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的這篇文章披露了中國與西方列強的第一次海戰。 葡萄牙進軍馬六甲,占據廣東門外小島之後與明朝海軍的海戰頗具戲劇性。
中國海軍當時第一次接觸西方火器, 交戰之初被打的措手不及,丟盔卸甲。 但是僅僅一個月的時間, 中國海軍竟然能學習葡萄牙的火器技術,
山寨出葡萄牙的大炮, 性能還超過葡萄牙原裝火炮, 打的葡萄牙帝國海軍滿地爪牙。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 現在的滿清權貴後裔如金庸等吹捧的滿清才是中國落後的根源。 明朝抗倭海禁僅僅是因為海盜騷擾, 不勝其煩, 並沒有拉開與西方的距離。
另
一個問題, 就是關於中國秦漢以來的農業資本主義社會, 嘉萬興旺再次驗證了農業資本主義社會也存在資本集中(土地兼併),
而資本集中的結果必然是經濟危機。 也再次說明了中國經濟危機的周期是300-400年, 而不是西方經濟危機周期的30年,
其原理就是皇權強行阻斷資本積累。 那一天皇權衰落, 官商學黑把皇帝當成美國總統, 或者跪着掙錢的縣長,
土地兼併遇上天災,就是又一輪經濟危機,人口減半。
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二)30.張璁變法 三十、張璁變法 “大
禮議”事件最大的好處就是清除了朝廷裡面的一大批理學極端分子。張璁、霍韜等一批位居官僚系統的中下層,思想還沒有僵化,而且在正義面前敢於不顧個人安危
挺身而出的優秀人物得以掌握權力。張璁很快被嘉靖皇帝提拔為內閣首輔,在嘉靖皇帝的支持下對帝國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的積弊展開了系統的改革。 對這方面的措施,田澍教授在《嘉靖革新研究》,以及他的多篇論文中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首先是改革科舉制度。 經
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明朝的科舉制度也跟宋朝一樣,逐漸被腐蝕。成為了一種文官集團內部拉幫結派的工具。錄取考生的主考官可以成為這些新進士的“座師”,以
師生關係為名,座師提拔學生,學生孝敬座師,結成私黨。霍韜擔任主考官,就廢除了這個制度,就對新科進士們說:“我不是你們的座師,你們也不是我的學生。
我沒教過你們一天書。以後各自為國家盡力。” 為了消除科舉考試中的作弊現象,
從嘉靖七年開始,各省的科舉考試改由中央委派,不再由地方自主管理。而且明確規定,錄取的文章要求文風樸實,說理明白。對於空談大道理、辭藻華麗的文章一
概不予錄用。張璁把改革第一年錄取的進士的文章,挑選了一批範文結集出版,頒行天下,以端正文體。 在這個文集的序言中,引用了他給嘉靖皇帝上奏的內容,指出好文章的標準之一是:“於聖賢經義亦多發明,與古義無甚遠。”鼓勵考生對儒家經典上的說法闡述自己的思考,有所創新和發揮——當然也不能故作驚人之語、離經叛道。 這
個改革的影響非常深遠。嘉靖年間的科舉考試錄用起來了一大批富有改革精神、勇於突破常規的人物,其中就包括後來隆慶變法的主持者高拱,萬曆變法的主持人張
居正,抗倭英雄胡宗憲、譚綸、唐順之,著名清官海瑞等等。明朝開始進入了一個長達數十年的“名臣時代”,這些人個性鮮明、敢作敢為,而不是像之前的一百年
那樣,所有的“賢臣”基本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為明朝在嘉靖萬曆年間的經濟大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幹部基礎。 而且,那些用這種考試標準鍛煉出來的文人學子,不再像之前的考生們那樣固步自封,只曉得僵硬的套用儒家經典。這對文人的文學創作風格也是極大的改進,《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三部偉大的文學名著都出現在嘉靖年間,與張璁的這種科舉文體變革不無關係。 除
了科舉考試以外,張璁等人又強調“三途並用”和“內官外放”。也就是強調用官不能只用進士,還有舉人和貢生也要大力提拔使用。因為考試只是選拔人才的一種
方法,雖然很重要,但是不能僵化。到了明朝中期,如果只能在鄉試中舉,不能在中央的會試中成為進士,那是不可能在中央政府工作的。在地方上,最多也就混到
五品通判就到頭了,也就是相當於副廳長,不可能當上知府。四品以上的文官職位,完全被進士壟斷。因為進士是中央級的科舉考試考出來的,有“座師”罩着,座
師會把他當成自己的政治勢力提拔。 強調“三途並用”實際上仍然是以進士為主,因為整體來說進士素質肯定還是最高的。這個改革主要是加強競爭,防止文官集團的僵化。 而
