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不准东北军抗战? 难道他不知道东北简单的军力对比, 和日本获取东北之后会利用东北的资源壮大自己,
并获得前进基地吗?
推测:
1.蒋介石与日本有出卖满蒙协议, 这个协议最早来自孙中山时期, 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军阀混战的时候并占优势,
出卖中国利益换取鬼子的支持是军阀常用手法。
2. 蒋介石欺骗张学良图谋吞并东北军, 失去老家资源的军阀武装只能是蒋介石的炮灰,
事实上张学良确实成为蒋介石军阀混战的炮灰, 后来又成为反共的炮灰。 蒋介石吞并把兄弟的事情太多了,
冯玉祥李宗仁都被吃的不剩骨头。
张学良为什么听蒋介石的话而放弃东北:
1. 张学良年轻气盛,或者年幼无知, 对蒋介石的流氓堆里学来的阴谋诡计推崇备至,
到死的时候还认为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
2. 蒋介石的大略包括:联合日本共同反共, 别以为后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就是亲共,
张学良骨子里反共,地位与利益使然, 蒋介石有可能告诉张学良出卖满蒙的卖国计划, 所谓的推心置腹,
让张学良心甘情愿地露出两肋让把兄弟插刀
3. 蒋介石封官许愿, 副司令
4. 欺骗张学良日军会进攻苏俄, 占领东北会导致列强利益受损, 出卖东北变成诱饵。 这个诱饵对于张学良很有吸引力,
张学良年轻气盛,有正义感, 认为牺牲东北军引起列强内斗,中国可以浑水摸鱼,渔翁得利, 张学良到不是胆怯, 而是傻瓜受骗上当,
这也是西安事变的真正原因,
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导致东北军解体,彻底被蒋介石吞并,正义感牺牲精神是很容易被利用的》》
我恨抗战,作者 佚名
我为什么恨抗战,这是因为越研究历史,我越觉得抗战完全是可以局限在中国一个小范围内比如不超过山海关这样的一个区域,而不应该打成除青海西藏外的一个全国性战争。
倭人忘中国之心不死,或许自唐朝以来就有,只是那时中华太强大,倭寇在明朝才比较大规模的对中华产生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其正规军在明朝甚至清朝鸦片
战争以前从来没有踏上中国本土,1840年以前,中国军队总是能把日本军队挡在鸭绿江以北。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第一次甲午海战的失败,其原因也绝非是现
在主流描述抗战那样,是鬼子武器先进,科技先进,日本人赢得甲午海战,根本就是弱小打败强大(貌似,原因是腐朽),落后打败先进,清朝北洋舰队与当时日本
海军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先进程度,都超出许多,只是先进的武器掌握在腐朽的清朝官兵的收中,无奈地败于卧薪尝胆(不要责怪我用这个通常是褒义的词汇)的
日本海军。
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这是指陆军,实际上,东北军是中华民国时中国
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9.18前东北空军有100余架飞机,基本是法国新式的。东北海军拥有大小舰只21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
人。主力舰“海圻”号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巡洋舰,其余还有“海琛”、“镇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战舰。
东北驻军和日军力量上对比,东北军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亦有相当的优势。日本关东军在事变时不仅没有空中武装力量,甚至在轻武器方面也不曾装备类似于东北军的“捷克轻机枪”这样的高技术含量武器。
军工方面,东三省兵工厂扩建后,每年能生产大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支,枪弹18000万粒,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保证了战争的需要。东三省兵工厂已发展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工厂。”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这是什么,这是军令吗?,不要不相信,这就是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的意思下达的军事命令,次日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那当时中国的最高当局蒋介石是什么意思呢?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上发表《国存与存,国亡与亡》的演说:“我国民此刻必须
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 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此刻暂且含忍,绝非屈服。如至国际信义条约一律无效,和
