吃不掉曹魏,只要诸葛亮退兵,他司马懿就是“退兵有功”,能升官,诸葛亮多来几次,他就能多升几次官,朝廷也会更依赖他。微信号:gules007
事情还不止如此,只要是曹睿优秀的嫡系将领参战,司马懿就把他往诸葛亮的刀下送,其中最著名的是张郃,跟郝昭。
张郃是很能干的一员大将,打败过马超、张鲁、马谡、韩遂、公孙,而且为了得到“皇帝”这一虚名,他跟豪强做利益交换,任陈群做“九品中正制”,各地门阀可以依此按照家世,各自推举本郡官员,对曹丕来说,只要你们拥护我当皇帝,我就让渡地方权力给你们,所以说曹丕这人政治水平很差,做皇帝是要实权,如果为了一个“皇帝”的虚名放弃实际权力,那不是犯傻吗?他这样一来,把曹操好不容易收拢的权力又给让了出去。
就这样,在曹丕默认了门阀割据、国家隐性分裂之后,曹魏各地、各行各业都有门阀私家利益在内,他就不可能像诸葛亮那样,把战略资产国有化,而内部碎片化的门阀都想壮大自己,择机吃掉其他门阀或者曹魏中央,所以表面看起来曹魏国力是蜀汉10倍以上,实际却是在内斗和推诿中大量消耗,它不可能集中国力,也无法维护货币信用,而诸葛亮的金融战贯彻一生,直到他去世,蜀锦一直流通在魏、吴两地,部分取代了两国的发钞行。
这就是诸葛亮的开局,金融战。
第二个战术就是北伐,要论兵力,蜀汉最多只有10万,因为还要防备东吴,每次北伐用兵都不多,而曹魏至少有30万兵,就兵种来说,蜀汉都是山地步兵,即使在诸葛连弩的帮助下可以抵抗曹魏骑兵,但打得太远的话,就没办法保护自己漫长的补给线,这注定了北伐不仅不可能一战灭曹魏,连打下几个城都很困难。
那么,被称之为“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再北伐?
答案是,诸葛亮并不指望用这两三万步兵消灭对方,他是基于曹魏的现实情况,配合金融战不停地消耗对方,因为蜀汉军纪严明,蜀军在曹魏老百姓中很有口碑,加上曹魏的边防军毫无战斗意志,所以每次北伐,曹魏边境不是投降,就是打败,曹睿只有让中央军去对抗,而像司马懿这样聪明的门阀,面对两三万蜀汉步兵,他居然跟中央要10万20万骑兵,借口是“诸葛亮用兵如神”,当他拿到这些数倍于对方的兵力之后,他不进攻,就跟诸葛亮耗,甚至不惜“千里请战”。
司马懿为什么这样做呢?一是边境有战事,他才能跟曹睿要兵要粮,借机扩大自己的实力;二是他知道,诸葛亮这几万兵吃不掉曹魏,只要诸葛亮退兵,他司马懿就是“退兵有功”,能升官,诸葛亮多来几次,他就能多升几次官,朝廷也会更依赖他。
事情还不止如此,只要是曹睿优秀的嫡系将领参战,司马懿就把他往诸葛亮的刀下送,其中最著名的是张郃,跟郝昭。
张郃是很能干的一员大将,打败过马超、张鲁、马谡、韩遂、公孙瓒,又在夏侯渊战死的定军山一役中稳住全军后撤,忠于曹魏,可一次诸葛亮在退兵时,司马懿一定要叫张郃去追,结果在一山谷中埋伏而死。
再说郝昭,他也忠于曹魏,司马懿就给了他一千多兵,把他放到最前线,叫他去对抗诸葛亮的数万兵马,而且迟迟不增援他,结果郝昭依托城防设施,硬是抗住了诸葛亮二十多天的攻击和劝降,这并不是说诸葛亮数万人强攻不了一千多人,而是蜀汉兵少,交换比大的话就不合算,再则郝昭这样又忠心、又能打的将领如果为他所用,比杀了他更好,所以就一边打,一边招降,可这样一个好将领,回去后忽然生病,吐血不止,然后死了,不悔很怀疑他是被司马懿毒死的,可惜没有证据。
这种只针对曹魏的战略部署实在古怪,诸葛亮好像当东吴不存在,大家都知道,是东吴杀了关羽,也是东吴消灭了蜀汉7万主力、抢走荆州,那么吴蜀两国都没法独自对抗曹魏,如果两家再打起来,最后必定便宜了曹魏,所以,诸葛亮只有与东吴交好,而且把主力全部投入抗曹,对东吴来说,乐得见蜀汉攻击,最好打得一死一伤,然后他东吴来捡便宜,可诸葛亮哪里是省油的灯,他对曹魏的经济战同样在对东吴打,私盐、蜀锦,一样不缺,而东吴的治理能力非常差,看似地大兵多,实际是最弱的一个。
