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是歌手罗林的艺名,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他的艺名,本名反而少为人提及。他的成名始自专辑《2002 年的第一场雪》,一推出就迅速走红,但没过多久他却暂别舞台,退居幕后。二十年间,虽然时有专辑发布,也曾重归舞台,不过热度总不及成名那一阵,直到最近推出的专辑《山歌寥哉》,又再引起热议。 本文不想蹭热度谈《山歌寥哉》或者罗林与娱乐圈的八卦,要谈的是歌坛已知的三位“刀郎”以及“刀郎人”的含义和来历。 “刀郎人”主要指的是居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叶尔羌河下游和提孜那甫河下游的麦盖提县民。麦盖提县东连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面是皮山,南边与莎车、叶城县相邻,西与岳普湖县相交,北边以叶尔羌河为界,与巴楚县接壤,东北的邻居则是阿瓦提县。这里被誉为“刀郎文化”的发祥地,创造出了极富艺术魅力的“刀郎麦西莱甫”和“刀郎木卡姆”。事实上,“刀郎人”居住的地方不限于麦盖提县,他们还分布在阿瓦提、巴楚等地。他们自称为“刀郎人”,并把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刀郎。关于“刀郎人”的根,一向有源自回鹘以及蒙古族的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但都没有压倒性的证据。但看“刀郎人”的面相,既有浓须黑发、皮肤白皙、高鼻深目,与欧洲人有一定的相似度。也有的人面部扁平,具备蒙古人种的特征。所以不妨放下种族的执念,专注于融汇他们生活中,集民族歌舞、音乐、多种趣味游戏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刀郎文化”。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中土人士对于西域的风情器物并不陌生。《凉州词》中的夜光杯便是产自西域。乾隆朝被发配伊犁的祁韵士,曾经有一首诗写到维吾尔族的歌舞,诗云:琴笳迭和鼓冬冬,索享迎神祭赛恭。更有韦囊长袖女,解将浑脱逞姿容。据说“韦囊”又作“偎囊”,是群众歌舞的音译。 历史上不少骚人墨客,把自己在西域的见闻通过诗歌,乐曲等形式带回中土,这类作品中的异域风情对中土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近代长期生活在新疆的王洛宾先生,与西部的音乐家们一道,孜孜不倦地为我们介绍了不少新疆民歌民乐,还融合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创造出不少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罗林是一个四川人,通过在西域一带的采风,创造出融合了西部音乐元素,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受众,实至名归。 前面说到歌坛已知有三位“刀郎”,并非向壁虚构,只不过了解详情的人不多。我最早所听的歌曲《刀郎》,是由新疆歌手艾尔肯·阿布杜拉所创作并演唱,既有单曲,也是他在专辑《走出沙漠的刀郎》中的最后一首歌曲。不过专辑中我最喜欢的不是《刀郎》,而是专辑的第一首歌《无可奈何》。至于他其后的歌曲《母亲》,既是深情之作,也是一首混合了新疆音乐风格的摇滚佳作。 第三位“刀郎”,曾经引发过一场官司。这位歌手名叫潘晓峰,东北人,曾隶属广州飞乐影视制品公司,并以艺名“西域刀郎”发行专辑《2004年寻找玛依拉》。于 2005 年被“刀郎”罗林向法院起诉侵权,后来被北京中院判决“对罗林署名权和演唱者权利的侵权假冒”,此后不再使用该艺名。 央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主持人阿丘 2004 年曾在一次采访艾尔肯的过程中,问他对于“真假刀郎”的看法,艾尔肯说: 谁是真假刀郎这只是一个商业炒作的事,我讲没关系,我也没有叫过我自己是刀郎,我一直是用我爸给我起的名字艾尔肯,只是那张专辑叫《走出沙漠的刀郎》,现在大家把我也拉进这个里面,我也没有办法。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事真正关注我们刀郎文化,比如说这个刀郎艺术团去年(2003 年)来北京参加 12 频道民歌大赛,也获得金奖,我问问大家,谁都不知道这个事,谁都不关心,谁都不想听真正的刀郎音乐。 艾尔肯被卷入“真假刀郎”事件实属无妄之灾。2004 年新浪娱乐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据悉,其实艾尔肯卷入“刀郎之争”有点无辜。艾尔肯的《走出沙漠的刀郎》是在 2002 年推出,由于该专辑仅在新疆地区发行,以致于刀郎的热炒前夕,内地很少有人知道艾尔肯,直到《走出沙漠的刀郎》被星文唱片全国发行。凑巧的是在该唱片发行后的两个月,刀郎罗林浮出水面,成为众多媒体报道的重点。 艾尔肯关于刀郎艺术团的回答揭示出一种现象,人们对于商业炒作的兴趣浓于对音乐艺术的讨论。就拿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得《山歌寥哉》来说,对作品认真探讨的人不是没有,但是相对于热衷关注作品与音乐人的恩怨者,比例还是偏小。其实又有谁知道,把舆论往娱乐圈八卦方向引导不是一种营销手段呢? 《刀郎》单曲封面 麦盖提县刀郎艺术团 《母亲》 https://tv.cctv.com/2011/02/27/VIDE1372404696357965.shtml 《无可奈何》
|