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该忍之最后地步,则 中央已有最后的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领导全国人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
和国家人格。”听起来似乎比张学良好一点,但在山海关以北的广大土地全部丢失的情况下,强调逆来顺受,等候国际公理,这样的最高领袖,实在奇葩。有人争论
说不抵抗命令不是蒋介石下的,我说也许是,但是不抵抗是符合蒋介石的心愿的。
那张学良的东北军,如果在九一八不是被区区300名日本关东军给驱赶到关内,而是消灭了这300名日军,会不会引发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呢?答案是不
会。以当时日本东北兵力,只有区区2万人左右的兵力,是无法和拥有近40万军队东北军抗衡的。1931年918前夕,中日军事对比是,东三省的日军正规军
只有 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日本在31年夏季才开始在国内部
队装备 国产坦克和装甲车,关东军此时还没轮到;能迅速支援的日军只有驻朝鲜的2个师团,共3万人。而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有20多万,平津一带还有东北
军11万 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关外。日本国内本没有全面对华作战的准备,日本在9.18时期根本没有做好大战准备,驻朝鲜的日本军甚至怕关东军会完
蛋,急电国内 要求“不能不救关东军!”(日本祢津正志著《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可以看出日本占领东北一是军方激进分子强行拖入的,二是少帅不抵抗所造
成的直接后果。
在上海,还发生了一次抗战,叫做一二八淞沪抗日。一般的描述是1931年1月下旬日军图谋侵占上海,要十九路军后撤15公里。国民党当局拟同意日方
的要求,并派军政部长何应钦理沪向蔡廷锴转达。蔡当即表示拒绝。他反复 申明: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连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
军决心迎头痛击。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下令反击,当时,十九路军与随后到达的第五军只有4万余人,以轻武器为主。蔡廷锴率十九路
军,与装备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六七万日本侵 略军血战33天,迫使日军四度易帅,死伤万余人,也无法攻占上海。蔡廷锴从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
同胞的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 民族英雄”。战后获南京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实际上,淞沪抗战前,上海的守军是第十九路军,部队供给远远不足。战役开始前,中央政府共 拖欠十九路军8个月600余万的军饷。战役开始后,明显
感觉到手榴弹供应不上,中央政府更是始终不予以回应,只好发动上海民众赶制土制手榴弹。同时十九路军的炮火力量也比日 军低了数个档次,导致日军轰炸肆无
忌惮。战争开始后南京中央政府屡次发电,要求十九路军不得抵抗,撤到二线阵地。虽然十九军开始没有后退并且取得了一定战役成果,但是在陈铭枢的电报下,蒋
光鼐和蔡廷锴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所有将士都不相信这道命令,认为是通信员误传,甚至认为通信员是奸细,不断将通信员扭送军部或者求证命令的真实性。得
知真的停止进攻后,不少将士嚎啕大哭。这是淞沪抗战中最大的遗憾。战争初期国军兵力甚多于日军,日军战争目的只是转移国际视线。如果国军按照计划发动进
攻,结合19军、5军的战绩,战争过程即使惨烈但完全可以取得更大胜利。可惜国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大军进退犹豫不决,过分期望国际调节,以致错失好局。张治中坐不住了,多次向蒋介石请命增援。宋希濂旅已经全旅整装待发。但是中央政府还是不允许。宋旅将士纷纷垂泪。宋希濂压不住,带全旅连级及以上军官,塞满了一卡车面见何应钦。其中一位黄埔毕业的连长连连质问何应钦,最终何应钦哑口无言,将宋希濂等人打发回去。
迫于各界压力,蒋介石政府终于派出了张治中率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5军驰援上海。
对于这样一种拖泥带水莫名其妙最后输了的抗战,我不喜欢。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的国民党抗战仍然是.....。从军队的数量、装备以及局部所要面对当面之敌的绝对数量,国民党军应该是抗战的主力。但这
个所谓的主力是否完成了与其主力身份相适应的任务呢?现在,总有人说国民党军牺牲了多少,消灭了多少鬼子来说事。作为后来人,我不极不愿意国民党有如此巨
大的牺牲,在蒋介石一干人眼里,普通国民党兵的生命不算什么,青天白日勋章也不会发给普通士兵。但是如果这些普通士兵的生命的失去,真的有特别大的价值,
他们也去可以瞑目了,他们这的可以瞑目吗?请看国民党的22次会战。
-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指挥混乱,武器装备落
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33万人,负责人要不要上军事法庭?