第三个战术是屯田,那是在后期,诸葛亮带着将士到曹魏的土地上去种田,跟历史上其他将领不同,诸葛亮屯田,曹魏的很多老百姓都投奔他去帮着种,因为他待老百姓好,收粮也公道,所以后期北伐,他已经不用再依赖蜀汉后勤,直接在曹魏家里吃住了,最夸张的就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居然跑到距离长安100公里的五丈原种地,曹魏因为内部斗争,对他无可奈何。
诸葛亮的内外策略非常成功,在他死后蜀国各项国有产业就逐渐私有化,可蜀汉政府的储存非常厚实,直到阿斗投降,蜀汉还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实力如此。
天才,受不悔一拜。
总结诸葛亮的战术,就是用金融战推高粮价,扰乱曹魏的货币与税收,促成民变;再用北伐壮大曹魏豪强,争取让他们尾大不掉,促成门阀叛乱;最后是用屯田,在曹魏的土地上,让活不下去的曹魏老百姓都来投靠他,也可以像《孙子兵法》上所说的“食于敌”;只要这样稳扎稳打、步步紧逼,等到曹魏财政破产,或者门阀开始叛乱,诸葛亮就是一支深得民心的劲旅,去面对四分五裂的北方,复制乐毅一役完全不是梦想,可惜他死得早,要上天再给他20年时间,他至少可以统一中国,但在他身后,中国一样会分裂,因为他没有解决根源问题。
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在那个历史条件下,没有像中共那样的组织、管理、和传承。
就土改和屯田来说,中共干的跟诸葛亮差不多,但从文化教育上来说,中共是从底层教起,当时一些上千人的农村只有几个人识字,基层党员就进去扫盲,争取让每个人都认得几百字、会一点算术,然后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土改、为什么要扫盲、要建设一个怎样的中国,这样一来,中共就开创了以为政治理想为支撑的政党模式,既有党员兵源,也有物质与思想支撑,更与底层百姓利益一体化;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实在没有这样的物质条件和时间,比方说,当时的教育都掌握在门阀手里,要叫他们教育庶民来反对自己那完全不可能,就算有了教育基础,政党模式也与诸葛亮“复兴汉室”的政治目标相冲突,所以,他行事就靠自己,宁愿“事必躬亲”,到最后实际上是累死的,而他的那些强悍策略,与综合性打击模式从不示人,以至于身边的魏延和姜维都没有理解他,所以魏延想在诸葛亮生病的时候拿到兵权,去打一仗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奇袭长安”,而姜维不明白什么叫综合打击,只是依样画葫芦地“北伐”。
就这样,诸葛亮没法组织起识字明理的党员队伍,无人传承,也不可能用党纲去规范理想,更不可能用党纪管理,所以当诸葛亮一死,蜀汉国企被门阀分光,曹魏一进攻,门阀就投降,而后中国在门阀私利中挣扎了几百年,魏晋南北朝,都是腥风血雨,中华儿女,苦不堪言。
中国,加油。
往事越千年,1700年后,诸葛亮与中共隔桌相对,相视而笑,他有匡扶天下之志,也有匡扶天下之才,他和曹操一样,都试图用自己的才华把破碎的版块融化,重新聚集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在那个朝代,他竭尽了全力都打不过时势,他败了,但他虽败犹荣,他依然是英雄、是天才、是我中华的千古一相;而在1700年后,中共胜了,中共以政党形式,让太祖带领着全党全军,和整整两代人,在几十年里从冷兵器开始打,一直打到爆了氢弹,为中国开创了一个全民扫盲的工业时代,就像战国法家那样,其模式必将延续千年。
祖国万岁。
全文完。
【其实没写完,时间来不及了,对不起大家】
程不悔
乙未五月初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