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在后边
————————————————————
“变法”不读王安石,阅遍历史也枉然 作者:温伯陵"
1062年,42岁的王安石已然人到中年。 每天下班后,同僚们嘻嘻哈哈的走向勾栏瓦肆中,探寻人生真谛。他却默默收拾好破旧的公文包,拖着一身疲惫回到老小区的家中,守着人老珠黄的糟糠之妻。 王安石身为厅级干部,逛青楼、喝花酒、养小妾是符合基本法的,可在女人问题上,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夫一妻制好啊! 当同僚们讨论春香和秋雅谁腿长的时候,他一句话都插不上,显得特别另类,与身边人格格不入。 王安石倒是无所谓,他老婆急了。 吴夫人悄悄跑到人才市场,用了3年积蓄给他买了一个软妹子,打算给老公一个惊喜,结果却是老公给了她一个惊喜。 王安石原封不动的把妹子退回去,连使用说明书都没有打开,还加倍付了违约金。 一切办妥之后,他长叹一口气:“我老婆能写诗,‘待得明年重把酒,携手,那知无风又无雨’,这才情哪是花瓶能比的?” 当人人都沉醉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时,只有王安石执拗的在自己的领地里洁身自好,不愿踏出一步,也不放别人进来。 “执拗”成了他一生的标签,就像一把利刃,劈开人生中的荆棘。 >
二、 1042年,开封。 22岁的王安石伸长脖子看着皇榜,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第四名。中了,中了,今日金榜题名,终不负多年寒窗苦读。 去吏部报道之后,他转身离开繁华的京城,走向大宋的地方州县去走基层。 20年中,他走遍淮南、鄞县、舒州、常州,历任判官、知县、通判、知州,实打实的从基层做起,由政绩提拔。 其实,他一直都有机会入朝为官。 在淮南节度判官的任职期满后,他可以通过朝廷的考试进入部委,慢慢熬资历,慢慢接近领导,一旦有机会就可以获得大力提拔。 他偏偏不去,执拗的去了浙江的鄞县当知县,在这里一干又是五年。 所有人都在想:“这人脑子有病吧?”王安石知道自己没病,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历来的官员都在走捷径,拉关系、送礼、找靠山,又有谁真正关心过当官是为了什么? 老百姓的需求、官府的职责、朝廷的利益,才是官员应该恪守的本分,而不是个人的俸禄和前程。 他执拗的在地方基层历练,从最小的职位起步,一级一级的往上爬。 20年来,他修过水利、开过荒田、治过洪涝,也斗过豪强、提拔学子、为民做主。 大宋朝中有这样丰富阅历的官员屈指可数,能忍着贫穷坚守信念的更是别无二人。
三、<
1050年,王安石在鄞县任满后回乡探亲。 途径杭州时游览了城外的飞来峰,当他跨过灌木丛和奇潭怪石后,终于来到山顶。抬眼望去,涌动的浮云下,是壮丽的大好山河。 这样的风景,不经历艰苦卓绝的攀缘怎么能看得到? 一首《登飞来峰》脱口而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对王安石来说,为了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他愿付出毕生心血。 在鄞县,他就施行了公粮借贷。 春夏青黄不接时,农民生活是最艰难的,去年的粮食基本吃完,今年的新粮还没有收获。 王安石就把官府粮仓里的旧粮食借给农民,让他们在秋收后归还,并保证市场最低利息。这样一来,农民有了救济的口粮、官府增加了收入,唯一不高兴的就是地主豪强。 这种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全国,称“青苗法。” 1061年,王安石出任工部郎中。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他就搞了一个大新闻:官府亲自下海做茶叶生意吃相太难看,不如让茶商去经营,官府收税就好。 这不就是“承包责任制”嘛? 从此以后,茶农得实惠、茶商得利润、官府得税收,皆大欢喜。 王安石被人称为“拗相公”,可谓恰如其分。 执拗的洁身自好,执拗的行走天下,执拗的打破陈规,只是为了执拗的成就更大的目标——变法。 四、 都说大宋朝富可敌国,可王安石只看到一个字:穷。 那么有钱的大宋朝,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要笼络天下的读书人,就得扩大科举和官僚队伍,要花钱吧? 要防止灾年的农民造反,就把他们招到军队里来,要花钱吧? 还有给辽西夏的岁币、官员的高薪、大肆的赏赐,黄喇喇的铜钱就像水一样花出去了。 直到宋神宗接班以后,拿到的存折账本上只写着一句话:“百年之积,唯存空簿。” 一百年来,基本是月月光、年年光,没什么存款的。宋神宗欲哭无泪,合上账本嘟囔一句:“这帮败家祖宗.........” 1068年,宋神宗召见王安石。 20多年来的地方经历和改革政绩,让王安石名满天下,宋神宗对这次会面有着别样的期待。屁股还没坐热乎呢,王安石就开炮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为平定五代十国乱世的祖宗之法,早已不适应经济发达的时代,必须重新制定规矩,开启新时代的征程。 年轻气盛的宋神宗一拍大腿:“好啊,这就是我想做的事,干。”