这样的草菅人命稀里糊涂的抗战,我不喜欢。
-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此时国民革命军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万多人。
这样的抗战,我真的恨。
-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国民革命军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国民革命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但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败了。
这样的抗战,你喜欢?
4.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日军打通了津溥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
儿庄大捷消灭鬼子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5月下旬,各路大军按命令的路线,全部安全撤抵皖西、豫南地区。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占领开
封。1938年6月9日,为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河南省档案馆的记载死亡人数为89万人,受灾人口的高达1,200万人。会战结束。
虽然有台儿庄的惨胜,我真的痛恨这样的抗战。
-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5月爆发的兰封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徐州会战中的一个支线作战, 中国军队12个师的豫东兵团在薛岳指挥下在河南省兰封地区对日军孤军深入的土肥原贤二部(第14师团)的进攻作战。最后迫不得已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意图以此阻滞日军进攻。由于在这次会战中,国民党将领龙慕韩作战不力被处决,成为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的蒋介石中央嫡系将领。
兰封会战对日军来讲是败仗,对中国来说,是胜仗?我真的痛恨这样的草菅百姓人命的抗战。
-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而结束,但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万人、近10万名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了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这场会战,关系到国民党政府的存亡,因此从上到下的作战是认真的,勇敢的,所谓的万家岭大捷是典型,以前的抗战都如此打,中国不至于这么惨。虽然指挥是相对笨拙的,但我支持一切真心的抗战。
-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汉会战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国民革命军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省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革命军消灭毙伤敌军1.3万人,第五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军未能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
我支持一切真心的抗战。
-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军动用10万兵力,却在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日军承认“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在国民革命军反击下,日军伤亡达2万人,被迫撤军,国民革命军伤亡3万余人。
“……此次会战,从日军进攻开始,至日军主动撤退告终,战场全局的主动权基本上操之于日方。战斗结果,两军都回到原 有阵地。因此,就会战
局部而言,双方未分胜败。但从抗战的全局而言,却是对中方有利。日军要消灭第9战区主力的目的未达到,反而消耗了自己不少兵力和武 器,并退回原阵地。而
中国方面判断日军将进攻长沙,为此作好了‘万一长沙不守’的多种准备,故将日军未能攻到长沙而退却视为胜利。”
当时在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任作战科长的赵子立认为:“此次会战,据实而论只能算是一个平局。
但是,长沙被烧毁了,导致长沙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我痛恨这样的抗战。
9.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军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后,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处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所谓昆仑关大捷(10万国民党军精锐对800日军,虽击毙第21旅团的旅团长中村正雄少
将,但日军死亡不过数百。)。在桂南会战中,日军死亡2621人,伤3378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3卷第1 分册)。2月22日,在柳州军事会
议上,蒋介石非常恼火,将总指挥白崇禧和中央督战大员陈诚给予降薪留职处分,将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上将以下8个将官撤职查办。
我支持一切真心的抗战,但这样的抗战值得大书特书吗?
-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张自忠上将殉国于南瓜店,宜昌失陷。枣宜会战是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日军为遂行此次会战,从长江以南和长江下游抽调了大
批部队,也就是说,从第九、第三战区当面抽走了大批部队,这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本来就很分散、薄 弱的守备力量更加分散,更加薄弱。第九、第三战区如能乘
此机会向当面日军发起强有力的攻势,必能收到较冬季攻势更大的战果,威胁日军后方,给第五战区以有 力的策应。但第九、第三战区虽有所行动,却远不够积
极、有力。各战区之间以及战区内各部队之间缺乏积极主动的策应,也是导致此次会战失利的重要原因(这一弊病在历次会战中反复出现)。
向张自忠上将致敬!
总体来说,请问这样一种国民党的抗战到底值不值得颂扬?
