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微信文章,觉得开篇这段大有意思。反躬自省,似乎也曾这样做过,也会有类似的心态。为人欲求精进,应戒骄慢戾气,沾沾自喜。特摘录于此,自我提醒。 ------------------------------------------------------------ 昨天上知乎,有人问我:《礼记》中,“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就去查了《十三经注疏》。幽,是深的意思,幽阴,是深思阴柔娴静的道理。音乐容易让人嗨,嗨了,妇人就志意动散了,忘了阴柔和娴静,因此,古人婚礼不用音乐。有人说,不也有安静的音乐吗?其实不是。音乐总归是撩人情绪的。理智的人,到了酒吧和迪厅,也容易意乱情迷,一个人半夜听轻音乐,又容易哀伤思旧。因为搅乱人心,音乐属阳。古人希望婚礼时平和安宁,不受外物激扰。今人则要喜庆些。古人婚礼并不庆祝,婚礼意味着男子成家,女子成妇,中年的父母,就此步入暮年。人世的代序,令人感伤,所以不庆贺。(涨姿势。对《礼记》古文原意的阐释,比如是“音乐属阳”及其扰人心智之类的说法,跟现代人的认知相差较大;婚礼不喜庆,更是难以想象了) 我照这个意思,写成帖子作答。发完,看见一个答案,很有意思。大意说,古人婚礼在黄昏,为合乎天时阴阳,不用音乐,太阳即将落山,月亮即将出来,婚姻求的是安稳,所以两姓相结合,法象于阴阳相交而趋于阴性的稳定。(道长的答案与其身份相符,应是基于自己的世界观与学问的独立思考结果,好像很能够自圆其说,容易被今人理解和接受) 我读了好几遍,没看明白,这让我联想到街上开周易馆算命的。我就看了他的简介,似乎是道教传人。我觉得有趣,截屏发了朋友圈,说:这位道长很幽默。 朋友圈马上有人回复:道长讲得很有道理。晚上睡觉前,我想看看我的票数是不是升到第一位了,结果一看,又有不少人给道长投了票,比我还多两票。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想到这事儿,准备再看看。我心想,我是标准答案,难道还比不上信口开河的吗。一骨碌爬起来,准备开电脑,随即警觉,这事不对。 我哪里来的优越感呢? 如果走在大街上,有人问我:老王,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什么意思?我肯定说不上来。我唯一会的,就是回家查《十三经注疏》。查到了,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比别人懂的多。这不很傻吗。就好比,十五位数乘以十五位数,谁都答不出,我回家用计算器算出答案了,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不是自欺欺人吗。不懂一句古文,问题不大。术业有专攻。但凭空认为自己比人博学,又为大家不知道你博学而懊恼,这个心态很糟糕。 学问不在这种地方。孔子进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从不炫耀自己渊博,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如果有人问孔子,孔子会告诉他去哪里找,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以后碰到同样的问题,依然是这个办法。这才是“叩其两端而竭焉”,才是老老实实的态度。我的态度不老实,不把方法告诉人家,只告诉结果,好像我早就知道似的。 孔子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谁不看注疏就能读懂《十三经》呢?如果有,不是妄人,就是骗子。很多人看起来有知识,其实只是比人家多懂一点点,懂得去哪儿找材料。很多事情说白了,没什么神秘。但很多人为了保持神秘,不说白,好让人家觉得自己有学问。 学问不过是“敏求”,多动手,多跑腿,多虚心请教,就有了。但讲话上,不能敏,要讷。不要人家刚说“三人行”,自己就接“必有我师焉”,这是刷存在感呀。我十分讨厌有些主持人,嘉宾的话刚讲一半,他就接过来,重复一遍。默而识之,心里有数,不说话,就对了。 孔子绝对不会像我那样,觉得人家滑稽就发朋友圈。——这不是闲的吗?对自己的智识和修养,有何帮助呢。但很多人喜欢如此。看一篇文章,一种观点,转到朋友圈,呵呵之。意思是别人都是大白痴,就自己聪明,就自己有品位。 孔子有个弟子,子贡,十分聪明。子贡就喜欢评价人,张三如何,李四如何。孔子听见了就说,赐呀,你很优秀吗?我就没有这个时间呀。赐是子贡的名字。(原文:“宪问篇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孔子说话很有水平。他不直接说,赐呀,你这样做不对。他只是提醒子贡,要时刻留意自己,有没有办法变得更好一点。做一件事,如果自己没长进,又帮不了别人,不是浪费生命吗? -- 节选自王路《孔子为什么不说人坏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