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犬儒公知文人的嘴巴实在是世界一绝,今天请大家欣赏一曲改革开放的颂歌。 红嘴村在中国百强村中排名第十, 排名第一的是华西村。 大名鼎鼎的南街村被排在第98位。全国百强村无一例外都是违抗了矬子邓的黑猫白猫令,拒绝干部浑水摸鱼的犄角旮旯村,而大寨背硬生生第遗忘在人民网之外,(排名第四, http://wemedia.ifeng.com/43594547/wemedia.shtml) 大概文人们实在无法用黑猫白猫的猫皮把大寨包裹打扮成改革开放的成果。
当历史的脚步踏破坚冰,把广袤苍茫的松辽平原带入改革开放新征程的时候,红嘴村——原吉林省四平市条子河公社的一个生产小队,开始了新生命的勃发。
改革开放前来红嘴,这里是“光棍四五十,干活没分值,牲畜没饲草,家家没粮吃”。现在走进红嘴,你会发现:宽敞笔直的马路纵横交错,掩映在花红柳绿之中的一排排楼房、别墅错落有致。
红嘴村新面貌。(资料图片)
40年间,这个普通的北方小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生产小队发展成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如今,红嘴村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社会和谐,管理民主,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的新农村。 搞副业兴工业脱贫致富
红嘴的改革“出道”也很早。1971年返乡知识青年卢志民当上生产队长,他就搞起了农田管理包干到户,拴三套马车外出拉脚,进城揽基建活干。可下粮食产量上来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卢志民却被打成“年轻的走资派”。
1977年,在社员们强烈要求下,公社决定还让卢志民当队长。二次出山的卢志民痴心不改。“让我干,还得按过去的方法来,平掉大寨田,恢复副业队,沙里淘金,兴办翻砂厂。”卢志民说。
红嘴白手起家建起了翻砂厂,迈出了办工业的第一步。(资料图片)
1978年,对红嘴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年头。从100元起家兴办翻砂厂,当年盈利7.2万元。人均收入也由前一年的36元,猛增到180元。
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响起。这让卢志民认识到,党和国家把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交给了农民。这一次,卢志民准备“点土成金”,兴办砖场。 1983年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席卷松辽平原,是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还是把工厂承包给个人,根据际情况,卢志民带领一班人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结果99%的农户选择了集体经营。经过农村第一轮改革的小高潮后,35岁的卢志民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以党员干部带动群众,挖掘方方面面的潜力,走农、工、商联合发展的道路,彻底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 (当年口号是不换思想就换人, 红嘴村山高皇帝远,改革的春风吹不到的角落里, 以公司的苫布蒙骗了矬子领导, 保留了集体所有制,河南的南街村就没有辣妈幸运,不得不偷偷摸摸地把土地集中起来集体经营,把红嘴村说成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文人们, 你们又挑战了无耻的底线,打破了无耻的世界纪录)
当时,四平市委政研室形成红嘴改制的调研报告,时任市委书记可沐云做出批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红嘴早已名存实亡,同意成立农工商联合公司。于是,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应运而生。
1984年5月15日,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成立。昔日的生产队长成为公司经理,传统农民步入了现代产业工人的行列。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改变,是四平大地上第一个农民自愿参加、实行民主管理的经济联合体,是红嘴人走向小康社会的里程碑。 用产业化发展扶贫带富
兴办工业使红嘴农民尝到了甜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红嘴开始大办工业,先后建起了轧钢厂、啤酒厂。
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红嘴人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升华,开始了从大办工业向办大工业的战略性转移。“我们始终是方向问题找市长,经营活动找市场,用好政策找部门。平心而论,没有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不会有红嘴的今天。”卢志民说。
1990年,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已经拥有四平地区最大的制砖厂和制砖机厂,加上规模可观的轧钢厂。本地176户农民一次性搬进水电气齐备的标准化住宅楼,学生上学放学有专车接送,老人每月300元养老金,小区物业费全免。
1991年,红嘴农工商总公司总产值实现1.15亿元,是全国第一个产值超亿元的生产小队,被国家计委、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村民小组”,成为全国600多万个村民小组中的状元。
1994年组建企业集团,红嘴农工商总公司更名为红嘴集团总公司。
1994年5月,红嘴集团总公司成立大会。(资料图片)
2014年,在红嘴集团公司成立30周年“见证红嘴30年”座谈会上,卢志民和他的“战友们”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大单:公司成立30年间,累计完成社会总产值140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87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金52亿元,累计资助社会公益事业8000多万元,集团总资产突破100亿元,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当时有1.5万名城乡人员在红嘴企业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由38元提高到20000多元。
从副业起步,到工业发家。从“四平市条子河公社红嘴大队第二生产小队”到“四平市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再到“四平市红嘴集团总公司”。由一个农村生产小队一跃成为全市第一工业大户、第一利税大户。正是红嘴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所在地农业变成了现代化大工业,农村变成了城市社区,农民变成了市民、产业工人和现代企业管理者。
红嘴新村。(资料图片) 城镇化建设振兴昔日贫困村
如今红嘴带动了乡村振兴最真实、最幸福的模样。
清晨,你可以来到小桥流水、飞瀑湍急的小湖旁展开一天中的第一次远眺。夜晚,你可以漫步在灯光旖旎、喷泉四射的广场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里的村民全部住进窗明几净的楼房,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孩子上下学有班车接送,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红嘴天鹅湖。(资料图片)
作为土生土长的红嘴村民,谈起本地的发展,周成、郝桂荣夫妇俩打开了“话匣子”。七十年代郝桂荣就先后在菜园子、砖厂、啤酒厂工作,还担任过妇女队长,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如数家珍。1990年,红嘴集团盖起了楼房,周成、郝桂荣夫妇第一个报名搬迁上楼。他们说,那时候农民住上楼还了得了,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今年72岁的周成介绍,以前红嘴二队地少人多,一个人分不到一亩地,红嘴二队是十个生产小队一个生产大队里最穷的地方。“一九六几年的时候特别穷,当时一年到头能分几两油,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杀猪才能分点肉吃。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才一点一点好起来。国家形势越来越好,老百姓自己兜里有钱,吃啥喝啥都能自己买了。现在和以前生活简直天差地别。”周成说。
郝贵荣说:“去年公司给老工人组织了一次免费韩国旅游,出去玩就是图个新鲜。回来还是看自己家里好。我们这人工湖、花海、瀑布都有,夏天晚上,城里人都开车来乘凉呢!”
回望改革之路,红嘴人摸着石头过河。在40年来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一次次打破僵局、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的决心,是一次次革新突破、不断创新、敢为人先的改革实践。
40年前,这里是有名的“穷棒子窝”。40年后,红嘴村的成功成为了吉林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一个美丽富裕的红嘴正活力四射地前进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渐次展开。 上一篇:《南下的张国焘为啥会失败?》 下一篇:《马良山与上甘岭坑道战不同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