-
豫南会战: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省国民革命军界首和太和,但在伤亡了9000人后,日军最终撤军。这次会战,第5战区主力退避三舍,始终未与日军交锋,所以,日军的行动也只是一次武装大游行。
-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为保证南昌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发动试图消灭赣北国民革命军主力的上高会战。日军在三路围攻、其中两路受阻的情况下,形成一路孤军深入,被国
民革命军包围而仓皇撤军,伤亡高达15000人。但日军在本次会战的兵力顶多2万5千人内(罗卓英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上开始估计日军只有一万,后来才说是三
万[2] ),不可能出现6成的伤亡比,国府战报明显灌水。虽说战报灌水,但这不代表国军在此役徒劳无功。日军山炮属联队(团级)编制武装,一联队4门,缴获6门代表至少有2个步兵团遭击溃,对此次只投入6个步兵团的日军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单位受创严重,对日军冲击可谓不小。
支持打胜仗,尤其是国民党的胜仗,来得太不容易了,夸大了也支持一下。
-
中条山(晋南)会战:1941年5月: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惟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
条山 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日军
仅战死 673人,负伤2292人。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这样的草菅人命抗战,正常的中国人估计都不喜欢。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
14. 第二次长沙会战(又称第二次长沙战役,日本称长沙作战),指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为打击中国第9战区主力,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日军第11军在湘北岳阳以 南
地区集结了第3、第4、第6、第40师团和4个旅团,总兵力达12万余人,向中国军队展开攻势。此次会战从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9月7日至
10 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月,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击落飞机6架,击沉汽艇9艘,使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10月中旬,
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中国军队收复全部失地,恢复战前态势。
我支持一切真心的抗战。
-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取得了长沙会战的大捷,共毙伤日军5万多人。成为“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
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国民党军抗战的胜利,太不容易,我真的支持这样的抗战,如果国民党军的抗战都是这样,哪怕一半是这样,我也就总体上支持国民党军的抗战了。
-
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
浙赣会战,是1942年夏季,日军为摧毁中国在浙江前进机场,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主要由金华、兰溪地区战斗、衢州地区战斗、上饶、广丰地区战斗、浙赣路西段战斗、临川地区战斗、丽水、温州、松阳战斗、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等组成。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中国军队机场,打通浙赣铁路,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曾经占领衢州机场,但遭到严重损失,第15师团师团长阵亡,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万人[1] 。此会战后,日军基本达到了“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养战力的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和资材”、抢掠物资,并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的。
此阶段,蒋介石等人保存实力、坐观事态发展的消极抗战思想上升到主导地位。如真能保存实力,也可接受,问题是国民党军部队大量伤亡多是在
突围溃退时发生的。而且正是由于这种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的行为,才使日军能在浙赣路从容地占领2个多月,并抢掠物资,杀害人民;才使日军能在浙赣路畅通的
条件下,日以继夜地向后方运送抢掠的物资。就连日军也说:“自6月下旬以来,直到8月中旬,我军从广信、广丰附近返还,在这一期间,该方面的中国军基本上未见积极活动”,“在6月下旬我军打通浙赣线作战中,该方面中国军毫无作为,一味退避,我方未损一兵一卒,完成了打通任务”,“此后,动向更趋消极,只是考虑到我军回转”。
这样的抗战,我不喜欢。
-
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
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季日本第十一军为打击中国第六战区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日本机动利用兵力,用各个击破的战术重创中国军队第六战区的第29集团军,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将掠获的大批船只下行。鄂西会战历时月余,第六战区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了日军约5个师团兵力的进攻。
战后日军的战报中,声称会战期间日军共战死1025人,战伤3636人;被打死军马499匹,打伤280匹【注:《日军在支那方面之作战记录》一卷上册P149】。本次会战后,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对
外宣称日军被消灭25,830人【注: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自身伤亡仅1万多人,取得了空前的大捷。到了1988年,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突然
改口,承认第6战区部队在这次会战中战死23550人,负伤18295人,失踪7270人,俘虏日军88人;日军死伤3500余人。到底怎么回事呢?