內官外放,就是把京城的官員大量的調到地方上去做官鍛煉。特別是言官,明確規定沒有地方工作經歷,就不能直接改任中央政府的行政職位。以免某些人靠言論搏
出位,或者依附大臣,成為他們黨爭的工具,給人當槍使。這些以言論為業的官員,如果沒有地方實幹經歷就提拔到中央重要職位上,是很難勝任的。京官外派以
後,空出位置,就給了地方上的官員進京做官的機會。讓大量擁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官員進來充實幹部隊伍。 張
璁的這個改革,有一個很直接的影響,就是舉人出身的海瑞終於可以熬出頭了。由於中央擴大了舉人當官的名額,四十歲的老舉人海瑞終於等到了做官的機會,被安
排到縣裡面當教諭,相當於縣教育局局長。他在這個位置上努力工作,很快就被提拔為知縣。後來又進入中央戶部當處長,最後竟然成為正二品的應天巡撫,在江南
地區大力整頓官僚集團兼併土地,並探索“一條鞭法”的改革,名動天下。以舉人出身而進入中央政府,又官至二品,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這兩個創業君主時期,一百
多年來僅此一例。這裡面固然有海瑞自己才能出眾,以及各種機緣巧合有關,但跟張璁所推行的“三途並用”的措施也是密切相關的。 此
外,張璁還改革文官監察系統,開創了“科道官員互相彈劾”的規定。也就是六科給事中和御史之間也有互相監督、互相檢舉揭發的義務。而且規定“風聞言事”只
有低級別的六科給事中才行,而御史彈劾官員則必須有證據,不准風聞言事。還出台了《綱憲七條》,類似於今天的“八項規定”,要求御史到地方巡查,地方官員
不准超標接待。 除了文官集團的內部整頓之外,張璁當然也對於皇親國戚、武將勛貴的特權加以嚴厲抑制。其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大量清退包括文官在內的各種權貴勢力違法侵占的土地: 而
那時土地兼併最為激烈、數量最大的是皇宮、王府、勛戚、文官等所占有的莊田。藩王、勛戚、宦官、官僚等向皇帝乞請和強占民田,到明孝宗弘治二年,莊田有
332處,占地33000餘頃。霍韜在奏章中說,其嚴重程度已到了天下額田減半:“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田已減強半,而湖廣、河南、廣東失額尤
多。非撥給於王府,則欺隱於猾民”。 張璁堅決清理莊田,並由北京周邊地區擴大到各省。至嘉靖九年,查勘京畿勛戚莊田528處,計57400餘頃,其中26000餘頃分別還給業主等。撤回管莊軍校,嚴定禁革事例,不許再侵占或投獻民田,違者問罪充軍,勛戚大臣亦參究定罪。 這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及消除土地兼併的衝突和百年積弊,使社會秩序趨向穩定,為明王朝統治的延續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之,張璁和嘉靖一起所推動的改革,是對文官集團的一次深刻變革,成為了明朝“嘉萬大繁榮”的政治基礎。 張璁所推動的這一系列改革,嚴重得罪了權貴貪腐集團,他們每天都恨不得能置之於死地。再加上他在“大禮議”問題上本來就跟理學士大夫決裂,所以他的每一點毛病都會被文官們抓住試圖把他幹掉。 嘉
靖十一年冬天,哈雷彗星出現在天空。古代一般認為彗星出現是不祥之兆,皇帝下詔請大家上書討論國家政策的問題。南京御史馮恩就趁機上疏,請斬張璁、汪鋐和
方獻夫三人——這三人都是在大禮議中支持皇帝、後來得到重用的改革派大臣。馮恩說天上出現彗星,是因為朝廷裡面有妖孽,這三人就是彗星在朝廷裡面的三個代
表:張璁是“根本之彗”,方獻夫是“門庭之彗”,汪鋐是“腹心之慧”。“三彗不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只有把他們都殺掉之後,災難才不會降臨到國家頭
上。 嘉靖皇帝大怒,下令把馮恩抓起來審問。這個馮恩一審就服軟,把朋友給出賣了,說這些都是自己私底下跟御史宋邦輔聊天的時候,從他那裡聽說的。害得宋邦輔也跟着被抓了起來。 就這麼一個人,竟然被文官集團安上了“四鐵御史”的稱號,說他肝膽、骨頭、膝蓋、嘴巴都是用鐵做的,堅貞不屈,勇於彈劾這幾個大奸臣。他雖然被貶,但後來嘉靖一死,文官集團馬上就把他提拔為大理寺的副長官。 被馮恩彈劾的三大奸臣,張璁和方獻夫都是大禮議當中支持嘉靖皇帝的。方獻夫的情況和張璁差不多。而這個汪鋐當時擔任督察院長官,負責執行張璁對御史制度的改革,是張璁的堅決支持者。所以也被御史視為大奸臣。 關於這個汪鋐還可以多說兩句。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抵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民族英雄。 朱厚照正德十年,他被派到東南沿海去巡查海疆。四年前,葡萄牙人剛剛占領了馬六甲,然後就派遣了四艘軍艦前往中國,占據廣東的屯門島,作為基地“劫奪財貨,掠買子女”,干着海盜的勾當,同時大力營建屯門島,準備作為進一步進攻中國的基地。 正德十六年,汪鋐收到朝廷的命令,要求把葡萄牙人驅逐出屯門島。汪鋐帶領海軍前往,但是跟葡萄牙人剛一交戰,就發現對方火炮的威力遠遠強於明軍,艦船也比明軍的軍艦更堅固、更靈活。明軍首戰不利,汪鋐立即下令撤退。 退