2年后,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启变法的大幕。一项又一项的法令从开封发出,在全国的州县里铺开。 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还有改革科举的法令,以后高考不用写诗啦,改成读经典写文章啦。 王安石变法,基本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用“看得见的手”来支配经济运行。 900年后,这套做法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凯恩斯主义。 比如“市易法”,就是朝廷出钱收购暂时卖不出去的东西,在市场需要时再卖出去。 比如“青苗法”,就是朝廷对农民的小额贷款。 至于“保甲法”,就是民兵组织嘛,直到民国时蒋委员长还在用呢。 变法是王安石向世界发出的一封战书,等待他的是扑面而来的惊涛骇浪。 有官场宿敌,有昔日好友,有顶头上司,有亲信战友。 王安石就像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孤独的飘摇,守着他的执拗一往无前。
五、
所谓“王安石变法”,就是劫富济贫。用“看得见的手”掠夺地主豪强的财富,再分配给朝廷和贫民。 历来的王朝中兴,无一不是如此做法。 闯过去,轻装前进; 退回来,大限可期。 变法,就是向所有既得利益者动刀子,没人反对才有鬼了。
1070年,司马光写了三封《与王介甫书》,要求他废除新法,回到祖宗之法的正确道路上来。 王安石一封《答司马谏议书》,把司马光逼到洛阳去修《资治通鉴》。 还有言官、御史,骂王安石、喷变法成了主要工作,“大奸似忠、祸国殃民”的大帽子被送出去,不戴还不行。 1074年,在新法施行4年后迎来了最重一击。 那一年天下大旱,灾民流离失所,被人绘成《流民图》送给宋神宗。看到这幅画,年轻的皇帝一下就懵逼了: “说好的国富民强呢?说好的天下晏然呢?这就是朕的江山、朕的子民?” 王安石做的有错吗?没有。 变法有错吗?没有。 可老百姓非但没受到实惠,反而被基层官员为完成任务而强制摊派,生活异常艰难。 (“王安石变法”的详情,可以另起一篇讨论。) 又赶上大旱灾,遍布天下的流民就走向城市乡村,发出无声的抗议。宋神宗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壮观场面,只好废除新法,罢免王安石。
如果说来自官场的打击还可以算“胜败常事”,那么来自亲信战友吕惠卿的背叛,就是在王安石的心窝上插刀子。 在离开京城之前,他奏请吕惠卿和韩绛代替自己。 可他刚到江宁没多久,亲手提拔的吕惠卿为了保住权位,就借“郑侠案”、“李士宁案”来打击王安石。 心酸、痛苦都不足以形容王安石此刻的心情,他只想拿起麦克风唱一首凉凉。 虽然第二年王安石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宰相,可破镜终究难以重圆。 由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皇帝的动摇、亲信的背叛,无一不让这个执拗的汉子心力憔悴。从江宁去京城的路上,他就萌生退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千年来都说这首《夜泊瓜洲》写的好,尤其是“绿”字用的简直神了。可他们哪里知道,这点睛的一个“绿”字也是王安石用执拗换来的,足足改了十几次。 有些事可以用执拗来换,比如诗词。 有些事不能用执拗来换,比如变法。 王安石能做的,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
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基本离开毕生为之奋斗的变法事业。他把家搬到金陵,领着一份俸禄却不干工作,实际上处于养老状态。 他吃着金陵的鸭血粉丝和盐水鸭,心里想的还是变法的事情。 人在,心在。 人不在,心也在。 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不论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只要是新法全部作废。 当听到效果十分明显的“免役法”也被废除后,王安石喃喃自语: “亦罢至此乎?” 第二年,心如死灰的王安石也随变法而去。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王安石在金陵闲居时填的一首《桂枝香》,意思就是:宋朝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 时隔整整50年,北宋灭亡。 七、