-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
常德会战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1943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击毙日军1万余人。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如果整体上,国民党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本应该取得更大的胜利,遭受更小的损失。常德保卫战也用不着如此惨烈。
“此一役对中国而言,是证明其士兵之作战能力;对其盟友而论,亦足证明中国虽处于极大困难之中,尤能渡过难关,击退敌人。”——美国《芝加哥太阳报》
“这里举目尽是烧焦的围墙、残破的砖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口的城里寻一未经摧残的东西,实在难乎其难。”——《纽约时报》
“在这城墙的战斗,日渐惨烈,甚至好像在欧洲中世纪时代那样,以手格手,以颊撞颊作殊死的血战。”——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
“人类的持久战争是有限度的,当战至最后的300将士,余程万将军决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报国于他日……假如连这少数人都不能生还,那么保卫常德的英勇事迹将随他们英勇的死友埋葬于废墟之下,泯灭而无闻于世。”——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
守卫常德的余程万师长最后还是没有盼到援军,只好弃城而去。最后的胜利令人振奋,而余师长盼望的援军是孙连仲部,也算是抗日劲旅,近在咫尺,却最终没有到达。我现在假设守卫常德的是孙连仲部,余师长是援军,我特别怀疑援军会及时赶到吗?
-
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
日军试图通过豫中会战围歼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主力,并打通平汉线。由于国民革命军指挥失当,洛阳沦陷。日军实现最初的作战计划。据日本防卫厅防
卫研究所统计,日军伤亡3350人,中国军队阵亡32290人,被俘7800人。第一战区在战役结束后所作《会战之检讨》中说:“此次中原会战,挫师失地,罪戾难辞。”确是事实。为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均被撤职。
又败了。
-
长(沙)衡(阳)会战:1944年5月----8月:
豫中会战同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打通粤汉铁路。国民革命军在衡阳进行了长达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终因弹尽粮绝,后援不继而遭到失败。长衡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
长衡会战第二部分.这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会战开始时,薛岳第四次运用天炉战法,结果被日军在两翼撕破,随后长沙
失守。衡阳保卫战接着成为重中之重,衡阳之战,中国军队伤亡约15000人,阵亡6000余。据日方统计,是役日军伤亡近两万人。日本战史承认,此役“牺
牲之大,令人惊骇”,“不独严重地妨碍了‘打通大陆’的日程”,并且遭受了重大伤亡,是“苦难的战役”。方先觉第十军苦等援军不到,城内守军100多人甚
至冲出城去接应援军,援军却不能冲进城而离去,而冲出城的第十军官兵却能再度返回城。最后,方先觉投降日军。
在整个抗战,就单个战役,一方面我最欣赏此役第十军对日军的杀伤之巨(过瘾),另一方面,对方军长在援兵不到的情况下,为了保全重伤员的生
命而投降,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评价,在这里我的思维有点乱了。这样的抗战,我真的不喜欢,虽然方军长杀得过瘾,后来应该是无奈的去杀去战斗直至无奈的投降。
桂(林)柳(州)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21. 豫湘桂会战,是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贯穿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
在这次会战前后,国民党军已有许多的全美械部队,火力超过日军,日军不再有空中优势,仍然败之如斯,呜呼,可恨的国民党军。
-
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国民革命军在战役中对日军进行了包围,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毙伤日军1万多人。最终在国民革命军的反攻下,日军伤亡2万余人,被迫撤军。
胜利是振奋人心的,可惜国民党军没有再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机会了,日本投降了。
22次会战,除淞沪会战是主动进攻的外,其余均是日军来攻,国军防守,22次会战,只胜了4次。纵观整个国民党抗战,如果国民党有明显的民族大义,
那么开始就可以在北拒日寇于山海关外,在东赶鬼子下黄浦江,即使张学良不放一枪退到北京,蒋介石也可以命令反攻多回沈阳,日本关东军直至1932年,才开
始明显增兵,且那时关内还有马占山等可以里应外合,蒋介石有这样的命令吗?蒋介石是顺势把东北军弄到西北打内战,内战比外战重要呀?如果国民党军人(就是
指国民党军高级军官)心中的民族大义大于心中的私心,那么在台儿庄,王师长就可以与汤恩伯会师;池师长不用在台儿庄几乎战至最后一兵......;这样的
事太多了;如果援兵真心支援,余师长的衡阳不会失守;方军长至于投降?更不要说国民党指挥系统的混乱、低水平基本完全充满整个抗战的各次国民党军参与的战
斗。不过这是水平问题,就不能强求了。比如国民党军最强的战区级统帅薛岳,他在长沙重复使用4次天炉战法,那最后还有取胜的希望吗?