兵以後,汪鋐就派奸細混入屯門島,策反了給葡萄牙人工作的兩個中國人楊三、戴明。汪鋐托他們暗中學習葡萄牙的火炮和造船技術,搞清楚以後即組織兵工廠進行
生產。只過了兩個月,竟然把葡萄牙的火炮和小型戰船給仿製出來了,而且還作了一些改進。然後汪鋐再次帶兵攻擊屯門,用仿製的葡萄牙火炮向葡軍猛烈開火,結
果模仿的大炮比原裝貨火力更猛,很快就全殲了屯門島上的葡軍,奪回屯門。 一年之後,葡萄牙從馬六甲再次派遣五艘戰艦前往廣東,要想奪回屯門。汪鋐帶海軍主動出擊,在茜草灣與葡萄牙軍隊遭遇。這是中國海軍歷史上第一次與西方殖民者海軍在大海上交鋒,最後明軍擊沉葡萄牙軍艦一艘,俘獲一艘,剩下三艘逃走,生擒艦隊司令別都盧。 汪
鋐因為軍功而被提拔到北京任職。到了北京以後,他三次上疏嘉靖帝,推廣佛朗機銃及蜈蚣船——也就是葡萄牙的火炮和小型戰艦。為了證實佛朗機銃兇猛,汪鋐令
他原來的手下帶着他繳獲的佛朗機銃進京實驗。嘉靖皇帝看了之後非常高興,命戶部、兵部、工部抓緊部署。但當時的兵部尚書李承勛等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奇技淫
巧,沒什麼好學的,拖着不辦。嘉靖下令把李承勛免職,讓汪鋐取而代之。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被文官們切齒痛恨、很想置之死地而後快的都是些什麼人。主要就是兩種,一種就是致力於內政改革、打擊權貴的,一種就是在對外戰爭中英勇作戰,立下赫赫軍功的。 當
然,汪鋐被彈劾主要是因為他支持張璁,不是因為他打敗了葡萄牙海軍。但他的事跡,可以幫助我們作出判斷:支持張璁的人和反對張璁的人,到底誰才是真的正直
無私、為國為民的。坐在家裡寫一封奏章,拿彗星說事要求誅殺國家重臣的言官被譽為英勇無畏的鐵漢,而親自帶兵與敵國決戰於海上的人卻被視為攀附權貴的“軟
骨頭”,這樣的歷史我們是不能相信的。 不過,權貴集團的攻擊最終還是沒有能夠
整倒張璁。首先是嘉靖皇帝的堅定支持。但還有一點更重要,就是張璁確實沒什麼把柄可以抓。張璁為官極為清廉,一再告誡家鄉族人不要因他在朝做高官,便倚勢
凌人干不法事。他居朝十載,“不進一內臣,不容一私謁,不濫蔭一子侄”。他曾經上書嘉靖皇帝說: “臣平生不志溫飽,不事產業,年過五十守祖父薄田數十畝,未嘗有求於人。”因為大禮議事件而得到重用之後,彈劾張璁的奏章都能把他給埋了,但沒有一份奏章裡面提到過張璁有貪污受賄的問題。 張
璁在任期間,還多次跟嘉靖皇帝鬧矛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嘉靖皇帝受大禮議事件的刺激,對於禮儀問題特別重視,老在禮儀問題上折騰,整出來了不少幺蛾
子。其中有一次,就是爭取加封他父親為皇帝的正當權利之後,還得寸進尺,想要讓他父親“稱宗附廟”,也就是要進入太廟接受祭祀,還要有廟號,封為“明睿
宗”。 這個要求是不合禮法的。只有真正的皇帝才能稱宗附廟。朱元璋的祖宗也沒
有廟號,沒有太廟的祭祀位置。後來嘉靖又搞出來“天地分開祭祀”的理論,把原來統一祭祀的天地壇,改為天壇和地壇。嘉靖這麼改的動機現在搞不清楚。但是天
地合祭是朱元璋定下來的,嘉靖的這個決定不符合祖制。張璁對這兩件事都堅決反對,最後跟嘉靖鬧僵了,被迫辭職。回家路上,他只帶了一個大箱子的行李,別無
他物。嘉靖在成功把他父親的牌位送進太廟、天地分祭以後,又把張璁招了回來,繼續當首輔。 以
上這些事實都說明,張璁不是一個投機分子,而是一位真正致力於國家復興的偉大政治家、改革家。也正是因為他的清廉正直,才在各種政治攻擊中安然無恙,善始
善終。中國歷史上的大臣,像張璁這樣如此大力度的推動改革,觸犯權貴利益,取得成功,而且生前死後都沒有遭到清算的人物,極為罕見。 《嘉靖革新研究》,田澍,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 作者:李曉鵬博士。著有《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和《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