千年来,王安石的评价是毁誉参半。 变法时被人骂的头都要炸了,死后更有人把他和王莽、贾似道相提并论: “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历任未必可行, 而皆以扰民致乱。”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变法打乱了北宋百年来的安稳局面,更重要的是: 变法,得罪了所有的既得利益者,要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必须把变法踩到狗屎堆里,再贴上一张告示:此路不通。 虽然变法有弊端,比如官员为求政绩考核而强制推行,比如有的不切实际,比如宋神宗的支持不坚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王安石变法的年代,是两宋最辉煌的岁月。 天下32个粮仓被填的满满当当; 在西北战场一扫疲态,有了“熙河开边”; 积累的财富一直用到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荒唐作恶20多年,却把亡国的罪名推给王安石,又是什么道理? 按照这个道理推论,北宋的国力孱弱是不是又要推给石敬瑭,谁叫你把燕云十六州卖给契丹的?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最大的悖论:不思自己努力,偏要外部找原因。
所以我更倾向梁启超和曾公亮、黄庭坚的评价: “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 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在浮华的世界中,有的人选择醉生梦死,有的人选择现世安稳,而伟大的人选择把自己化为利刃,刺破泡沫。 哪怕最终失败又如何?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不是永远像红太阳一样挂在那里,而是此时此刻直面困难的勇气。 这也是我写王安石的原因: 人的一辈子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诱惑,唯有执拗的选择对的方向,不回头的一路走下去。 用自己的善念推着灵魂向前走,去做一些对得起光阴和岁月的事情。 千载之下再读王安石,我能感受到的是来自光阴深处的馈赠。 —————————————— 本文作者注意到了王安石的做法与凯恩斯的国家资本主义方法如出一辙。 观察力敏捷。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阻力来自哪里? 地主豪强,与官府勾结的官商学黑利益集团做大, 故意破坏歪曲王安石的编法。 这与邓小平站在稻穗上拍亩产万斤的手法很像。 这就是说利益集团们不需要谁教谁, 凭直觉就能做出同样的事情。
但是,作者没有更深层次地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动力来自哪里, 那就是国库空虚,钱不够花了。 钱为啥不够花了, 土地集中豪强掠夺能力太强悍。。。如果沿着这个思路思考, 王安石和凯恩斯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了。
上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不正是因为资本集中,国家失去了掌控能力,进而让美国无灾无难地饿死800万人吗。 所以凯恩斯出现的原因与王安石出场的原因是一模一样的。
凯恩斯有俩最有名的徒弟,
一个是罗斯福, 名声不错, 索然否决了美国国会提案多达500次, 被有些人说成是独裁者, 但是,
罗斯福用凯恩斯大坑成功地把美国拖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 有借助世界大乱两边挣钱而奠定了大国的地位。 罗斯福的名声是不太坏, 甚至很好的。 但是,
凯恩斯的另一个徒弟希特勒, 虽然为德国人留下了大众汽车, 但是因为发动世界大战,并且失败了,所以回身死而名裂,遗臭万年。
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并无伤害。 那么, 为啥凯恩斯的俩徒弟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而王安石这个理论家亲自操刀的变法却失败了呢?
这就会到了凯恩斯理论的来源和后遗症。
凯恩斯理论是基于马克思理论而提出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创口贴。 这个创口贴有一个后遗症, 那就是国债。 王安石的国库里年年光,月月光,空空如也,
想要挖凯恩斯大坑而没钱了。 罗斯福却有大把的黄金和贩卖武器石油的资金来源。 比如卖给日本的钢铁,石油变成了轰炸南京的炮弹和飞机,
但是罗斯福的国库是不空的。 王安石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和好事。 再回到现实, Trump能不能实现伟大美国的复兴梦? 别因为美国欠债21万亿就得出结论说不能。 因为希特勒的欠债一定不比Trump少。 但是也不要拿出希特勒的账本与Trump的账本一比较就说Trump一定能实现伟大美国的复兴梦。 因为事情没有辣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