纵观包括22次会战在内的整个国民党抗战,完全是防守,都是日寇来犯,国军防守,只有一次,方军长的防守在敌我双方伤亡比例上占了便宜,只胜了4次
会战,这个胜利也就是恢复会战开始前的状态,而不能收复会战前的失地。多数是丧失国土,百姓流离失所,还制造了花园口和长沙惨案。国民党退退退,跑啊跑,
以至于日本投降时,只能在少数地方找到国民党去投降,多数地方要等美军派飞机空运国民党部队才能向国民党军投降。这样的抗战,谁喜欢?只管报上名,看看你
是谁?
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不在这里多说了。毛泽东不喜欢彭德怀的百团大战似的硬拼烂打,是为了保存实力。但是保存实力后,毛泽东将主力部
队分散,并派往敌后。这样的保存实力是为了消灭敌人,收复失地。到抗战末后期,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已经遍布整个日战区,叫做敌后抗日根据。
很难想象,如果按百团大战的打法,根据地人口可以由150万人发展到一亿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可以由开始的4万人发展到120万
人。如果按某些人的说法,共产党游而不击,那120万人的武器从何而来?所以毛泽东的办法不是单纯的保存实力,用现在的话讲是用科学的方法抗战。
就普通老百姓而言,我们很难在众说纷纭中准确判断谁消灭的日寇多,从常理上讲,共产党军队就是八路军三个师,3万人,2万条枪;加上新四军一万多条
更破的枪,他们如何能成为主力?国民党军在1937年以后军力当然比侵华日军弱,但是比共产党军队强约百倍,而且掌握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和全部的国际援助,
难道国民党军还要把主力的位置让出来。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诡异,弱的不能再弱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行军方向是进攻,发展方向是壮大,在日本投降时,与八路军新四军处于僵持状态,实际上日军是
不敢离开据点,而是龟缩在据点炮楼,欺负八路军新四军没有重武器。而已在火力方面超过日军的国民党军则继续处于溃败状态,继续丢失许多省城,大量的国土沦
陷。谁是主力,真的不好说。如果把武器差当做打败仗的当然理由,你怎么叫毛泽东看得起你?在武器超过敌人时,还打败仗,你武器真的差的时候打败仗的原因就
基本肯定不是武器差。
八路军新四军给国人以希望,国民党军给国人更多的是失望、惨痛和扼腕叹息。
支持国民党抗战的人永远不会服气,毕竟国民党军打赢了4次会战,即使在失败的会战过程中,也消灭了大量的日军。实际上,有时候,我自己也很纠结,不过有一点,我真的痛恨国民党的自私的、混乱的、莫名其妙的、恨铁不成钢的抗战。
就普通老百姓而言,也不希望在自己的国土上证明自己的军队比外国军队厉害,对我而言,在别国土地,证明我国军队比他国军队强,可以接受。自1840
年以后,充斥了我国军队被他国军队在中国大地蹂躏的记录,直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至38线,间接告诉国人,如果毛泽东掌握了类似蒋介石
掌握的资源,1931年918开始的抗战可能是不会有的,至少可以将抗战局限在山海关以北。
从蒋介石离开大陆开始,一个新纪元开始了。
?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 ? 晋绥抗日根据地
· ?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 山东抗日根据地
· ? 华中抗日根据地
· ? 华南抗日根据地
· ? 苏北抗日根据地
· ? 苏中抗日根据地
· ?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 ? 淮北抗日根据地
· ? 淮南抗日根据地
· ? 皖江抗日根据地
· ? 浙东抗日根据地
· ? 河南抗日根据地
· ? 鄂豫皖抗日根据地
· ? 湘鄂抗日根据地
· ? 东江抗日根据地
· ? 琼崖抗日根据地
·
? 邱北抗日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